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果小布丁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4717076905259499/answer/196868535218628381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經濟到底怎麼崩的?為什麼說這是一面鏡子
最近幾年,關於日本的討論又多了起來。
不少人關心日本,不是因為旅遊,而是因為——
日本經濟崩盤前的那些「癥狀」,我們身上也開始出現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房價高得離譜,銀行壞賬累累。
那時日本的 GDP 已經衝到美國的 70%,
人均 GDP 甚至比美國高 20% 以上,
幾乎成了「美國之外的世界中心」。
可就是在這時,日本掉進了歷史的深坑。
短短几年,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輝煌,
滑進了「三十年原地踏步」的泥潭。
一、廣場協議:壓垮日本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1985 年,美國把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拉到紐約廣場飯店開會。
美國的訴求很簡單:
——讓日元升值,扭轉對日貿易逆差。
很多人以為日本是被美國「逼」著升值的,
但事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日本當時自信到什麼程度?
它的半導體、汽車、核電技術都領先世界,
政府認為:
「日元升值沒關係,我們基礎雄厚,買歐美資產還更划算。」
於是日本不但沒反對,反而主動加碼,
三年間,日元從 1 美元兌 240 日元暴漲到 120 日元。
看似購買力翻倍,但代價是出口瞬間被掐斷。
產品貴了一倍,競爭力沒了一半。
經濟放緩、股市暴跌、樓市泡沫,一夜連鎖爆發。
從那以後,日本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慢性衰退」。
二、美國是導火索,日本是內傷
把日本的崩盤全怪美國,其實過於簡單。
真正擊垮日本的,是它自己僵硬的體制。
日本的企業文化過於強調「排名第一」和「體面」。
家電、汽車、電子——每個領域都想當老大,
但內部卻論資排輩、層級僵化、拒絕創新。
政府層面,通產省每年定產業計劃,
扶龍頭、壓中小,資本高度集中。
表面看是「國策扶持」,
實則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壟斷與缺乏競爭。
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這種模式效率驚人;
但一旦外部環境變化——
產能過剩、全球需求下滑——
這些隱藏的弊病全部爆發。
典型例子就是索尼。
早在蘋果做 iPhone 之前,索尼就有智能手機的原型。
但層層審批、部門扯皮,
等產品批完,市場已經沒了。
日本的企業不是沒技術,而是沒速度。
三、泡沫破裂:降息救市,反成催命符
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原本有機會改革結構,
結果政府選擇了最簡單的一招:——降息。
邏輯是這樣的:
「讓利率更低,大家借錢消費,拉動經濟。」
聽起來沒問題,
但日本人也不是傻子。
他們發現:
日元升值,資產跟著升;貸款便宜,利息又低。
於是,不是去消費,而是去——炒房、炒股。
泡沫就這麼吹大了。
政府監管乏力、銀行盲目放貸,
等泡沫破裂,樓市股市雙殺,整個國家一蹶不振。
真正的問題不是「日元升值」,
而是結構太單一、投資太盲目、政策太短視。
四、「失落的三十年」:繁榮後的空虛與低慾望社會
經濟崩盤後,日本陷入了更深層次的危機——
不是沒錢,而是沒慾望。
上世紀 60 到 80 年代,日本經濟狂飆,
工薪族出門吃頓飯幾百美元,
買奢侈品像買菜一樣,
滑雪、高爾夫成了全民運動。
但進入 90 年代後,一切都戛然而止。
樓市跌、工資停、就業難。
日本社會從「浮誇時代」走向了「極簡時代」。
今天的日本年輕人,
崇尚「斷舍離」「小確幸」,
看起來淡泊,其實是沒錢。
當錢包撐不起慾望,理性就成了偽裝。
日本社會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下流社會」:
不是罵人,而是指社會整體在「往下滑」。
中產被擠壓,富人變少,窮人增多。
優衣庫門口排隊,大牌旗艦店冷清,
這就是現實。
五、年輕人無欲、老年人不花:內循環徹底失效
日本現在最大的困境,不是通縮,而是「代溝的經濟」。
年輕人沒錢、沒房、沒興趣;
老年人有錢,卻不敢花。
數據顯示:
日本 40 歲以下家庭平均負債是儲蓄的 1.5 到 2 倍,
而 60 歲以上家庭的平均儲蓄超過 2000 萬日元。
老一輩窮怕了,即使有錢也寧願攥著,
生怕哪天出事。
這就造成一個怪圈:
老年人不消費,年輕人沒機會,經濟自然無窮迴圈。
日本政府也急啊。
安倍上台後搞了所謂的「安倍經濟學」:
大放水、搞基建、超發貨幣刺激市場。
一開始確實緩解了通縮,
股市漲了,樓市也熱了,
可工資沒漲、消費沒起,泡沫又回來了。
疫情一來,東京奧運虧得血本無歸,
那點剛恢復的信心又被打回原形。
六、日本的今天,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現在的日本,有錢、有秩序、有科技,
卻沒有——希望。
這是最可怕的地方。
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想生孩子,
有的甚至連出門半徑都縮小到「五公里生活圈」。
「日本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未來」,
這是很多年輕人最真實的感受。
日本經濟的問題,從來不是單點崩潰,
而是一連串長期積累的結果:
產業僵化、結構單一、消費萎縮、社會老齡化。
外部打擊只是導火索,內部僵局才是根源。
七、寫在最後
日本的故事告訴我們: 一個國家最危險的,不是經濟下行,
而是「所有人都不再想改變」。
當社會安穩到連風險都沒有,
也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日本的今天,是一面鏡子。
照見的是一個國家從巔峰到停滯的全過程。
照見的,也可能是我們自己未來需要迴避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