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阙里童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143831865/answer/1058455942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只认识一家移民日本的华人,但见过许多早些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文化心理方面,无非有内外两因。
外因是日本社会极度排外,压迫下家长们普遍产生「皈依狂热」、担心孩子无法融入日本社会,于是主动与母国文化、民族身份进行切割,自我驯化为日本人/当地人。
内因而言,「皈依狂热」见发于所有移民国家的各阶层家长 —— 和家长经济地位没有很大关系,穷人家有抱残守缺、宁缺毋滥的,富人家有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 —— 内因主要就是思想滑坡。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皈依狂热」、「思想滑坡」呢?
因为「不教授孩子汉语中文」,从短期来看无害,从长期来看无益;越是这种「看似无关痛痒」的事情,背后支撑人们不断付出实践的,往往就只剩下「荣辱观念」;而「荣、辱」是一种集体概念,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乃「你以为你是谁」。
他们以为他们是谁?
如果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就差不多认贼作父的基本操作吧;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就是数典忘祖之典范了。
不是我想骂人,而是我居住在一个移民国家十几年了,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以后,一天天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是一个中国人,哪怕在这片土地终老不能返乡,我也是一个中国人,从内心不认同这个社会的过往和现在,更不看好这里的未来。屈就这里的价值观,让我感觉认贼作父,美化这里的价值观,让我感觉数典忘祖。
我不是说加拿大社会没有美好的局部,只是,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由于缺乏根植于此的历史联系,这些「局部美」不能让我们「美美与共」、反而让我们看倒了胃口 —— 庄严的国会大厦(每每做出一些反社会、反华、反人类举动),骄傲的英「帝国传统」(除了侵略就是贩毒、不是杀人就是放火),繁荣勇敢的法国殖民者定居史(好一点有限、和印第安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经济共生、只放火不杀人),参与南非布尔战争镇压土著、参与一战为英王捐躯欧陆(冤种的迷之自豪)……这特么与我毛线关系?我一点也不羡慕这些愚民的悲剧历史,作为大殖子为殖主子火中取栗,还被压榨出优越感来了?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还是挺痛苦的;当然,痛苦不至于让我选择「累了毁灭吧」,但这种痛苦督促我持续在文化、认知、技能等一切话题相关的时候,一遍遍告诉孩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会回中国、我们和英文人不一样」。这样会造成孩子们的痛苦吗?可能;但我相信轻微的摇摆和挣扎、足以帮助他们对抗这异族社会的荒谬。「移民社会」说白了就是「半殖民地」,在和异族交错杂居之地、「知道自己是谁」更显重要。
原本出国的华人,往往是作惯了主体民族内的顺民,不晓得民族交错杂居时要如何做豪民。不要诓骗自己「可以融入主流」,他们就是他们,我们就是我们,如果剥离了「我们」的身份,我们就什么也不是,是异国社会中最无面貌者,是最无价值的耗材。
在北美,尤其如此,因为中国人和他们太不一样了,不一样就意味着「target」,不是「目标」,而是「靶子」。
美国华人还挺典型的,在社会压力下,靶子里面产生了许多高华、捂着从中国拿走的资产还要疯狂反华输出犬吠;也产生了很多真华、不遗余力不计成本地向国内输送一切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到帝国主义罪行的证据,甚至于他们自身。
加拿大华人属于温水煮青蛙,被多元价值观养成了肥羊,目前看起来有点太肥了不太好宰,但慢刀子剌肉它也疼啊。不知道大家能忍到什么时候。好在是一视同仁,华人看看左右,也说不出什么。
家国,民族,精神,魂灵,这些内容的探索是源于现世,高于现世的,富足的生活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但并非良好的教育必然开启个人的智慧、让他足以感知到这个层次的体验。「衣食足」只是「知荣辱」的前提,又不是充分条件。至于「知荣辱」有什么好处,虚幻的好处不说,现实的好处还是有的:认知上总比大殖子们高一层,不会被奴役出优越感,更不可能被哄着当耗材;同时还能帮助抵抗异族社会全方位的压力,提高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获得感(未必幸福、但却充实),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踏上了「追寻意义」的道路,半途回首、或有不虚此行。
不过,日本社会不存在北美移民社会这种挣扎与痛苦 —— 因为体征上、刨除面貌神情、很难识别出一个日本人与一个汉人的差异;毕竟现代日本人有一半以上的血统来自于以朝鲜半岛南端为跳板的东陆移民,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汉人……
这个事情吧,开放心胸来看,居于华夏者华夏、入于夷狄者夷狄,民族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血统认证、而是文化的修惜与社会的营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缘式共存。
总之入日华人只存在一代的挣扎:回头还是不回头。回头,则在日本社会营建的一切都无法带走,白白贱卖给异族社会「一个人生命最好的时光」、无法享受社会应该回报的老年保障;不回头,则下一代根本就是日本人;长期往返两地倒是可以,那就要拼原生家庭的财力和底蕴了,这样的家庭倒是不会存在只说日语的状况,但长期而言多少会有疲敝的时候,最终还是要栖息一处。
是在日华人不想给孩子保持「中国认同」吗?是不能也。如果根本不会离开这个国家,那么学习一门外语的必要性有多大呢?假如学习了这门外语反而会让自己遭到排斥,那么主动选择学习这门外语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日本社会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整体比例上接受入籍者较少,天然排斥异族。
对于「知道自己一定会回国」的人来说,一般都是短暂客居,不会产生身份认同的挣扎,而与日本社会的排斥保持着泾渭分明的礼貌尊重;对于「知道自己一定不可能(出于经济或者各种因素)回国」的人来说,「中国身份认同」反而是负担 —— 脱去这个负担,他们就可以是日本人了,反正又走不了,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日本对于东亚民族而言,只有「一代人的挣扎」—— 走不了,就会彻底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