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琉璃川的主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689195/answer/18964812718840066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要明確富裕程度是用什麼指標來衡量的,關注的是錢本身還是生活水平
總/人均可支配收入?
總/人均gdp?
政府財政收入?
抑或是對上述指標進行購買力平價調整?
我認為用總量衡量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是用人均衡量也不合理,還得考慮到基尼係數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也就是說,澳洲是否富裕,是一個難以衡量的問題。如果按gdp總量來算,中國比它更富裕。但是這一結論似乎有些難以取信於人。
第二,為什麼沒有工業就意味著不能富裕呢。
李嘉圖比較優勢模型告訴我們,所有國家都生產所有商品是一種無效率的體現,恰恰應該每個國家只生產自己最具生產效率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可以實現一個帕累托改進。
當然考慮到現實中的政治因素和貿易壁壘,無法實現比較優勢模型中的最優情況。但這至少說明擁有全產業鏈並不意味著富裕,也不一定有利於經濟發展。沒有部分產業也不意味著經濟發展不起來。
第三,澳洲是否沒有工業。
澳洲沒有工業這一說辭是不負責任的。去工業化是一種市場自發形成的趨勢,澳洲的確面臨這一問題,也許它從來沒有過像中國這樣旺盛的工業,但是澳洲的工業產值清零了嗎?值得商榷。
第四,姑且認為富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這是因為澳洲的產業在國際上有穩定的利潤且澳洲自然資源豐富。澳洲的產業並非以人力密集型產業為主,不需要龐大的勞動力支撐也能獲得不錯的利潤,加之只有少量的人口。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現在中國的人口下降,人均生活水平也不見得會上升,因為很多產業會隨之萎縮,這是產業結構的問題。中國的產業結構長期依賴於人口紅利而形成。
然後是因為澳洲政府的稅收和社會福利及保障政策,澳洲的再分配大幅度減小收入差距,又將稅收投入倒社會福利領域。而這又進一步創造了有效消費需求,促進內循環。(對未來的信心降低儲蓄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總之,產業結構+良好的再分配製度+自然資源+人口數量,也依賴於國際市場,能夠進口自己不生產的廉價工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