感傷的季節:
我遇到一個北京編輯,在我工作過的那家報社任職。前一批記者離職之後,他們才進入的報社,我們之間唯一的交集,就是我離職之後他入職。
一次會議之後,遇到這位比我大三四歲的老兄,人非常誠懇老實,他約我到他家裡坐坐,我知道他是有求於我,想打聽這家報社的真實情況。
他家在亮馬橋一帶,一個街邊等待拆遷的棚子里。屋子面積有二十平米左右,做飯、睡覺、吃飯都在這一個空間里。屋子裡面黑洞洞的,這房子還不是他的,是他花錢租賃的。
老兄年過四十才結婚,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夫人幹嘛的,沒好意思打聽,估計條件非常不好,也就沒有細問。他是我認識的北京人中,經濟狀況最不好的一位。經濟條件好的話,他可以找一家更好的機構。
由於年齡偏大、經濟壓力更大,就業也非常困難。在北京,很多地方對本地人,有着比外地人更多就業歧視。老闆和人事經理,都認為北京人有錢,有北京的地域優越感,總覺得北京土著不好駕馭。
看到這位北京編輯,北京人還有很多窮人,現實有現實的複雜性。北京摺疊空間,兩伙人很少有見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