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壹點靈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14797/answer/32559305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都很會「發脾氣」
國慶聚會,來訪者被親戚激怒了。
親戚看着他長大,知道不少他的黑歷史,就講出來給所有人取樂。
他感到很羞恥:「哎呀以前不懂事,來來來,我敬你一杯。」
敬完酒,本以為就此打住,沒想到親戚講得更繪聲繪色了。
他感到腦漿一陣「沸騰」,羞恥變成憤怒,特別想一腳把親戚踢飛。
但面對一桌子人,他怎麼敢做這麼出格的事?
於是忍啊忍。
<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6f2e577c10fb4fba8ab9ee8b23d5a819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28" data-rawheight="706" data-original-token="v2-6f2e577c10fb4fba8ab9ee8b23d5a8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f2e577c10fb4fba8ab9ee8b23d5a819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忍到親戚講完他的黑歷史,開始講他媽媽的糗事。
他覺得實在忍無可忍了,把親戚懟了一頓:
「說話能不能留點口德?不會講就閉嘴行不行?」
大家紛紛打圓場,說他反應過度了。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話,他的憤怒翻江倒海洶湧而來。
他摔了筷子,轉身就走。
到家後,他復盤這件事,覺得自己確實反應太大了。
阻止親戚繼續講就好了,為什麼要摔筷子呢?
而類似的暴怒,在他身上已經不止一次發生。
他對此感到很慚愧,也給別人留下一個「情緒不穩定」「脾氣不好」的壞印象。
明明,他並不是一個衝動易怒的人。
為什麼感到憤怒時,總是很容易失控呢?
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可以讓情緒有更健康的出口?
01
不會發脾氣
的人,都擅於壓抑
很多人都跟來訪者一樣,感到憤怒時,習慣當「忍者」。
剛開始,親戚講他小時候尿床的事時,他就已經有些生氣了。
但他第一反應是勸自己,同時給對方找理由開脫。
「也不是什麼過分的事,用不着反應這麼大。」
「他也只是想烘托一下氣氛。」
「誰小時候沒尿過床?沒什麼好在意的。」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3d1977f101b6a37bf9c3e6f2ab19016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28" data-rawheight="702" data-original-token="v2-13d1977f101b6a37bf9c3e6f2ab190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3d1977f101b6a37bf9c3e6f2ab19016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但隨着大家的笑聲越來越響亮,他開始覺得親戚的聲音越來越刺耳。
為了掩飾尷尬,他舉起杯子,想用敬酒讓親戚「識趣」。
可親戚完全get不到,反而講得更過分。
他開始感到恐慌,一種場面失控的不安在心底蔓延。
這種不安像一根針,扎破了他忍耐了許久的怒氣。
洶湧爆發的怒氣超過了他能處理的範圍,於是出現了後面一系列「過度」的反應。
在自體心理學
概念里,他的忍耐,接近一種抵消體驗
(antidote experience)。
抵消體驗往往用於遮掩讓人痛苦的情感體驗,比如用忍耐遮掩憤怒。
有時,當我們不敢釋放攻擊性,卻又憋着一股氣,就會用其他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這一幕:
一個人明明被話語中傷,臉上卻掛起不自然的笑。
這種尬笑,也是對內心痛苦的抵消體驗。
它雖然無法緩解憤怒,但能讓我們不至於崩潰抓狂。
當抵消體驗出現,便是在向我們傳遞一個警告:
此刻正在發生讓我們感到痛苦、受傷的事情。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81abb168b35234eed977eef1014ddc96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796" data-original-token="v2-81abb168b35234eed977eef1014ddc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81abb168b35234eed977eef1014ddc96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可由於抵消體驗緩衝了痛苦和傷害,人們往往很難第一時間察覺真實心情。
就像來訪者,當他給對方找理由開脫時,會感到心裡好像沒有那麼難受,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好像不那麼在意。
這讓他沒能第一時間察覺到痛苦,及時阻止真正傷害自己的事情。
抵消體驗雖然可以緩解痛苦,但無法真正結束痛苦。
於是,隨着傷害不斷發生,情緒在內心不斷堆疊。
這些壓抑的情緒距離爆發,只差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
親戚嘲笑媽媽,便是這根稻草,所以來訪的理智「咔」一聲斷了。
他沒有思考之後決定: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而是不假思索地暴走,事後才意識到自己太不理智。
就彷彿,一個人在憤怒中不斷下墜。
抵消體驗給了一塊緩衝的布,使下墜的情緒不再那麼嚇人。
可也因為不再嚇人,我們疏忽了阻止下墜,繼續保持現狀。
加速度越來越快,早晚會聽到落地時「嗙」的一聲。
到那時,我們才會遲鈍的發現:
原來忍耐憤怒,並不能讓憤怒消失,只會讓傷害變本加厲。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0c94e8588cf3dcc81a12892d541f8d27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605" data-original-token="v2-0c94e8588cf3dcc81a12892d541f8d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c94e8588cf3dcc81a12892d541f8d27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02
不會發脾氣
背後,是缺乏覺察
面對憤怒,有的人習慣向內壓抑;
也有的人一有問題就發火,發火後很內疚。
但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 還是會發火。
比如:
你對外貌很自卑,別人調侃你:「眼袋怎麼那麼深?」
你火冒三丈:「關你什麼事!」
事後回想一下,別人可能只是描述他看到的樣子,不是惡意嘲諷。
可再次被評價外貌,還是會忍不住生氣。
我有個朋友,因為從小微胖,聊到體重,很容易「一點就炸」。
讀書時期,她連着三天不吃晚飯,想減肥。
第四天室友看她啃豬蹄,提醒她:「少吃點吧」
她沒讀出室友的好意,狠狠瞪了她一眼。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8e46f4e3417d798a210188689d4d3f6e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22" data-rawheight="650" data-original-token="v2-8e46f4e3417d798a210188689d4d3f6e"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8e46f4e3417d798a210188689d4d3f6e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這種情況發生多了,大家都有點緊張,覺得她不太好相處。
工作之後,她也因為脾氣不好吃過不少虧。
然而,她每次發完脾氣,其實比沒發脾氣還要難受。
因為憤怒宣洩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濃濃的愧疚感。
「對不起,我不該那樣說。」
她時常會主動向別人道歉,這會讓她心裡好受一些。
可下一次遇到同樣問題,還是會炸。
這是因為,她沒有去讀自己的心聲:
「你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胖子。」
每一次朋友談到她的體重,她都會把自己的心聲投射到對方身上,覺得對方是在嘲笑她。
因為對這份投射缺乏覺察,她總是忍不住發火。
發火、內疚、自我攻擊
……然後接着朝別人發火。
根源其實都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發現自己的憤怒,其實是因為內心的傷痛被人撕開。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495f42f7a4fcc532299796d93026aa87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36" data-rawheight="724" data-original-token="v2-495f42f7a4fcc532299796d93026aa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6"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495f42f7a4fcc532299796d93026aa87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哪怕別人沒有惡意,也會因為二次傷害感到憤怒。
當一個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創傷和自卑時,宣洩憤怒,就如同在傷口上跳舞。
越宣洩,越疼痛,內在的虛弱慢慢蠶食了自信,使人越發難以自控。
03
會發脾氣
的人,怎樣應對情緒?
臨床社會工作者
Jourdan Travers認為,憤怒可以保護我們。
可當憤怒沒有被建設性地表達出來,就會導致情緒泛濫。
既然,壓抑或宣洩憤怒,都不是管理憤怒的有效策略。
當我們發現自己被憤怒淹沒時,還能做些什麼呢?
Jourdan Travers總結了三個方法:
首先,注意自己的憤怒誘因。
比如,自我反省,花點時間向內看:
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憤怒?
壓力,沮喪,被忽視,或者創傷被激活?
同時,密切關注憤怒爆發前的身體和情感信號。
比如,心率加快、肌肉緊張、握緊拳頭、呼吸急促……
一旦提起發現這些跡象,就可以在憤怒變得無法控制之前進行干預。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339070a6be58443d26d7862e97286738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43" data-rawheight="693" data-original-token="v2-339070a6be58443d26d7862e97286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3"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339070a6be58443d26d7862e97286738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干預方式,可以是去戶外散步15分鐘;
也可以練習深呼吸、正念
;
還可以等憤怒平息後,回到場景里,進行更有建設性、更少對抗性的討論。
這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情緒意識
,及時表達不滿。
然後,探索原生家庭表達憤怒的模式。
試着去總結:家人如何處理憤怒和其他不舒服的情緒?
當有人表達憤怒時,你的父母通常是什麼反應?
你的父母鼓勵公開交流情緒,包括憤怒嗎?
你能回憶起任何與憤怒有關的、影響你的童年事件嗎?
家人的模式,會影響我們處理憤怒的方式。
深入探索這些,可以讓我們意識到:
錯的模式,只是自己在強迫性重複
家人處理憤怒的方式。
想要建設屬於自己的方式,就需要學習更具同理心的表達方式:
比如,用「我」來代替「你」。
用「我感到很受傷。」來代替「你總是一意孤行。」
<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742e16457acd45866033ccf1751c7494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26" data-rawheight="768" data-original-token="v2-742e16457acd45866033ccf1751c7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42e16457acd45866033ccf1751c7494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最後,注意特定情境下的憤怒
研究表明:身體不適、環境不愉快和社會壓力,都會強化憤怒。
當我們意識到外界刺激,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有什麼感覺?」
「我是不是正在被影響?」
「我此刻的反應是不是不太像自己?」
客觀地審視情況,會拉開你和憤怒的距離。
就像一個保護盾,勒住憤怒這匹「野馬」,使你表現得更加冷靜。
寫在最後
請記住:
錯誤的憤怒應對方式
,是長年累月形成的。
想要形成更好的方式,同樣需要長時間練習。
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要追求完美。
只要比之前做得好一點點,就已經非常棒了。
記錄下每一次進步,你會發現:
憤怒,為內心注入了新的能量。
如果我們能通過它,更了解自己,憤怒就會催生出真正的強大、勇敢和堅強。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098ffcdc7b46631b9cf98d60392d489f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792" data-original-token="v2-098ffcdc7b46631b9cf98d60392d489f"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098ffcdc7b46631b9cf98d60392d489f_r.jpg?source=1def8aca"/>

圖片來源:pexel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碳水化合物 來源:壹點靈
心理 ID:yidianlin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