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信出國移民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8023009/answer/36352196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出國」,一個讓中國人無比神往的概念。即使今日,有點資產的中產階級也騷動着想移民,嚮往住花園洋房、周末打高爾夫的美式生活; 父母們暗暗攢錢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出人頭地。在我看來,這些想法都或許沒錯,但又都有些落伍和一廂情願,甚至不乏膚淺和急功近利,說得難聽一點,這都是典型「第三世界國家思維」。

出國,真的就是像買股票買房子一樣,是一種只看收益回報的投資行為嗎?我覺得是時候該想想我們為什麼要出國了。
談這個不是因為閒着沒事,而是現實中越來越多華人出國後發現各種問題和心理落差。比如諸多報道說海歸越來越不值錢,花幾十萬出國深造回來只能找到六千月薪的工作;或者大批移民出國後感覺像坐牢(所謂移民監),數着日子拿護照走人。
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朋友,這幾年決定回中國重新開始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是找不到工作,相反很多人有相當不錯的工作和豐厚的待遇,但他們似乎總覺得少了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光從物質上講,中國和歐美的差距,對很多人來說逐漸已經不足以彌補做一個移民的劣勢了。但是我依然鼓勵包括我自己侄子在內的年輕人出國,只是其中原因,早就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對我來說,國外經歷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掃除無知、狹隘,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
西方並不必然是先進的,而是即使是在當今信息極度發達的條件下,我們的思維依然高度局限於每天打交道的那個小環境,堅持着自己習慣性的愚蠢和偏見。
比如前幾天我看到某網站刊登國內某姑娘在微信上曬跟男友的照片的新聞,下面的評論基本是整齊一致的謾罵,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那男朋友是黑人。評論主旨就是這姑娘怎麼這麼賤,找個黑人,你爹媽都丟死人了!當然還有很多不堪入耳的話。這種反向文化衝擊當時令我非常震驚。
更令我乍舌的是完全沒有不同聲音,大家口徑比中國的主流報紙還一致。可以想像這些評論者里估計都沒幾個在現實中真見過黑人,更談不上跟黑人有過交流,但卻不妨礙他們大膽的評論和辱罵。這就是眼界狹小的人對世界的狹小的看法。
我敢說大多數出過國的人,即使對黑人群體有偏見乃至歧視,都不會在這種情況下對完全不關自己的事罵出那麼難聽的話,不是因為他們變得政治正確了,而是他們會覺得說這樣的話很愚蠢。
如果非讓我說一條西方國家最好的優點的話,那就是每個人不管你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如何「奇葩」,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

出國後的一個潛移默化的改變就是學會尊重別人,特別是我們不認可甚至本能會反感的東西。多倫多市中心有家商店的男收銀員每次都是染着閃亮的金髮、化着精緻的濃妝出現,那種有粉底唇彩腮紅眼線的妝容,但是大家都似乎很習慣性的交流,沒有人大驚小怪或是拿着相機拍照,甚至沒人多看他一眼。
我覺得欣慰的不是沒人圍觀把他當猴子看,我相信很多當地人背後也會說「看那個男的化的妝!」而是這個年輕男子知道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允許他這麼做,他不會因此遭到僱主的刁難或者顧客的嘲笑,因為社會文化不會容忍這種行為 ——這是一個文化制度的先進之處。
我曾經的單位還有一個男同事,平時沉默寡言,某一天忽然通知大家他決定自己是女性,從此改名,改服飾,證件上也改性別。單位領導的處理方式也很慎重,專門請心理學專家給大家做講座,解釋性別錯亂者的痛苦,希望大家尊重其選擇,以往常的方式相處。
我不能說所有人都無比支持贊同,加拿大不是歧視絕跡的天堂,但的確此後就像任何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大家對她只是改了個稱呼。加拿大的主流認知就是那是她的權利,你不理解甚至嚴重厭惡都可以,但是絕不能譏笑嘲諷,視為「變態 - 「變態」這兩個字國人多習慣用啊,直至今日金星還是經常被人視為「不男不女」,但在用它來形容別人的時候,是否應該多考慮其可能造成的完全不必要的痛苦呢?
在我們是主流的一部分的時候,居高臨下辱罵任何少數群體是變態自然是嘴皮一動的事,但請問,你又如何能保證自己或你的家人永遠是主流呢?
有時候你主流與否是天生的,有時候是選擇的。西方寬鬆的社會文化允許其成員做不同於傳統的生活選擇,這對於那些有個性、不喜從眾的來說尤為珍貴。
就比如婚姻,原本一件美好的事情,在中國被賦予太多社會含義,附加了多少社會壓迫,而在外國見多了不同的男女關係,也意識到原來結婚也就是一種選擇而已。我原來的經理是個英國人,已經50出頭,跟她的「伴侶」共同生活了十多年,腳步從英國到南非,從加拿大到奧地利,但他們始終沒有走戴鑽戒、披婚紗這條世俗之路。不是說結婚有何不好,而是不結婚的人你犯不着覺得不正常。
在南法學法語的時候,一個「女同學」已經 68 歲了,走路都有點顫巍巍,但聊天中她告訴我有個「男朋友」,兩人在一起好些年了,經常會在對方家過夜,但是就是沒有住到一起,更別談結婚,因為覺得現在這種方式對兩人都無比合適。說話間她笑着表示「大力推薦」這種關係。
這是你就會忽然感受到,人真正應該是自由的,人應該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完全無需去在意社會的評價。與此相比,中國傳統的「不結婚的戀愛就是耍流氓」的想法,不僅完全落後愚昧,而且是對女性的侮辱。諷刺的是,很多女性並不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覺得是對自己的保護加以引用。

無論是美國還是加拿大,我們學會了每天上班自然而然的跟做清潔的墨西哥大媽微笑着說早上好,甚至聊兩句,問問她家人情況。這不是那種基於「看,我是個好人」的那種高姿態的友好,而是你逐漸就會不再以職業或者經濟地位或來決定對他人的態度。
我們每天看到建築工人早上也在喝跟白領一樣的咖啡,中午吃乾乾淨淨的三明治,無論是垃圾工人還是快遞員都穿着體面的衣服、有着體面的工作環境。公交車上,如果乘客對司機出言不遜,那是要被罰款的,動手更是要坐牢。
我發自內心喜歡這種和諧和平等,人在這種文化就會更少的覺得自己因為收入高職業好而用鼻孔看人,更沒那種高高在上的心理需求。每次回國,我都會處於習慣的對不停來端茶送水的小女孩說謝謝,因為相比呼來喝去,給他人一點尊重其實也給自己帶來一點安寧。
說來有趣,這種平等的關係太習以為常了,我反而對貴賓式的服務感到非常不自在,比如幾年前去坦桑尼亞旅遊,在那些度假旅館裡服務之周到讓我甚至感到某種罪惡感,似乎自己在盤剝他們。在一部分已經迅速「富起來」的中國,我不知道財富對這些富人到底意味着什麼,獲得的似乎不是一種可以不為賺錢而工作的自由,還是一種終於可以把窮人踩在腳底踐踏的資本?

很多人都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是需要看的難道就是名山大川,名勝古迹嗎?就是拍幾張照片,買一些商品嗎?那並不能提高我們自己。在海外生活的益處就在於你可以擺脫中國這個文化模式局限,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別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外國人是如何相處協作的,然後感慨「原來也可以這樣的啊!」
這跟生物學上強調物種的多樣化一樣,你永遠生活在相同的思維格局裡面,你就很難擺脫這個格局對你的限制。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被小環境高度洗腦的產物,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也是如此。不積極的偶爾跳出這個環境,就很難知道自己生活的那個金魚缸有多小多狹隘,意識不到自己的淺薄。
我一向鄙視崇洋媚外,西方國家其實有太多值得崇拜學習的地方,但可惜自詡「西化」的白領們往往停留在的膚淺層面,以為天天喝咖啡拿着刀叉吃牛排色拉、談吐之間夾雜幾個英文單詞就西化了,也真是令人痛心。
我們為什麼要出國呢?以為按照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還繼續舊思維,覺得出國就是為了讓生活水平得到本質的提高,留學就是為了「鍍金」,讓孩子未來能有更高的收入,那你很可能就會失望了。中國早就不是那個 5000 美元嚇死人的中國了。
但我依然覺得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勇敢走出國門,去體會國外的生活和其中的所有文化衝擊和艱辛,是一件有意義很有滿足感的事情。只是那不再反映在物質回報或者外國的光環上,而是更多體現在豐富人生、開拓眼界、給自己一個更完整的人格和更有內涵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