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的季节:
我遇到一个北京编辑,在我工作过的那家报社任职。前一批记者离职之后,他们才进入的报社,我们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我离职之后他入职。
一次会议之后,遇到这位比我大三四岁的老兄,人非常诚恳老实,他约我到他家里坐坐,我知道他是有求于我,想打听这家报社的真实情况。
他家在亮马桥一带,一个街边等待拆迁的棚子里。屋子面积有二十平米左右,做饭、睡觉、吃饭都在这一个空间里。屋子里面黑洞洞的,这房子还不是他的,是他花钱租赁的。
老兄年过四十才结婚,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夫人干嘛的,没好意思打听,估计条件非常不好,也就没有细问。他是我认识的北京人中,经济状况最不好的一位。经济条件好的话,他可以找一家更好的机构。
由于年龄偏大、经济压力更大,就业也非常困难。在北京,很多地方对本地人,有着比外地人更多就业歧视。老板和人事经理,都认为北京人有钱,有北京的地域优越感,总觉得北京土著不好驾驭。
看到这位北京编辑,北京人还有很多穷人,现实有现实的复杂性。北京折叠空间,两伙人很少有见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