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enal-fans:
各有各的差。感覺就沒有特別好的。就說我常坐的幾條。
15號線可能相對最差。換乘超長(望京西、大屯路東、奧園都是,望京也不短)、發車間隔超長導致極度擁擠,搞區間車也沒什麼用(只體驗過晚高峰望京西望京兩站,嚇死人,難以想像望京東是什麼樣)、線路繞、公交接駁差等等。單就列車運行本身還可以,空調舒適,線路繞彎噪音也不大。
13。因為經過回龍觀,北苑,人很多,車廂狹窄擁擠,地麵線路搖晃很厲害,偏偏還缺少扶手。地面站台也比較破,冬冷夏熱,候車極其難受。停車有時候太短,不到30秒就開了。
1,車廂狹小擁擠,這些年只體驗過旅遊高峰期(王府井),幾班都擠不上去,估計早晚高峰也差不多。
16,車廂大、編組多、速度快,但是噪音超大,施工質量絕對有問題。
14,線路繞。我住望京,就線路不直這點不好,出去三條地鐵,14、15以及要開通的17,都很繞,導致出行時間偏長。去望京西走路又很長,偏偏還沒公交車到,開車也停不了。14所在的京港地鐵公司管理質量還可以,車廂車站衛生保持得不錯,車廂播報合理簡潔(相對北京地鐵公司的播報十分冗長)。直接到北京南站比較方便。
5,因為來自天通苑,人巨多,同時車廂短狹,導致非常擁擠。部分車廂燈光尤其昏暗,現在換的新車好點。地面站台也和13一樣冬冷夏熱。
2,其實短板不多,體驗大致良好。主要就是換乘了,東直門西直門兩個,但其它換乘都不長,也不擠,現在二環裡邊的人少了,周末隨便一個車站上車可能都能有座位,主要就是北京站的人比較多。工作日不清楚。
8,因為來自回龍觀清河,人巨多。同時連接什剎海、南鑼鼓巷、美術館、王府井、前門,大量遊客導致這段的人也巨多。車廂某些材質似乎有點問題,總是聞着一股鋁合金粉塵的味道,多年不變。
10,這是坐的最多的線路。人多,不過只是部分區間,其它還行,大概因為發車密度很大。主要問題是信號線路感覺不合理,有些站停車後能停上1分多鐘,急死人。雨雪或高溫天,偶爾能聞着一股橡膠燒焦味道,有些電纜質量大概不行導致電路過載。
然後,所有北京地鐵體驗都不好的一點,就是安檢人浮於事,一堆人獃獃站在一個安檢口子前,掃描也是做做樣子,感覺特別不好。一個口子最多能有多達8個人,你說有必要嗎,解決就業也不能這樣糊弄。
北京地鐵公司負責運營的線路,車廂廣播特別冗長繁瑣、不講究先後次序,重點信息非常不突出。如下一站換乘幾號線、哪個方向開門這是重要信息,它偏偏放在很後面。如對於開門改換方向的播報是:從惠新西街南口站起,將開啟左側車門——北京地鐵你真行啊,「左側」這個重要信息放在最後說!那時車輛已經起速,噪音很大,根本聽不清楚了。重點信息應該放在剛開車噪音還不大的時候趕緊播完,這是常識啊。相對北京地鐵公司,京港地鐵負責的線路如14號線就好很多。如京港地鐵對於開門方向的播報是「左側的車門將會打開」——左側這個重要信息放在最先說,比北京地鐵強多了。
北京地鐵另外一個缺點,就是步行的設計和施工存在問題,進站、換乘道路經常不平整,頻繁地需要走上走下幾級到十幾二十級台階,這完全就是設計和施工時候沒有考慮好把交叉道路以及平台挖到同一個平面上。
北京地鐵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缺少下行電梯和直梯(不是每個口子都有),不知道是為了省錢還是什麼原因?這對於攜帶大件行李的乘客非常不方便。
北京地鐵還有一個共同缺點,就是車廂短小、編組少,直到2010年開通的線路都還採用最小的6B車廂(甚至比6B更小的,如1、2、13),摳門短視到無以復加。2011才開始採用6A(2013-5開通的14),8B(2012-12開通的6,2014-12開通的7),8A(2016以後開通的16、17、19)。迄今還沒有更長的10A/B車廂,而這在國外已經大量採用了,像首爾地鐵和北京地鐵基本同步發展,10節編組都已經是主流。
北京地鐵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商業氣息弱,站內無商店,也缺少和商業體直接接駁(不多,大概不超過10家,14號線感覺比較好,5號就不行,東單出來去東方新天地還得走上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