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2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最近25年入籍日本華人幾乎都不教二代目中國話或中國家鄉方言?
5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2

恐虐:



說白了吧,因為團結史觀洗腦你可以是回族,中華民族,日耳曼族,大和族....唯獨不能是三又族,你沒有根不等於你不想知道什麼是根,不等於你不想了解你是誰。而是有些人逼著你斬斷你的根,讓你做一個沒有民族沒有故鄉,沒有文化,只會說普通話的原子人,這樣他們就能肆無忌憚了


5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2

作者:闕里童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143831865/answer/1058455942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只認識一家移民日本的華人,但見過許多早些年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文化心理方面,無非有內外兩因。

外因是日本社會極度排外,壓迫下家長們普遍產生「皈依狂熱」、擔心孩子無法融入日本社會,於是主動與母國文化、民族身份進行切割,自我馴化為日本人/當地人。

內因而言,「皈依狂熱」見發於所有移民國家的各階層家長 —— 和家長經濟地位沒有很大關係,窮人家有抱殘守缺、寧缺毋濫的,富人家有數典忘祖、認賊作父的 —— 內因主要就是思想滑坡。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皈依狂熱」、「思想滑坡」呢?

因為「不教授孩子漢語中文」,從短期來看無害,從長期來看無益;越是這種「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背後支撐人們不斷付出實踐的,往往就只剩下「榮辱觀念」;而「榮、辱」是一種集體概念,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乃「你以為你是誰」。

他們以為他們是誰?

如果沒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就差不多認賊作父的基本操作吧;如果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就是數典忘祖之典範了。

不是我想罵人,而是我居住在一個移民國家十幾年了,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以後,一天天都有這樣的感覺: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是一個中國人,哪怕在這片土地終老不能返鄉,我也是一個中國人,從內心不認同這個社會的過往和現在,更不看好這裡的未來。屈就這裡的價值觀,讓我感覺認賊作父,美化這裡的價值觀,讓我感覺數典忘祖。

我不是說加拿大社會沒有美好的局部,只是,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由於缺乏根植於此的歷史聯繫,這些「局部美」不能讓我們「美美與共」、反而讓我們看倒了胃口 —— 莊嚴的國會大廈(每每做出一些反社會、反華、反人類舉動),驕傲的英「帝國傳統」(除了侵略就是販毒、不是殺人就是放火),繁榮勇敢的法國殖民者定居史(好一點有限、和印第安人一定程度上可以達成經濟共生、只放火不殺人),參與南非布爾戰爭鎮壓土著、參與一戰為英王捐軀歐陸(冤種的迷之自豪)……這特麼與我毛線關係?我一點也不羨慕這些愚民的悲劇歷史,作為大殖子為殖主子火中取栗,還被壓榨出優越感來了?

我不知道別人怎樣,反正我還是挺痛苦的;當然,痛苦不至於讓我選擇「累了毀滅吧」,但這種痛苦督促我持續在文化、認知、技能等一切話題相關的時候,一遍遍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會回中國、我們和英文人不一樣」。這樣會造成孩子們的痛苦嗎?可能;但我相信輕微的搖擺和掙扎、足以幫助他們對抗這異族社會的荒謬。「移民社會」說白了就是「半殖民地」,在和異族交錯雜居之地、「知道自己是誰」更顯重要。

原本出國的華人,往往是作慣了主體民族內的順民,不曉得民族交錯雜居時要如何做豪民。不要誆騙自己「可以融入主流」,他們就是他們,我們就是我們,如果剝離了「我們」的身份,我們就什麼也不是,是異國社會中最無面貌者,是最無價值的耗材。

在北美,尤其如此,因為中國人和他們太不一樣了,不一樣就意味著「target」,不是「目標」,而是「靶子」。


美國華人還挺典型的,在社會壓力下,靶子裡面產生了許多高華、捂著從中國拿走的資產還要瘋狂反華輸出犬吠;也產生了很多真華、不遺餘力不計成本地向國內輸送一切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從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到帝國主義罪行的證據,甚至於他們自身。


加拿大華人屬於溫水煮青蛙,被多元價值觀養成了肥羊,目前看起來有點太肥了不太好宰,但慢刀子剌肉它也疼啊。不知道大家能忍到什麼時候。好在是一視同仁,華人看看左右,也說不出什麼。

家國,民族,精神,魂靈,這些內容的探索是源於現世,高於現世的,富足的生活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並非良好的教育必然開啟個人的智慧、讓他足以感知到這個層次的體驗。「衣食足」只是「知榮辱」的前提,又不是充分條件。至於「知榮辱」有什麼好處,虛幻的好處不說,現實的好處還是有的:認知上總比大殖子們高一層,不會被奴役出優越感,更不可能被哄著當耗材;同時還能幫助抵抗異族社會全方位的壓力,提高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獲得感(未必幸福、但卻充實),有些人不知不覺就踏上了「追尋意義」的道路,半途回首、或有不虛此行。

不過,日本社會不存在北美移民社會這種掙扎與痛苦 —— 因為體征上、刨除面貌神情、很難識別出一個日本人與一個漢人的差異;畢竟現代日本人有一半以上的血統來自於以朝鮮半島南端為跳板的東陸移民,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漢人……

這個事情吧,開放心胸來看,居於華夏者華夏、入於夷狄者夷狄,民族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血統認證、而是文化的修惜與社會的營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血緣式共存。

總之入日華人只存在一代的掙扎:回頭還是不回頭。回頭,則在日本社會營建的一切都無法帶走,白白賤賣給異族社會「一個人生命最好的時光」、無法享受社會應該回報的老年保障;不回頭,則下一代根本就是日本人;長期往返兩地倒是可以,那就要拼原生家庭的財力和底蘊了,這樣的家庭倒是不會存在只說日語的狀況,但長期而言多少會有疲敝的時候,最終還是要棲息一處。

是在日華人不想給孩子保持「中國認同」嗎?是不能也。如果根本不會離開這個國家,那麼學習一門外語的必要性有多大呢?假如學習了這門外語反而會讓自己遭到排斥,那麼主動選擇學習這門外語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日本社會不是一個移民國家,整體比例上接受入籍者較少,天然排斥異族。


對於「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國」的人來說,一般都是短暫客居,不會產生身份認同的掙扎,而與日本社會的排斥保持著涇渭分明的禮貌尊重;對於「知道自己一定不可能(出於經濟或者各種因素)回國」的人來說,「中國身份認同」反而是負擔 —— 脫去這個負擔,他們就可以是日本人了,反正又走不了,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日本對於東亞民族而言,只有「一代人的掙扎」—— 走不了,就會徹底融入。


5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2

內塔尼亞胡:


你為啥不去日本請你入籍25年的同胞到吃頓飯?

5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3

羽落無聲:


因為日本沒什麼團結壬,不會給少民開少民語學校

5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3

你說氣人不:


因為沒什麼用,教小孩說中文大多數是為了與在國內的老年人交流,老年人沒了以後說中文的地方可能也就很少了。

5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3

齊桓公:


移民北京或者上海的山東人會教孩子山東話嗎?

5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3

dingbingo: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日語的發音太簡單了。

寫的話就算日本人也不愛用日文漢字,總是寫一堆假名。

你見過中文論壇用拼音聊天的嗎?

最後日本學校教的都是要服從既有秩序,要合群,要盡量不給人添麻煩。

在仇中率這麼高的環境下,你一個人玩中文,是想被孤立嗎?


5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3
作者:楚筠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143831865/answer/1035847356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多正常....身邊都是用日本語的,壓根就沒有中國語的環境,你教了祂也學不會。

任何語言都是用進廢退,用不上就退化。

在日本即便是長期保持自己民族語言教育的朝鮮/韓國裔,到第三代、第四代也照樣有一大堆只用日本語,朝鮮語/韓國語只能說幾句日常問好的。這類移民家庭我也見過一些(去加拿大、美國、澳洲的),除非是從孩子會說話就專門送到語言學校的,否則到9歲之後很難再學會漢語。

偶爾回國跟家裡的長輩也完全無法溝通——老人使用官話方言,夫妻用普通話,孩子用英語,一家人溝通還要夫妻翻譯。

原子化的家庭根本擋不住語言同化的。

這還是沒入外籍的,那些真正入籍日本、從有記憶起就混日本孩子圈的基本不可能只靠家裡父母教就能真正掌握漢語的。

過去的老移民能把母語維持到第二代就是靠語言環境:當初同鄉們漂洋過海都是聚居,最起碼一個圈子內(至少有幾百人)都使用家鄉語言,孩子跟同樣的移民家庭子女一起長大自然能保持一定的母語溝通。

現在的新移民幾乎都是原子化個體,到了移民國是直接融入當地人圈子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學會的只能是當地通用語。

爹媽平常才能跟孩子說多少話?從入學開始至少90%的交流都是與同學和老師。

這樣還能保持漢語熟練度的反而是異類。

就說推廣普通話,孩子從小在學校里使用的都是普通話,效果就相當明顯——哪怕父母和其他親朋使用的主要還是其他漢語方言,祂的普通話熟練度也高於方言。

學校對語言的影響絕對要大於個體家庭。

而人從剛開始學說話起接觸哪種語言,這就會成為祂的思維語言,哪怕祂之後學會其他語言,依舊也是用第一語言思考。

再說了....出生在日本國的公民也沒有規定必須學會父母曾經出生地的語言吧?

我看好多「城二代」其實也壓根就不會他們父母家鄉的語言,所謂的「跟父母回老家」面對當地居民時也根本就不會講。

況且父母都歸化日本籍了,這類人能對故國有多少感情?能要求下一代學漢語?

頂多是隨緣:孩子能自己有興趣學會也行,實在不想學就算了。

那就按我上面說的,大機率學不會。

5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4

王家CFA:


最近25年這個時間挺重要的。

我在美國見到的比較多,會中文的不會中文的都見過。

我個人總結,特別有文化的和特別沒文化的家庭,會說漢語的比例挺高。

特別沒文化,當然這詞有點不好,大概是那個意思吧。比如波士頓唐人街,餐廳服務員啥的,普通話都不會,廣東話為主(當然廣東話也是中文)。

按說那的華人有些恨不得清朝就來了,但他們反而保留了不少中文傳統。可能是因為來的時候大家不會說英語,家庭里只好說中文。

後面因為這個氛圍還在,所以哪怕後代們都會英語,在這個社區里中文還是很強勢的。類比一下,當時去夏威夷很多日裔也會說些日語。

另一邊則是很有文化的二代,這裡說的文化不是博士畢業研究生畢業,而是對中國文化很注重的家庭。

比如我一個同學,3歲到美國,而且是白人區。家裡就是一律不能說英文,父母就是用了各種手段吧。那兄弟除了不認字以外,口音詞彙問題不大。

但他說到現在因為不認字,他父母老叫他「文盲」。仔細想想好像是這個定義。。。

文化歸屬感是個挺虛的東西,過去25年甚至35年到美國的這批人,如果不是特別特別注意,大家想的問題都是American dream之類的,掙錢、發展事業。

所以大多數人其實對中文教育都不是很在意。比如我父母表妹的孩子,就不會說中文。

我觀察過他們家,就是夫婦兩個人特別忙,小孩子上學都是英文,回家自然就帶回來英文了。父母都聽得懂,所以產生了神奇的對話,這邊中文,那邊英文。

如果中文解釋不了,父母乾脆也是英文。

在中國大幅度落後美國、日本經濟的時候,很多人二代不會中文主要還是父母重視不夠,方法不對。畢竟掙錢一下子容易好多,先掙錢。

日本二代這個問題比美國好,會中文還挺多的,也和經濟上日本比美國差有關係。日本相對美國華人,沒那麼卷(相對,願意卷的一般都去美國),父母在教育上花的經歷也挺多。

我在大阪遇到的老師,子女中文都很棒,而且認字,和日本用漢字有關係,但主要還是重視。

當然,還一類人是抱著某種陰暗的心理,故意不教中文。

小孩除了不會說中文,世界觀多少也有點問題。

咱自己覺得這屬於有大病,另外我覺得有個白人哥們觀點也很有意思。

「那誰誰誰老說他們中國人如何如何,我c,你不就是中國人麼。。。」


6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3 22:44

說實話,題主這題目我看了兩遍才看懂啥意思。

我幾個大學同學在08年-10年左右去了日本,都是從事軟體行業。收入在日本算高的,年薪差不多1000w日元,不怎麼加班。幾個人都拿到了永居,子女也都是在日本出生的,日本政府給新生兒的補貼他們也享受了,和日本國民同樣的待遇。

但無一例外,幾個人都沒有入籍,也沒有入籍的打算。在家和孩子說中文,也盡量和其他中國人一起給孩子創造中文交流的環境。他們的孩子中文說的不算流利,但至少沒有「習習物姐為俊節」的奇怪口音。

入籍日本的華人二代是不是不說漢語,我沒找到大樣本統計數據。但目前我認識的人裡面,沒有題主說的情況



作者:睡覺最舒服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143831865/answer/1033532598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