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語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9345989/answer/33627304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華為95%的銷量都來自於低端機,華為歸來以後搶了vivo的用戶,所以vivo被迫讓出了第一的位置。 華為用戶實際上和蘋果用戶從來都不是一個群體。
這一點歷史數據已經一遍又一遍的證明了。
2019年華為財報,消費者業務4673億
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orate/pdf/annual-report/annual_report_2019_cn.pdf
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orate/pdf/annual-report/annual_report_2019_cn.pdf

消費者業務包含筆記本、台式機、平板電腦、手錶、手環、耳機、音箱、智慧屏、印表機等產品及相關。
IDC 數據, 出貨量 2.4億,也就是說,就算消費者業務全是手機的, 華為手機均價也不過 4673 / 2.4 = 1947多一點。
假如華為1800以下的手機佔比x,
1800* x + 5000*(1-x) = 5000 - 3200x <= 1947, 也就是說 3200x >= 3053 , x >= 0.954.
所以說華為95% 以上銷量都來至於低於1800塊的手機。 2.4億裡面 5000加以上最多只有 0.12億。 也就是1200萬。
考慮到華為還有不少 3000檔位的手機,所以實際華為5000 以上的全球銷量遠不到1200萬。
2020年 mate 系列和p系列銷量暴跌, 當時的知乎有打擊造謠的帖子。
華為 Mate 30 系列發貨量超過 1200 萬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發貨量能否突破 3000 萬台?
www.zhihu.com/question/363712160/answer/957394209?utm_psn=1730059555063721984

我們可以截取一段放在這裡

說明2020年mate 和 p 系列
銷量比2019年還差, 也就是1200萬都買不到。
2021, 2022兩年就不說了,華為就是others。
2023年華為mate 60
歸來 ,BCI的銷量數據大家也看到了,華為暢想
等低端機一直沒斷過貨。 高端加低端合起來 還買不過蘋果。
具體看數據。

假如4k+ 以上 整個市場的是總量是100, 那麼蘋果是50.8, 華為是22.3, 小米是14.4。
假設去年的各自銷量是 x, y, z, 則,
(x - 50.8)/ x = 0.212, x - 50.8 = 0.212x, 0.788x = 50.8, => x = 64.5. 所以蘋果減少了 13.7 。
(22.3 - y)/ y = 0.088, 22.3 - y = 0.088y, 1.088y = 22.3, => y = 20.5, 所以華為增加了1.8
(14.4 - z)/ z = 0.118, 14.4 - z = 0.118z, 1.118z = 14.4, => z = 12.8, 所以小米增加了1.6
也就是說 小米和華為合起來就增加了3.4. 還不到蘋果下降的零頭。 很明顯,蘋果的下降主要是新iPhone 產品力不足,iPhone用戶選擇不換代了。 而不是被華為和小米搶去了。
結論華為2019
知道自己要被制裁了,後面兩年無法生產,於是在半年內出完三年的貨給經銷商,然後讓經銷商兩到三年內賣掉, 把兩到三年的銷量將集中到半年,使得統計商觀察到出貨量的數據大漲,高端實際銷量在中國區都不到蘋果1/4。
當年友盟的激活量數據也說明了這點
如何評價 iPhone 11 是 2020 年上半年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手機,華為無機型上榜前十?296 贊同 · 99 評論回答

所以你永遠無法賺到超出你能力之外的銷量, 除非你靠營銷欺騙,但是靠營銷賺到的銷量,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 這是一種必然。
2023年4季度的銷量已經說明了一切, 華為高端銷量越來越少,還不如首發的一半。你可以舔著臉說是產能問題,但是以現在的生產力怎麼可能會有產能問題, iPhone6 以後,蘋果年年首發即破發,就是因為沒有生產力過剩了。 更何況,難不成現在的產能還不如幾個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