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暘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830226/answer/243933459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典型的就是安徽,大部分都屬於江浙民說吳語江淮話。但北邊是說北方話的河南人,南邊是說江西贛語的江西人,還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故而有人戲稱安徽人屬於南還是屬於北方?其實安徽的南方、北方、和中部都不是一路人。


這種情況不光體現在安徽,安徽只是將這種特徵放大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省份都是這樣,被拆分重組的。
少數民族的蒙古被拆成好幾個部分,新疆東北河北青海都有分布,看似本部的內蒙古又摻入了很多非蒙古族地區。藏區被拆成西藏、青海兩個大區,藏區在四川和雲南部分也有分布,四川的一半都是藏區,還故意在青海省遷入蒙古族、漢族和回族幾個民族不讓一家獨大。西北被拆成陝甘寧,東北分為遼吉黑。其實像這種由於區域太大而被拆分的大區還可以理解,但有一些明明不大卻還是要分就……
江南省本來大都是說吳語的江浙民系的江浙人,都是說一種語言血統接近的民系。但拆分成江蘇、浙江、安徽三個大區。
其中江蘇省,南部才是江浙人,江蘇北部(蘇北)是河南人山東人這類北方人。

安徽省的組成更是亂,剛才已經說了,安徽的南方、北方、中部都不是一路人。刻板印象中的安徽在中部,是說江淮話吳語的江浙民系,北邊說北方話河南話的中原民系,南邊說江西贛語的江西人與客家民系
,還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故而有人常常戲稱安徽沒有省會,南京才是安徽人心中的省會。或者安徽人屬於南還是屬於北方?其實安徽的南方、北方、和中部都不是一路人。
內蒙古說東北話和山西話,陝西的南邊說四川話,北邊說陝北話也就是山西話。廣府三大民系,廣府民系
,客家民系,潮汕民系
。廣東西邊也是刻板印象中的廣東人大部分是說粵語的廣府人,和廣西的部分是一個民系,兩廣一開始本來都是一個語系民系。但廣東的中部和北邊是客家人來自江西,東邊是潮汕人屬於福建閩南系人的分支……。

這種省份劃分看似不合理的情況在全國比比皆是。所以題主問出這種問題我覺得有點好笑,因為論「拼湊感」全國的所有省份都有這種特點,只是有些比較少所以才存在某些刻板印象,但幾乎所有的省份都存在拼湊現象。
在省份劃分上的「拼湊感」不是針對誰,而是一視同仁。


有的省份有刻板印象,是在一個大區加入其他。相當於互相都有對方的一些地區,只是有一個主流。
基本規律就是混,大區拆開,小區加入。一個省份的構成不能太純。如果成分太純的話不能太大太強。
當然其他省份地區雖也有零散分布,但數量不夠,人太少就不再此類了。
如果有人覺得人口與民系的構成不過是省份一個參考那就太天真了,從地理分布似乎也不太合理,大部分省份劃分都遵循「犬牙交錯
」這個規律。意思就是省份之間不會有太平順的線。省份邊界基本上都是鋸齒狀。
至於為什麼幾乎所有省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無論是地理和文化都搭不上邊卻又被劃分在一起,或地理文化相同卻被拆開的。具體原因大家可以猜一下。
好吧直接說結論吧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兩大原則:
山川形便
,就是根據山川的分布、河流的走勢,劃分行政區域界限,盡量避免同一個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山川河流阻隔,方便行政管理和居民交流。
例如,嶺南、江東等地理區域,歷史上大都作為單獨的行政區域管理,而不是將嶺南和嶺北合成一個行政區,把江東和江淮合成一個行政區管理。
「山川形便」這種原則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地理的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經濟,弊端在於,如果政區的幅員足夠大,地方官權力又過大的話,就可能利用自然天險,形成地方割據。
「犬牙交錯」,就是故意違反山川形便的原則,將不屬於同一地理區域放在兩個行政區,或者將山川河流阻隔的兩個區域放在同一個行政區,目的是為了加上對這些區域的統治,避免地方憑藉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據。
元朝行省的劃分原則就是犬牙交錯,例如元朝故意將屬於蜀地的漢中歸陝西行省管轄。
明朝故意將黃河以南的東明縣歸河北(直隸)管轄,而將黃河以北的新鄉等地歸河南省管轄。
所以這些行政劃分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防備地方勢力過大的考慮。所以太強和太大的地區就會被拆開。混入其他成分就是為了制衡。當然也有一些經濟與文化等等複雜的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