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闕里童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143831865/answer/1058455942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只認識一家移民日本的華人,但見過許多早些年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文化心理方面,無非有內外兩因。
外因是日本社會極度排外,壓迫下家長們普遍產生「皈依狂熱」、擔心孩子無法融入日本社會,於是主動與母國文化、民族身份進行切割,自我馴化為日本人/當地人。
內因而言,「皈依狂熱」見發於所有移民國家的各階層家長 —— 和家長經濟地位沒有很大關係,窮人家有抱殘守缺、寧缺毋濫的,富人家有數典忘祖、認賊作父的 —— 內因主要就是思想滑坡。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皈依狂熱」、「思想滑坡」呢?
因為「不教授孩子漢語中文」,從短期來看無害,從長期來看無益;越是這種「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背後支撐人們不斷付出實踐的,往往就只剩下「榮辱觀念」;而「榮、辱」是一種集體概念,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乃「你以為你是誰」。
他們以為他們是誰?
如果沒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就差不多認賊作父的基本操作吧;如果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就是數典忘祖之典範了。
不是我想罵人,而是我居住在一個移民國家十幾年了,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以後,一天天都有這樣的感覺: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是一個中國人,哪怕在這片土地終老不能返鄉,我也是一個中國人,從內心不認同這個社會的過往和現在,更不看好這裡的未來。屈就這裡的價值觀,讓我感覺認賊作父,美化這裡的價值觀,讓我感覺數典忘祖。
我不是說加拿大社會沒有美好的局部,只是,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由於缺乏根植於此的歷史聯繫,這些「局部美」不能讓我們「美美與共」、反而讓我們看倒了胃口 —— 莊嚴的國會大廈(每每做出一些反社會、反華、反人類舉動),驕傲的英「帝國傳統」(除了侵略就是販毒、不是殺人就是放火),繁榮勇敢的法國殖民者定居史(好一點有限、和印第安人一定程度上可以達成經濟共生、只放火不殺人),參與南非布爾戰爭鎮壓土著、參與一戰為英王捐軀歐陸(冤種的迷之自豪)……這特麼與我毛線關係?我一點也不羨慕這些愚民的悲劇歷史,作為大殖子為殖主子火中取栗,還被壓榨出優越感來了?
我不知道別人怎樣,反正我還是挺痛苦的;當然,痛苦不至於讓我選擇「累了毀滅吧」,但這種痛苦督促我持續在文化、認知、技能等一切話題相關的時候,一遍遍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會回中國、我們和英文人不一樣」。這樣會造成孩子們的痛苦嗎?可能;但我相信輕微的搖擺和掙扎、足以幫助他們對抗這異族社會的荒謬。「移民社會」說白了就是「半殖民地」,在和異族交錯雜居之地、「知道自己是誰」更顯重要。
原本出國的華人,往往是作慣了主體民族內的順民,不曉得民族交錯雜居時要如何做豪民。不要誆騙自己「可以融入主流」,他們就是他們,我們就是我們,如果剝離了「我們」的身份,我們就什麼也不是,是異國社會中最無面貌者,是最無價值的耗材。
在北美,尤其如此,因為中國人和他們太不一樣了,不一樣就意味着「target」,不是「目標」,而是「靶子」。
美國華人還挺典型的,在社會壓力下,靶子裡面產生了許多高華、捂着從中國拿走的資產還要瘋狂反華輸出犬吠;也產生了很多真華、不遺餘力不計成本地向國內輸送一切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從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到帝國主義罪行的證據,甚至於他們自身。
加拿大華人屬於溫水煮青蛙,被多元價值觀養成了肥羊,目前看起來有點太肥了不太好宰,但慢刀子剌肉它也疼啊。不知道大家能忍到什麼時候。好在是一視同仁,華人看看左右,也說不出什麼。
家國,民族,精神,魂靈,這些內容的探索是源於現世,高於現世的,富足的生活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並非良好的教育必然開啟個人的智慧、讓他足以感知到這個層次的體驗。「衣食足」只是「知榮辱」的前提,又不是充分條件。至於「知榮辱」有什麼好處,虛幻的好處不說,現實的好處還是有的:認知上總比大殖子們高一層,不會被奴役出優越感,更不可能被哄着當耗材;同時還能幫助抵抗異族社會全方位的壓力,提高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獲得感(未必幸福、但卻充實),有些人不知不覺就踏上了「追尋意義」的道路,半途回首、或有不虛此行。
不過,日本社會不存在北美移民社會這種掙扎與痛苦 —— 因為體征上、刨除面貌神情、很難識別出一個日本人與一個漢人的差異;畢竟現代日本人有一半以上的血統來自於以朝鮮半島南端為跳板的東陸移民,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漢人……
這個事情吧,開放心胸來看,居於華夏者華夏、入於夷狄者夷狄,民族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血統認證、而是文化的修惜與社會的營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血緣式共存。
總之入日華人只存在一代的掙扎:回頭還是不回頭。回頭,則在日本社會營建的一切都無法帶走,白白賤賣給異族社會「一個人生命最好的時光」、無法享受社會應該回報的老年保障;不回頭,則下一代根本就是日本人;長期往返兩地倒是可以,那就要拼原生家庭的財力和底蘊了,這樣的家庭倒是不會存在只說日語的狀況,但長期而言多少會有疲敝的時候,最終還是要棲息一處。
是在日華人不想給孩子保持「中國認同」嗎?是不能也。如果根本不會離開這個國家,那麼學習一門外語的必要性有多大呢?假如學習了這門外語反而會讓自己遭到排斥,那麼主動選擇學習這門外語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日本社會不是一個移民國家,整體比例上接受入籍者較少,天然排斥異族。
對於「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國」的人來說,一般都是短暫客居,不會產生身份認同的掙扎,而與日本社會的排斥保持着涇渭分明的禮貌尊重;對於「知道自己一定不可能(出於經濟或者各種因素)回國」的人來說,「中國身份認同」反而是負擔 —— 脫去這個負擔,他們就可以是日本人了,反正又走不了,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日本對於東亞民族而言,只有「一代人的掙扎」—— 走不了,就會徹底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