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毕业后,一定要去做博后吗?
51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1

作者:Jet Le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2996254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学扩招是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提出的。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扩招的理由: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

“我从不后悔建议大学扩招”

新京报:你是经济学家,但1998年,你向国家提了“大学扩招”的建议被采纳,这是教育界的事,你为什么会给出建议?

汤敏: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启动扩大内需,鼓励买车、买房。但那时经济下滑,下岗潮出现,人们手里有钱也不敢买。

我们发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最大,那时考大学很难,家长砸锅卖铁也想让孩子上大学,我感同身受。

我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18年里,发现我们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在高等教育上的差距很大。当年我国18-22岁的适龄青年入大学比例仅为4%,而印度是8%,菲律宾都在30%以上。我们的人均GDP都远高于这两个国家,凭什么我们入大学率如此之低?

在当时的背景下,高校扩招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也是教育的突破口。

新京报:但后来很多人把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难都归因于扩招,你也因此招致很多非议。

汤敏:我始终觉得扩招的方向没有错。它使大学招生从1998年的100万到现在招800万,让好几千万原来没机会上大学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如果当年不扩招,他们和下岗潮赶在一起,很多学生中学毕业就失业,更可怕的后果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会更低。

扩招后出现的很多问题与后面的教育改革没有跟上有关。

新京报:教育改革没跟上,具体指什么?

汤敏:例如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我们当时建议扩招时要有助学贷款设计,在收学费时,把助学金、奖学金做好等等。但是,由于当时的政策落实不下去,银行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再例如,大规模扩招后,学生的就业会有一定的难处,政府要有政策应对。这些问题,后来都慢慢解决了。

对就业问题,我总是在说,扩招并没有扩出人来。这些孩子如果不上大学,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得失业。在当时的情况下,上了大学后就业的机会还是多一些。

新京报:扩招也终结了上大学免费的历史,有人认为这导致穷人上不起大学,让高考失去了公平性。

汤敏:是每年招100万学生还是招800万学生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上大学?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是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免费,上大学是少数人受益,要收费。

但当时我国情况正好相反。中小学收费,大学反而免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金,应该是先照顾中小学还是让大学免费?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学的问题,应该用助学金、奖学金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该是大学全免费,让富裕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搭便车。

新京报:当年在“大学扩招”上留有遗憾吗?

汤敏:我从不后悔建议大学扩招,那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大学扩招与任何改革一样,一定是有利有弊,但利远远大于弊。而且,随着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深入,目前的这些弊病,也会得到改正。当然,如果当年扩招时配套的措施更强一些、落实得更及时一些,效果会更好。


52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1

冰与火之歌:


对科研真正感兴趣的话,建议找个大牛去做博后,学点真东西回来后报效祖国,如果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一个萝卜一个坑

53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1

我当时是没好地方去,然后又不想在原来的环境接着待,才去做的博后。

总体来说做博后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博后工资和补贴加起来一般比较可观,博后还有这个专门的国家项目申请渠道,博后还可以有机会去感受一下更好一些院校的科研环境。

坏的方面,博后是个临时工两年后还是要找工作,博后是打工人要把角色从学生转变到独立科研人,博后可能还面临要做横向的问题。

总之,tradeoff吧少年。



作者:knowledge plu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56512317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4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2

作者:董大胖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633760723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说结论不一定,

下面我将梳理一下博士毕业数值情况,供您选择。在本次文章,我将结合课题组博士就业及我在24年求职过程中了解的信息进行梳理,从就业选择、薪资待遇、职场发展前景等展示博士不同就业方向差别,方便读者判断。全文较长,共4700字,都是总结求职的干货,作者定期输出成长类文章,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当前博士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高校青椒、国内博后、海外博后、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等,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

1.高校青椒

竞争情况:现在博士数量逐年增加,连大专院校都在招聘博士,所以要想进高校的话,读博士是必然的。本组目前已经毕业的博士均进入了高校,具体情况如下:

师兄1,本科双非,硕士 211,博士985,读博期间,在海外交流1.5年,22年开始在北方一本院校任职,安家费用若干,24年拿到青基,应该上副教授;

师兄2,本硕双非,博士985,博士毕业后,国内大学博后,24年拿到青基,当前博后出站,准备入职东南沿海双一流大学,应该给副教授职位;

师兄3,本科985,直博,然后香港博后两年,目前在西南地区双一流高校任职,副教授待遇;

师兄4,本科双非,硕博985,博士毕业未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单位(本身很优秀,发论文能力很强,但对求职院校要求确实高),目前在香港博后;

师兄5,本科双非,硕博985,毕业后留在本校博后,24年拿到青基,可能会拿到上海双一流教职;

师兄6,本硕博均为985,毕业选择躺平,选择去大专教职,前几天联系不忙、反馈工作很舒服;

师兄7,本科双非,硕博士均为双一流,目前在北方一本院校任职;

从以上数据结合我了解的情况看可以看到本科教育经历对求职的学校层次有较为重大的影响:

1、如果本科是双非,硕博均为双一流,如果不读博后的话,可找到北方地区的一本院校;

2、如果本科是双非,硕博均为双一流,在国内博后拿到青基,可以入职东南沿海双一流高校;

3、如果本硕博均为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可以去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双一流高校,但不一定能去发达地区

4、如果本硕博均为双一流,在境外或者海外有博后经历,文章储备一般的话可以去一些双一流高校,如果文章很多,也许就可以去顶尖双一流高校了。

薪资待遇:北方城市及西北地区的一本院校有编,东南沿海城市的二本部分院校有编,但是逐渐在缩小。在二三本院校工作稳定,论文奖励较多,针对高水平论文奖励较高,本领域内一篇CBM的奖励约有5万,一年如果发两篇文章差不多有10万,杂七杂八加起来说有30。

一本和211讲师月薪8000~1万左右,副教授年薪20左右,每月的项目收入听说有限制,不知道所有学校是不是一样。

985讲师25万左右,副教授25至35。

加班情况:高校时间相对自由,但是总体工作时间也不短,现在的情况就是东南沿海二本的青年教师也在努力卷科研。

发展前景:目前东南沿海地区一本及以上院校应该都是4~5年的非升即走,考核要求应该是国家青年基金,另外还会对文章进行一定考核。二本院校还未出现非升即走,考核要求应该就是要求高水平文章。二三本、双非有稳定编制,没有非升即走,但未来发展前景堪忧,平台不够,学生一般,论文奖励肯定会逐渐降低的。985、211平台虽然考核要求高,前期压力大,但是考核通过后升上副教授就会比较稳定,收入也会提升。

2.国内高校博后

国内博后多集中于985高校或者具有强势选科的211类高校

竞争情况:通常选择在国内做博后,首选大佬,主要是院士、长江学者等人。因为他们的资源和人脉会对提升你文章发表和拿到基金的概率。但是通常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这些大佬,竞争较大,最好选择本校大牛,这样进去的几率更大一些。

薪资状况:目前博后的薪资大约是25-30w,目前上海高校的博后薪资大约30w,如果在大佬的团队一定可以获得城市的奖励项目,如上海市的超级博后30w,收入还是非常高的。

考核要求:通常博后的考核要求通常是几篇文章或者拿到青年基金就可以,考核要求不算太高。

工作强度:通常与博士生的强度差不多

发展前景:与国外的博后相比,国内博后的优势主要是依托顶尖高校的平台和大佬的title申请国家青年基金。如果拿到青年基金,对后续往高校的求职有较大的帮助。我认识的两位师姐均是通过读国内博后拿到了青基,去了高层次的高校。该类博后很推荐想拿到青基进入高层次院校的博士,同时也要思考拿不到青基的博后情况,风险也是存在的。

3.海外/境外博后

虽然国家层面一再强调,但博士期间和博后期间有海外/境外学习的经历比国内的土博求职过程更有优势。以我在求职过程中浏览的各院校年轻教师的履历,如果你的本科是双非,但你有2年的海外经历可以进入到一些偏远地区的211大学的,像大连海事大学,或者东北和西北的一些211大学。

通常教育经历优秀或者科研成果较好,在国外待够3年,可以通过海外优青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国内,这种情况的待遇就很不错。

竞争情况:个人感觉申请海外的博后还是很依赖人脉的,比如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副导师给你推荐的话,还是很容易上的。如果纯靠自己联系的话,感觉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国外的博导也希望你能申请到奖学金,这样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薪资状况:薪资状况,以我的了解应该和国内差不多。以港理工为例,博后的工资是2.9w/月,算下来一年差不多36w港币,折合人民币也差不多是30w。

考核要求:海外对博后的科研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你是以拿到海外优青为标准的话,除了在海外待够3年,应该至少10篇+论文,且至少有5篇高水平论文的代表作(以土木方向的话,应该是CCC的水平吧)。所以还是要尽量多发文章。

发展前景:三年海外经历可以申请海外优青,海外优青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国内博后没有的一次机会。我觉得这种发展路径很适合年龄较小的博士毕业生,或者那种在博士期间申请的海外双学位读博士的学生。不太建议大龄博士走这条路线。

4.研究所

研究所与高校的部分功能一致,是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社会企事业单位。该研究院主要以实际工程背景进行科研,偏应用。我在秋招过程中拿到了几个研究所的科研岗位和工作岗位,分享一下该类岗位的情况。

竞争情况:相比于高校,研究所的竞争还是要小一点,但是头部的研究所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薪资状况:传统工科行业的薪资其实也没有比高校的情况高出多少,以我了解到的土木、机械领域,在上海的薪资大多数是税前30w,但是比较热门的行业可能会更高。

考核要求:这个没有什么文章的考核要求,但也还是要写本子,完成一些实际工程应用类的项目。很多国企的研究所都要加班到8点到9点也是常态,且对比高校没有时间上的自由。在如此经济环境下,这种情况恐怕会愈演愈烈。

发展前景:研究所中博士和硕士都有,博士进入到研究所中的职级定位相对较高,评职称更容易。但是研究所中也是很注重实际产出的效率,刚入职的博士和在研究所中工作多年的硕士相比不一定具有优势,因此能否有发展还是看个人的情况。

5.地方事业编制

地方事业编制由于有编制,更稳定,且工作压力小,虽然工资较低,在如此经济背景下,成为博士优先考虑的一种就业形式。

竞争情况:目前部分地方的博士找事业编制是不需要进行笔试,但是上海等地方的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笔试,要想在大城市拿到事业编制,整体竞争还是比较大。

薪资状况:我认识的几位朋友拿到了上海的事业编制,在教育类的事业编中到手差不多1w多,还有一些工业口的事业编制,总包大约在22~25w。

考核要求:据我所知没有太多考核要求,毕竟都有编制,但是也存在职场站队的情况。

发展前景:这个就看个人情商和人脉了。

6.公务员

目前没有针对博士岗位出的公务员,也没有针对博士的发展规划。博士需要与本科和硕士一起竞争上岗,但是硕士和本科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公,比科研压力较大的博士能付出更多时间,因此博士考公上岸的压力很大。

竞争情况:竞争压力巨大,博士没有优势

薪资状况:城市越好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越低。上海的公务员通常18w。受当前形势影响,政府财政非常紧张,但是工作还需推动,很多部门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考核要求:目前经济不太景气,各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销编。很多部门已经出现工作人员年龄断档的情况。公务员人数减少,工作并没有减少。


考核压力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几年,上级越来越倾向使用考核指挥棒。上级考核任务越来越重,考核细分越来越细,到基层,很多考核任务会压到一个人身上,周调度、月调度,工作压力大。引自知乎网友。

贪图稳定的考公不一定会完全稳定,考核的大棒或称为zf瘦身的利器,以此来减轻财政支出。

发展前景:这个就看个人情商和人脉了。

7.选调生、定向选调生、引进生

普通选调生:指各省每年定期发布的、面向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招收坐落在各省市本地的高校、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所以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能报考的都是普通选调。


定向选调生:从字面理解,就是“定向”。定向选调生也是选调生,与其他选调生相对而言,选拔的标准更高,培养的力度更大。所谓定向选调生中的“定向”一般指的是特定学校或特定专业两层含义。学校多为985院校和顶尖211高校的部分专业。

引进生:福建省推出的一个定向选调的特殊称呼。

竞争情况:不论是选选调生或者是定向选调生只有应届毕业一次机会。竞争强度类似于公务员,可能经济欠发达地区竞争相对弱一点。

薪资状况:选调生和当地的公务员的薪资接近。需要说一下福建省的引进生,引进到高校后给副教授编制,工资25w、安家费50w,个人认为是一个好的机会。

考核要求:在个人发展上有些区别。拿河北来说,定向选调生:新录用的选调生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进行期满考核,考核合格的,办理转正手续,本科生任科员职务(含试用期,4年之后一般安排副科级职务),硕士研究生任副科级职务,博士研究生任正科级职务。清华北大政策更加优惠。

而普通选调生没有相关政策,研究生只有副科级待遇。但是,政策与待遇的优惠都是相对的。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受个人能能力、所在地区、所处岗位编制的限制,有一部分人很难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8.初、高中教师

一些发达省份的顶尖初、高中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特采用高薪资的方式吸引顶尖大学的博士生加入的一种方式。目前周边没有博士生去该类岗位,如果后面有相关信息,会在后面更新。

9.企业单位

提到这个就有点难受,以土木行业为例,原来地产的私企吸收了大部分学生,但是2024年,私企的地产已经没有宣讲和招聘会根本不招聘了,如碧桂园等,仅有一些国企地产还在招聘履行社会责任,招聘应届毕业生。

想起18年硕士毕业,大家意气风发,同学纷纷以拿到地产offer为主要目标,很少有人选择考公,觉得公务员工资太低了。如今6年过去,很多在地产的硕士同学也纷纷转行,或者在地产公司里勉强活着。土木行业已经这样,没什么私企了。

原来各个地产企业确实推出过针对博士的一些管培生计划,薪资高、职级起点高,发展前景大,我见到过清华博士毕业生去碧桂园的超级毕业生。如今,这些项目应该都没有了。

至于其他行业,有些硕士师弟转行互联网行业和车企。如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比亚迪,小米等等。这类公司工资高,福利好,但是工作起来996确实也卷得厉害。

竞争状况:目前大厂竞争激烈,对学历要求高、教育经历需要优秀(本科是985最好)。

薪资待遇: 普通博士40w至55w,如果涉及到AI或算法岗位会更高,和研究方向挂钩,最高可以200w。

加班情况:早10晚10很正常吧

未来发展:大厂通常处于行业的前沿,博士们可以在这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参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革新、市场的开拓等环节,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在职场上发展应该还算不错的。

就业只是一个工作方向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重点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吧。兴趣会让你把热情投入到喜爱的工作中,更容易成功。

码字不易,欢迎阅读,喜欢就点个赞吧,感谢关注公众号。




55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2

立业成家:


博后不是唯一的选择呀,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博士都是可以进去的。

现在上点档次的学校在进人的时候在年龄上都是有要求的,特别优秀或者急需学科才会放宽年龄限制。

可以在现在看看意向院校、或者意向档次的院校近几年的招聘计划还有进人要求,做一个前期了解。

56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3

起风了:


去不去做博士后,取决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一定必须的。

57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3

Lucia:


不一定。有好的职位尽快入职

58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3

环氧百晓生:


没有必须呀,假如你能找到工作为啥还要去读博后呢,现在博后确实已经变味了,被当成一个镀金的“学历”了

59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4

落羽杉夏:


说一个冷知识:北美绝大多数专业PhD毕业可以直接找教职,不需要做博后。

60楼 JosephHeinrich 2025-5-5 20:24

也不是不一定。这个完全看个人需要。

如果想早点工作,那就赶紧找教职位置,毕竟现在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坑就那么多,早占一个是一个!

如果你要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是没什么合适的位置想在等一等的话,做博后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沉淀一下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如果在做博后的期间出一些成果,对未来找教职工作是添砖加瓦也是一件很不错的。

所以,到底要不要做博后,这个东西取决你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周边的卷的程度。要适当的做出调整,不要人予以云的。



作者:小王同学被注册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264765/answer/33734460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