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ntu22
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965132/answer/3276027389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對別人發脾氣即施虐,是潛意識中的嬰兒追求母親無條件愛的體現,也是潛意識中的嬰兒尋求母親撫慰它的情緒和痛苦的體現。
在以這種方式追求無條件愛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成年人之間健康的愛-即以相互尊重和互惠性為基礎的有條件的愛。
心理層面上處於嬰兒期的人,難以抑制的會有這種需求,也確實很自然的因為創傷會有這種需求和反應,這種需求和行為,以及渴望的滿足有一定程度的正當性甚至必要性,但這種行為也確實毀壞現實關係。
有兒童期創傷的人,要滿足、面對和解決一個很深層次的矛盾:即心理層面上還處於嬰兒期的現實,與現實層面是個成年人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如何同時處理和面對這兩個現實,幾乎是一種很高深和艱難的藝術了,很少有人能做的很好。
一般比較好的做法,就是表達自己的同時,也注意不傷害別人。
比如跟A產生衝突了,就先在A看不到的地方處理自己的情緒,等自己情緒梳理好了,理性恢復了,然後再跟A互動。
否則對着A大喊大叫,冷嘲熱諷,其實很可能是在對對方施虐,以至於毀壞自己的現實關係和現實利益。
比如說別人倒霉了,你在旁邊拍着手叫好,說她死了活該。這種行為和做法可能是對自身缺乏自衛能力的恐懼的一種投射。
你在現實中這麼干,立馬跟受害者結仇。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別人不會總是倒霉的。更何況還有旁觀者看到你這種落井下石的為人,也會敬而遠之。
心理成長是充滿悖論的。一方面人需要分離、切割,需要憤怒的力量,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過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另一方面,到某一個程度,人的需求,則是重新與人相連,相互尊重、相互滋養,共同成長,在滿足自身福祉的前提下,以同樣努力促成別人的福祉。
人需要以發脾氣或者施虐的方式強迫別人撫慰自己,是代表這個人還沒有學會自我撫慰,即還沒有獲得自愛的能力,這正是一種嬰兒期創傷的癥狀。
但以施虐的方式滿足自己嬰兒期慾望的行為,又包含着很深的自我毀滅性,毀壞自己的現實關係和現實利益。
如果一個人走上了覺醒和成長之路,她可能有一個階段會有很強的憤怒,但是這種壓抑的毀滅性意識化的過程結束之後,她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無需到處投射與施虐,她已經掌握了處理自身情緒的方法,學會了自愛,無需施虐,強迫別人來撫慰自己。
一個人似乎正是因為缺乏母愛,因而不會自愛,所以也不會愛別人,所以施虐,結果是害人害己。這是一個完整的負面循環。
一個人如果學會自愛,就無需施虐以強迫別人撫慰自己,也就學會了愛別人,可以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愛己愛人,然後就有着良好的現實關係,可以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現實利益。
沒有母嬰創傷的人,生來就在一個正循環里;有母嬰創傷的人,則在一個負循環里。
成長和治癒,則是從負循環走向正循環的過程。
人和人差別還是很大的。雖然人人都有,但是那一點自我約束上的差別,造成了人和人的巨大差別。
自己怎麼發瘋都行,但是跟人互動時,是否還有一點收斂和尊重,那是很關鍵的東西。
這是一個奇怪的悖論,施虐或者說傷害的起因,其實是來自於對愛的渴望,來自於母愛的喪失。
人,無論如何叫囂、如何耀武揚威,如何不屑一顧,是逃不脫愛的手掌心的。
不過是在以傲嬌的姿態、卑微的內心,默默的尋求愛、渴望愛罷了。
一個人,說出一句話,渴望被別人聽到,那都是愛的渴求。
無論是強迫別人聽,還是請求別人聽,或者裝作無所謂,那背後都是對愛的渴求。
語言的內容有時候無關緊要,做出的行為才揭示真相。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打的天昏地暗,又裝作對一切都不屑一顧,那背後卻是對愛無法放手的卑微渴求。
人竟然會以一種恨的方式追求愛,這是一種多麼可悲的南轅北轍。
以恨的方式追求得到的愛,是一種扭曲的愛
,沒有愛的促人生長的功能,除了讓人越發扭曲之外,沒有愛的功效。
以恨的方式追求愛,只得到毒品的療效。越發扭曲之外,還喪失了成長的機會、浪費了生命。
施虐除了毀壞現實之外,還毀壞一種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希望。
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虐你了,我就喪失了成長的機會。
有些人養小孩就有這種功效,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跟小孩糾纏了,到老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人生從來沒開始過,那就開始絕望了,當然也會越發變態扭曲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