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12579680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Ta可能是」自戀型「領導
如果你對商業/科技/金融感興趣,一定不能錯過【物聯網商業評論】公眾號,以獨特的前瞻性視角為你帶來滿滿「乾貨」!
作者丨羽立
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有什麼特質?人們很可能會提到自信和魅力。這樣的領導人喜歡挑戰傳統,既不自我懷疑,也不自我批評。尤其對於西方公司的董事會來說,這樣的候選人是最受歡迎的,特別是在當前形勢惡化的動蕩時期。他們善於自我提升,在面試中也很出色。然而,一旦他們掌權,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到底是誰。有時候他們的承諾很好,但許多人不光是自信,簡直就是傲慢自大。他們也並不是真的大膽,只是衝動而已。他們缺乏同情心,毫無內疚地剝奪他人;無視專家的建議,以輕蔑和敵意對待異見者。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求下屬對個人絕對的忠誠。簡言之,他們是狂熱的自戀者。
斯坦福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查爾斯•奧雷利專門領導者的個性如何塑造組織文化,以及組織中工作的人的行為。他回顧了有關自戀型領導者的文獻,包括150多項研究,並得出了一些陰鬱而緊迫的結論。
奧雷利說,區分自戀型領導者的關鍵在於考察他們的目標,是真的想讓公司或國家變得更好,還是想實現一些瘋狂的目標,比如讓電動汽車成為主流,或許一路殖民火星?當他們的自我欣賞在現實中有了一定的基礎時,自戀領導就能取得矚目的成就,也許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人。
但在過去的十年里,研究人員越來越關注自戀者對組織的破壞性影響。自戀者是自私的,他們相信自己更優越,因此不受通常規則的約束。研究表明,他們更有可能為了達到目的採取不誠實的行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撒謊卻並不感到羞恥,常常不計後果地追求榮譽。
為什麼自戀者容易獲得權力
任何小時候被欺負的人都熟悉這樣一個概念:欺負者並不真的相信他們更強,他們只是在補償自卑。表現出自信用來掩飾內心的痛苦,這是精神病學中公認的脆弱自戀案例。
但是在過去的十年左右,大量關於自戀的研究發現,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有些人有很高的自尊心,更急躁,更外向,更危險。他們在組織中獲得了很高的職位,比普通人賺得更多,因為看起來更像是典型的領導者。有幾十項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你召集一群陌生人,給他們一個任務,那些比較自戀的人更有可能被選為領導者。
尤其是在動蕩時期,人們特別傾向於選擇自戀的領導人。在過去幾十年中,這種情況屢屢發生在汽車行業和銀行等大公司中,因為新技術的衝擊,這些行業面臨威脅。所以可以想像,在焦慮的時候,人們在尋找一個英雄,一個自信的人,而自戀的人可能就是在這種時候顯得很有信心的人。
還有一個事實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那就是——風險投資家更喜歡投這類人。風投的商業模式就是投資10家公司,賭其中一家能帶來豐厚回報。如果你是一名風險投資家,面對一個內向的工程師型創始人和另一個充滿激情地宣稱「是的,我要改變」的創始人,你會選擇誰?
權力又進一步放大了自戀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自戀型CEO更容易參與欺詐和其他類型的犯罪。2013年一項針對美國總統的研究發現,自戀程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濫用權力。自戀的人通常都有較低的誠信水平,言行不一致,更容易撒謊、欺騙和偷竊,以證明自己的特殊地位。
奧雷利說,當自戀的人被提升到一個富有權力的位置,只會加強他的自戀傾向。即使沒有自戀,權力也會鼓勵人們放縱最壞的本能。而當自戀者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功時,就會強化他們的信念,覺得自己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這樣他們就更有理由無視專家的建議,依賴自己的直覺。奧雷利在評論中寫道:「成功會削弱他們對現實的把握。」
研究還表明,自戀者對自身優越性的信念建立在缺乏證據的基礎上。最近一篇關於企業決策的論文發現,領導者的浮誇讓他們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但並不意味着更好的財務回報。因此,自戀者往往覺得自己得不到應有的欽佩,病態地被怨恨所吞噬,表現為暴躁、攻擊、混亂的公開咆哮和虐待下屬。自戀的CEO經常讓公司捲入昂貴的訴訟。在自戀者的世界觀中,對方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
自戀領導人帶來的最嚴重危險是錯誤引導了下屬的行為和期望,並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組織文化。一旦掌權,自戀者就會通過解僱所有挑戰他們的人來鞏固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機會主義者。在硅谷的一些科技公司中,已經發現了這樣的跡象。
比如說Uber的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洛沙希(Dara Khosrowshahi),在其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被迫離職後,為扭轉公司局面做了艱難的努力。因為一旦前任創造了自戀的文化,就很難改變它。
區分轉型領導和自戀領導
了解以上這些,人們可以學會更好地區分真正的轉型領導和利用人們的希望和恐懼來獲得權力的自戀領導。很多時候,當董事會挑選首席執行官,特別是外部首席執行官時,他們是通過面試來完成的。但面試通常是自戀者能夠發揮特長的地方。因此人們不能只看錶現,而表現可以偽造。應該怎樣做呢?去和那些曾經與他們共事過的人談談,做適當的背景調查,信息就在那裡,很容易被了解。而且,不要寄希望於他們過去很自戀,現在卻改變了。這樣做的風險很高,因為正如奧雷利所說,「這些人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