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對日語中的「カタカナ語」普遍存在異常強烈的抵觸?
41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舌戰小仙女:


因為好多學日語的英語不好,後來發現學了日語等於還要學英語,絕望了

42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舌戰小仙女:


因為好多學日語的英語不好,後來發現學了日語等於還要學英語,絕望了


43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ChildlessCatLich:


因為直接寫英語我就不用費勁拼出來了啊

44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8

日語初學者報導 其實我學日語的接受速度也比較快 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認清了五十音圖 能讀課文 但是不保證音調正不正確 遇到漢字暫時還需要看上面的假名注音

我能完整的寫下來平假名 但是片假名經常記不清或者搞混 除非讀出來

一開始不想學日語的原因是因為不喜歡片假名 感覺像拆開的漢字 讓我看得很不舒服 再加上日本越來越喜歡用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語描述本身就有的平假名詞彙……我真的感到頭大 每次看到外來語都能硬控我十幾分鐘擱那兒一個個認

想起來那句官方吐槽:臥槽滿螢幕片假名鬼看得懂啊……?



作者:Davarich.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769922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45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9

南票誠至金開志願:


不會英語的:我就是不會英語才高考考日語,又讓我變相學英語

會英語的:學完這玩意英語發音都不標準了,what's up

46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9

其實這東西某種意義上可以當作中國人學習日語的一種優勢

想想看,世界上最適合學日語的外國人是中國人(會漢字,會英語)和朝鮮人(會語法,會英語)

katakana會日式英語讀法了是真的可以看出意思的

當然了那種片假名地獄確實比較嚇人

以及最不能理解的把中國的名詞有時候翻譯成katakana表示的音譯,按理說應該意譯或者漢字加音讀

最愚蠢陰道的其實是英語當中的外來詞

去看看醫學英語就知道了



作者:cutelele001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495532554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47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9

Laurant:


連日本人自己都吐槽的東西外國人就更不用說了。

類比到中文大概是:

這個破恩奧格非真的好一顆賽艇,我好來克,給我萬斯帽。

瓦它西你轟溝瓦咖哩嘛森。

你會英語/日語的話,能看懂我在說什麼,但是會覺得我有點什麼大病,放著好好的中文不用,非要棄簡從繁搞外來語。

48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19

Dolja:


日本人自己都煩越來越多的平假名外來語,非母語學習者嫌煩不是很正常麼。

君の日本語は本當に上手ですね。

ユー スピーク ジャパニーズ ベリー ウェル。

你就是換了日本人看第二句也頭大。

主要還是日常詞彙被大量外來語入侵的背景下,以前還有人意譯一下造個漢語詞,現在直接音譯成片假名就拿來用了,既沒水平又噁心人。

至於後天學習外語本來就是一個反本能的輸入過程,所學語言跟自己已掌握語言差距越大抵觸越大,中國學習者在有漢字優勢的前提下,對漢字詞彙接受度高,對非漢字詞彙接受度低,兩者相較之下就容易抵觸片假名,就像我們學韓語吐槽輔音,學法語吐槽陰陽性,學西語吐槽大舌音一樣。


49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20

西瓜味冰糖:


不習慣或看不懂カタカナ的,基本上也看不懂漢字的ひらかな,並且一般和語詞詞彙量也不行,說白了就是過於依賴中國人的漢字識讀優勢罷了。

50楼 JosephHeinrich 2025-1-4 21:20
作者:劍橋大師兄施紀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079604/answer/35234810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主作為持日本國籍的日本人,連數據都沒有就下結論。

這說明日本教育真的遠不如英國。

畢竟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1995年,日本所有的大學加起來都比不過劍橋大學。

我也喜歡日本文化,但是客觀地說英國菜遠超日本菜。

日本所謂的咖喱和蘋果糖都是抄英國的。

德國其實比日本厲害很多,無論科技還是經濟。

日本不但被德國遠超,也被香港特區遠超。

2023年香港收入中位數歷史性地遠超東京。

香港收入中位數約為20000人民幣,日本收入中位數是13000人民幣。

日本收入最高的城市東京的中位數是15100人民幣。

數據來源於日本厚生勞動省:https://www.mhlw.go.jp/toukei/itiran/roudou/chingin/kouzou/z2023/dl/13.pdf

香港人均壽命,人均GDP,中位數收入,可支配收入都遠超日本。

知乎很多人吹捧東京,貶低香港,但香港收入卻遠超東京。


按人均860萬日元算,東京都人均GDP是5.7萬美元。香港人均GDP是5.2萬美元,超不過很多。但日本790個城市,只有東京人均GDP超香港。日本700多間大學,沒有任何一間超港大。

香港人均GDP突破五萬美元,這是日本從來沒有做到過的。

英國qs榜上香港大學21名,東京28名。

美國usnews榜上香港大學55名,東京大學81名。

無論英國還是美國都認為香港大學遠超東京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事實。

香港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也遠超東京大學畢業生。

2023年日本與香港的人均差距達到歷史最高,日本比香港低了2萬美元。

1996年,香港回歸前,香港人均gdp是24818美元,日本人均gdp是39150美元。香港人均只有日本的63.3%。

2023年,香港回歸後,根據imf估計香港人均gdp是52000美元,日本人均gdp是33000美元。香港人均已經是日本的157.6%了。

2023年香港人均壽命也遠超日本,這說明了粵菜不但比日本菜好吃,而且比日本菜健康。

香港人一年單單在深圳的消費都超過了在整個日本的消費。

2023年德國人口只有日本的66%,但是德國gdp總量卻是日本的106%。

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2024德國gdp總量可能是日本的112%。

德國經濟已經全面超越了日本,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未來德國經濟將繼續全面遠超日本。

英國和法國gdp超日本機率也不小。

我在日本生活十幾年了,沒有任何貶低日本的想法,都是客觀的。

歐洲已開發國家其實都有進步。

很多人把日本和歐洲並列,其實日本和歐洲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單單從歐洲拿一個德國出來,德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就已經遠超了日本。

英國和法國雖然gdp總量稍微比日本低,但是人均gdp遠超日本。

日本人均gdp遠低於英美法德意加澳及愛爾蘭奧地利丹麥荷蘭瑞士比利時紐西蘭等歐美國家。

已開發國家之間也有差距,日本人均就比歐美國家低很多。

事實上,日本的音樂遠不如英國和德國。

從巴赫到貝多芬、華格納、卡拉揚,再到重金屬、電音,德國對音樂的貢獻遠超日本。

單單一首貝多芬的《歡樂頌》就超越了所有日本歌曲。

在英國美國留過學的朋友都知道,德國音樂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在歐美的知名度遠遠超越所有日本音樂家。

未來日本與德國在音樂上的差距還會更大,因為在2023年,德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GDP總量都遠超了日本。

英國一首《Never Gonna Give You Up》在美國的知名度就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日本音樂。

英國並出了許多對全球極富影響力的歌手及樂團,像是電台司令、披頭士、比吉斯合唱團、衝擊合唱團、單向組合、鐵娘子樂團、猶大祭司、平克·佛洛伊德、性手槍、誰合唱團、深紫色樂團、滾石合唱團、酷玩樂團、皇后樂團、創世紀樂團、超級流浪漢合唱團、愛默生,雷克與帕瑪(Emerson, Lake & Palmer)、埃里克·克萊普頓、洛斯圖爾特、羅克希音樂樂團、Foghat、奇想樂團(The Kinks)、Rockpile、超凡樂團(The Prodigy)、艾爾頓·約翰、綠洲合唱團、布勒樂團、齊柏林飛船合唱團、壞公司合唱團(Bad Company)、謬思合唱團、幻覺皮衣合唱團(The Psychedelic Furs)、流行尖端樂團(Depeche Mode)、治療樂隊、黑色安息日、史密斯樂團、比利·愛多爾、大衛·鮑伊、險峻海峽合唱團(Dire Straits)、ELO、異教樂團(The Cult)、Yes、警察合唱團、放蕩樂團等。

英國在影視方面的文化輸出也遠超日本。

單單希區柯克對電影的貢獻就已經超越了整個日本影業。

但英國不止有希區柯克,還有克里斯多福·諾蘭、雷德利·斯科特、史蒂芬·戴德利、保羅·格林格拉斯、馬修·沃恩。 詹姆斯·伊沃里、彼得·格林納威、肯·羅奇、邁克·李,丹尼·鮑爾、蓋·里奇,克里斯多福·史密斯、史蒂夫·麥奎因等等著名導演。

單單《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全球的影響力就已經超越了所有日本電影。

2023年世界500強中英國殼牌公司排第9名,遠超所有的日本企業。

日本GDP佔全世界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17.7%降到了2023年的3.5%。

1995年的英國人可能會覺得日本人的工資高,但2023年的英國人只會覺得日本人的工資不過如此。

日本人均GDP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比如德國)。

2023年日本人均GDP是3.3萬美元左右,德國是5.3萬美元左右。日本人均GDP比德國低了2萬美元,未來差距還會變大。

而且德國gdp總量也遠超了日本。

1995年日本人均GDP高是因為貨幣協議引起的匯率虛高,2023年日本人均gdp低是因為競爭力下降導致的匯率實低。

1995年的日本人均GDP是虛假的虛高,2023年的日本人均GDP是真實的實低,這是一個重要事實。

這是一個十分客觀科學的事實,沒有任何貶低日本的意思。

1995年歐美的經濟還沒完全從冷戰的陣痛走出,而中國和韓國的很多產業還在追趕已開發國家,所以就顯得日本經濟相對比較強。

即使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1995年,日本所有的大學加起來,也都比不過英國的一所劍橋大學。

即使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1995年,日本所有的大學加起來,也都比不過英國的一所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校徽

如果說日本是「失去的三十年」,那麼歐洲就是「嚴重地失去的七十年」。

其實日本沒有失去的三十年,反而歐洲真的有失去的七十年。

如果不是冷戰影響了歐洲發展,英法德的gdp總量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人均gdp至少是日本的六倍。

七十年的冷戰嚴重地拖累了歐洲的經濟發展。

歐洲失去了七十年,但是人均gdp還是比日本高很多很多。

有些人說日本gdp比德國低是匯率因素,如果日本gdp比德國低是匯率因素,那日本gdp比德國高是否也是匯率因素呢?

還有人說算本幣的話日本經濟增長很快,如果算本幣的話辛巴威狂喜,辛巴威就是頭號經濟強國了。

很多人說中國靠人口多才讓GDP總量高過日本,那日本何嘗又不是靠人口多才讓GDP總量高過英法加澳。德國人均GDP比日本高一大截,英國法國加拿大人均GDP也都比日本高一大截。

某些日本人和日本媒體,跟中國比就比人均GDP,隻字不提中國GDP總量,跟英法德加就比GDP總量,隻字不提人均GDP。這樣是不對的。現在連GDP總量都不如德國了。

歐洲作為冷戰前線,冷戰拖累了歐洲的發展,令到日本的GDP總量超越了英法德。

冷戰結束,歐洲經濟復甦,現在愛爾蘭的人均GDP都有日本的三倍了。

要知道,德國人口只有日本的66%,德國人口比日本少了整整四千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德國GDP總量能遠超過日本,確實很厲害。我的日本朋友也對德國的快速發展感到震驚。

英國遊戲產業規模沒有日本大,但英國在很多遊戲領域遠超日本,沒有任何日本遊戲的銷量比得過英國遊戲GTA5。

GTA系列作為美國人出資英國工作室做的遊戲當然算英國遊戲。

正如美國人出資日本工作室做的動畫也算日本動畫(例子:網飛的日本動畫)。

日本人出資美國工作室做的遊戲也算美國遊戲(例子:戰神系列,蜘蛛俠系列,最後的生還者)。

有人說日本人看中國人,相當於中國人看越南人東南亞人印度人,這個說法是不客觀的。

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1.中國大學排名遠超日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的國際排名都超了東京大學。無論英國qs榜還是美國usnews榜都是如此,英國美國都是這樣認為的。況且東亞有史以來最強的科學家就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中國漢族人楊振寧。

越南印度的大學排名比不過中國。

2.中國的gdp和影響力遠超日本。中國gdp是日本的430%,香港特區的人均gdp在回歸後遠超日本,已經是日本的157.6%。中國的手游和app卷席全球,在歐美的年青人當中非常流行。

越南印度的gdp和影響力比中國低太多。

3.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能力遠超日本。中國人學英語不但比日本人快,而且口語比日本人標準。在英美加澳的中國留學生,英語普遍遠超日本留學生。

越南人東南亞人英語不比中國好,印度的話英語還不錯。

4.中國人均肉類消費超越了日本。中國年青人普遍比日本青年人高,比日本青年人強壯。

越南人和印度人的人均肉類消費比不過中國。

5.中國古代漢字和近代英漢詞典新詞被日本大量複製。

越南和印度的文字幾乎對中國沒有影響,無論古代還是近代。

綜上所述,中國很多方面已經超越日本,但是越南和印度很多方面沒有超越中國。

其實英國美食也遠超日本美食。

英國飲食在美國受歡迎程度遠超日本,日本所有美食加起來都不及英國一個三明治的影響力大。

各種三明治,特別是用精細白麵包片(去掉麵包邊)做成的迷你三明治,還是在美國很常見的。常見的種類如蛋黃,金槍魚(罐頭),還有黃瓜三明治都是非常經典的,做下午茶也很典型。店裡賣的當飯吃的三明治里,夾烤牛肉(roast beef)的在美國一些地區很流行。三明治是英國人偉大的發明,比他們搞出來的切片麵包更偉大英式酒吧文化也挺普世的,世界各地的酒吧,多多少少受到影響

英國的三明治,金槍魚,夾烤牛肉,炸魚薯條在美國都是日常飲食了。

美國人吃茄汁焗豆(英)多還是吃納豆(日)多,吃夾烤牛肉(英)多還是刺身(日)多,吃三明治多(英)還是壽司(日)多,相信大家心裡也有答案。

很多人對英餐和日餐有雙重標準,外來菜繫到了日本就瞬間變成日本菜(比如中國的拉麵和印度的咖喱),外來菜繫到了英國就只能是外來菜系。

英國菜其實無論口味還是歷史底蘊都遠超日本菜。

其實英國菜很好吃,很多歐洲各國的菜式美食傳入英國數百年甚至一千年,早已經成為英國美食的一部分。

那些不承認英國有英式咖喱英式法餐英式意餐的人,也請不要承認咖喱天婦羅拉麵是日本菜。畢竟拉麵是中國的,天婦羅是葡萄牙的,咖喱是印度的。

咖喱傳入英國幾百年,有些人拒絕承認有英式咖喱。咖喱傳入日本不過才一百年,有些人卻承認有日式咖喱。這是很沒有邏輯的事情。

有些人狡辯說三明治是麵包夾肉,太簡單所以不能算英國菜。那壽司是飯加菜,也是非常簡單,飯加菜全世界都有(西班牙海鮮飯也是飯加菜),所以壽司不能算日本菜了嗎?

法餐意餐西班牙餐傳入英國至少七百年,有些人拒絕承認有英式法餐意餐西班牙餐;葡萄牙的天婦羅傳入日本不過三百年,有些人卻承認天婦羅是日本菜。

以比日本嚴格苛刻十倍的態度來定義英國菜,再把英國好吃的美食剔除出去,自然就得到英國是美食荒漠的偏見。

英國街頭隨便一家賣炸魚薯條的街頭小店,都比東京的高級餐廳好吃。日本菜還不錯,但確實比不過中國菜和英國菜。

歐洲就算被冷戰影響了發展,科技水平也還是比日本高很多。

舉個例子:

即使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1995年,日本所有的大學加起來,也都比不過英國的一所劍橋大學。

在一般印象中,德國東部經濟比德國西部差很多。

即使如此,德國經濟較差的東部地區(原東德)的人均GDP都比日本人均GDP高一大截,更不要說德國西部地區了(原西德)。

要知道,21世紀以來,英法德的人均GDP雖然高了日本一大截,但鑒於英法德人口遠比日本少,所以英法德經濟總量沒有超過日本。

但是在2023年,德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GDP總量都遠超了日本。

在已開發國家當中,日本人均GDP的確屬於比較低的那一檔。

2024年的日本與英美法德加澳意愛的人均GDP差距越來越大。

2024年德國人口只有日本的66%,GDP卻有日本的112%。

2024年英國人口只有日本的50%,GDP卻有日本的87%。

2024年法國人口只有日本的50%,GDP卻有日本的77%。

2024年加拿大人口只有日本的30%,GDP卻有日本的52%。

2024年澳洲人口只有日本的20%,GDP卻有日本的45%。

2024年義大利人均GDP超越日本,日本人均GDP在G7中排第7,位列倒數第一。

2024年愛爾蘭人均GDP歷史性的達到了日本的3.7倍。

2022年洛杉磯的GDP總量超越東京,現在美國已經有兩個城市(紐約和洛杉磯)的GDP總量超越了東京,按人均GDP算的話紐約和洛杉磯的人均GDP遠超東京。

2024年英法德加澳等歐美國家人均GDP遠超日本。

其實按移民比例來說,日本的移民傾向比中國高很多。

日本1.2億人,在美的日本人200萬;中國14.5億人(包含港澳台),在美的華人500萬。

換算下來,1.2億的中國人當中只有41萬人移民美國。

所以日本移民美國的比例大概是中國的5倍。

日本1.2億人,在巴西的日本人200萬;中國14.5億人(包含港澳台),在巴西的華人15萬。

換算下來,1.2億的中國人當中只有1.24萬人移民巴西。

所以日本移民巴西的比例大概是中國的161.3倍。

日本菜與中美歐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日本文化輸出一直比不過英國。現在很多方面也被中國和韓國超越。

英國電影電視劇遠超日本電影電視劇,就不用多說了,英國演員和導演在好萊塢純在感也比日本演員和導演高得多。

全世界銷量最高的3A遊戲《GTA5》也是英國人做的,GTA5由位於英國的Rockstar North工作室開發,而Rockstar總部則是由兩個英國人創立的美國公司。

日本目前有25位諾獎得主,日本所有諾獎得主加起來的成就都比不過楊振寧先生一個人。

正如即使在日本經濟最輝煌的1995年,日本所有的大學加起來,也都比不過英國的劍橋大學這一所大學。

美國的確給楊振寧先生提供了科研機會,但歸根結底還是楊振寧本人有本事。換個角度想,那麼多日本人在美國留學,怎麼不見這些日本留學生能取到楊振寧級別的成就?

楊振寧先生的偉大成就對整個人類來說是世界級的史詩級的。很多日本右翼貶低中國科學的時候都不敢提楊振寧,因為這些日本右翼心知肚明,任何日本科學家和楊振寧先生相比,都將黯然失色。

楊振寧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幾個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是史詩級的,極其偉大。日本沒有科學家能比得過楊振寧。

楊振寧的主要成就如下:



相變理論
玻色子多體問題
楊—Baxter方程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的嚴格解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非對角長程序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
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
楊—Mills規範場論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東亞有史以來最強的科學家就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中國漢族人楊振寧先生。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戴維·麥克米倫(David W. C. MacMillan)是擁有英美雙國籍的蘇格蘭人,戴維·麥克米倫和楊振寧一樣,在本國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升學。大量蘇格蘭人認為作為蘇格蘭科學家的戴維·麥克米倫是蘇格蘭的驕傲,美國本地人也認可戴維·麥克米倫是蘇格蘭科學家。

楊振寧和麥克米倫一樣,都有本國國籍。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母語安徽話。法律上的國籍身份是中國,他本人的自我認同也是中國人。毫無疑問,楊振寧就是百分百的中國人。

再舉個例子,日本足球國家隊的隊員大部分都在歐洲球隊踢球,那這些人算日本球員嗎?

即使日本步入已開發國家多年,日本至今沒有任何科學家比得過楊振寧。

楊振寧先生不但學術上超越了100%的日本人,英文能力也超越了99.999%的日本人。

因為東亞有史以來最強的科學家就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中國漢族人楊振寧先生,所以清華大學的國際排名比東京大學高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很多有關日本諾貝爾獎的數據都有誤,把外國國籍的日裔也統計了。

南部陽一郎、中村修二、真鍋淑郎、石黑一雄都不是日本公民。

除非他們像楊振寧一樣改回母國國籍,否則都不能算日本的諾貝爾獎。

其次,即使日本步入已開發國家多年,日本至今沒有科學家沒有物理學家比得過楊振寧。

我實在搞不懂,日本為何至今都沒有出現一個可以比得上楊振寧的科學家。

無論是美國的USNEWS榜單,或者是英國的QS榜單,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排名都比東京大學高。這其實是一個很客觀的結果。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都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楊振寧畢業於清華大學,李政道和屠呦呦畢業於北京大學。

楊振寧和李政道遠超所有日本科學家,所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世界排名比東京大學高是很正常的。

李政道研究領域涉獵廣泛,包括高能物理學(即粒子物理學)、量子場論、核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天體物理學、流體動力學(即湍流理論)、多體物理學和固體物理學(後演變為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力學以及廣義相對論等諸方面,在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方面多有建樹。開闢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