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830226/answer/243933459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典型的就是安徽,大部分都属于江浙民说吴语江淮话。但北边是说北方话的河南人,南边是说江西赣语的江西人,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故而有人戏称安徽人属于南还是属于北方?其实安徽的南方、北方、和中部都不是一路人。


这种情况不光体现在安徽,安徽只是将这种特征放大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是这样,被拆分重组的。
少数民族的蒙古被拆成好几个部分,新疆东北河北青海都有分布,看似本部的内蒙古又掺入了很多非蒙古族地区。藏区被拆成西藏、青海两个大区,藏区在四川和云南部分也有分布,四川的一半都是藏区,还故意在青海省迁入蒙古族、汉族和回族几个民族不让一家独大。西北被拆成陕甘宁,东北分为辽吉黑。其实像这种由于区域太大而被拆分的大区还可以理解,但有一些明明不大却还是要分就……
江南省本来大都是说吴语的江浙民系的江浙人,都是说一种语言血统接近的民系。但拆分成江苏、浙江、安徽三个大区。
其中江苏省,南部才是江浙人,江苏北部(苏北)是河南人山东人这类北方人。

安徽省的组成更是乱,刚才已经说了,安徽的南方、北方、中部都不是一路人。刻板印象中的安徽在中部,是说江淮话吴语的江浙民系,北边说北方话河南话的中原民系,南边说江西赣语的江西人与客家民系
,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故而有人常常戏称安徽没有省会,南京才是安徽人心中的省会。或者安徽人属于南还是属于北方?其实安徽的南方、北方、和中部都不是一路人。
内蒙古说东北话和山西话,陕西的南边说四川话,北边说陕北话也就是山西话。广府三大民系,广府民系
,客家民系,潮汕民系
。广东西边也是刻板印象中的广东人大部分是说粤语的广府人,和广西的部分是一个民系,两广一开始本来都是一个语系民系。但广东的中部和北边是客家人来自江西,东边是潮汕人属于福建闽南系人的分支……。

这种省份划分看似不合理的情况在全国比比皆是。所以题主问出这种问题我觉得有点好笑,因为论“拼凑感”全国的所有省份都有这种特点,只是有些比较少所以才存在某些刻板印象,但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存在拼凑现象。
在省份划分上的“拼凑感”不是针对谁,而是一视同仁。


有的省份有刻板印象,是在一个大区加入其他。相当于互相都有对方的一些地区,只是有一个主流。
基本规律就是混,大区拆开,小区加入。一个省份的构成不能太纯。如果成分太纯的话不能太大太强。
当然其他省份地区虽也有零散分布,但数量不够,人太少就不再此类了。
如果有人觉得人口与民系的构成不过是省份一个参考那就太天真了,从地理分布似乎也不太合理,大部分省份划分都遵循“犬牙交错
”这个规律。意思就是省份之间不会有太平顺的线。省份边界基本上都是锯齿状。
至于为什么几乎所有省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无论是地理和文化都搭不上边却又被划分在一起,或地理文化相同却被拆开的。具体原因大家可以猜一下。
好吧直接说结论吧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
山川形便
,就是根据山川的分布、河流的走势,划分行政区域界限,尽量避免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山川河流阻隔,方便行政管理和居民交流。
例如,岭南、江东等地理区域,历史上大都作为单独的行政区域管理,而不是将岭南和岭北合成一个行政区,把江东和江淮合成一个行政区管理。
“山川形便”这种原则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地理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弊端在于,如果政区的幅员足够大,地方官权力又过大的话,就可能利用自然天险,形成地方割据。
“犬牙交错”,就是故意违反山川形便的原则,将不属于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为了加上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
元朝行省的划分原则就是犬牙交错,例如元朝故意将属于蜀地的汉中归陕西行省管辖。
明朝故意将黄河以南的东明县归河北(直隶)管辖,而将黄河以北的新乡等地归河南省管辖。
所以这些行政划分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防备地方势力过大的考虑。所以太强和太大的地区就会被拆开。混入其他成分就是为了制衡。当然也有一些经济与文化等等复杂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