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enal-fans:
各有各的差。感觉就没有特别好的。就说我常坐的几条。
15号线可能相对最差。换乘超长(望京西、大屯路东、奥园都是,望京也不短)、发车间隔超长导致极度拥挤,搞区间车也没什么用(只体验过晚高峰望京西望京两站,吓死人,难以想象望京东是什么样)、线路绕、公交接驳差等等。单就列车运行本身还可以,空调舒适,线路绕弯噪音也不大。
13。因为经过回龙观,北苑,人很多,车厢狭窄拥挤,地面线路摇晃很厉害,偏偏还缺少扶手。地面站台也比较破,冬冷夏热,候车极其难受。停车有时候太短,不到30秒就开了。
1,车厢狭小拥挤,这些年只体验过旅游高峰期(王府井),几班都挤不上去,估计早晚高峰也差不多。
16,车厢大、编组多、速度快,但是噪音超大,施工质量绝对有问题。
14,线路绕。我住望京,就线路不直这点不好,出去三条地铁,14、15以及要开通的17,都很绕,导致出行时间偏长。去望京西走路又很长,偏偏还没公交车到,开车也停不了。14所在的京港地铁公司管理质量还可以,车厢车站卫生保持得不错,车厢播报合理简洁(相对北京地铁公司的播报十分冗长)。直接到北京南站比较方便。
5,因为来自天通苑,人巨多,同时车厢短狭,导致非常拥挤。部分车厢灯光尤其昏暗,现在换的新车好点。地面站台也和13一样冬冷夏热。
2,其实短板不多,体验大致良好。主要就是换乘了,东直门西直门两个,但其它换乘都不长,也不挤,现在二环里边的人少了,周末随便一个车站上车可能都能有座位,主要就是北京站的人比较多。工作日不清楚。
8,因为来自回龙观清河,人巨多。同时连接什刹海、南锣鼓巷、美术馆、王府井、前门,大量游客导致这段的人也巨多。车厢某些材质似乎有点问题,总是闻着一股铝合金粉尘的味道,多年不变。
10,这是坐的最多的线路。人多,不过只是部分区间,其它还行,大概因为发车密度很大。主要问题是信号线路感觉不合理,有些站停车后能停上1分多钟,急死人。雨雪或高温天,偶尔能闻着一股橡胶烧焦味道,有些电缆质量大概不行导致电路过载。
然后,所有北京地铁体验都不好的一点,就是安检人浮于事,一堆人呆呆站在一个安检口子前,扫描也是做做样子,感觉特别不好。一个口子最多能有多达8个人,你说有必要吗,解决就业也不能这样糊弄。
北京地铁公司负责运营的线路,车厢广播特别冗长繁琐、不讲究先后次序,重点信息非常不突出。如下一站换乘几号线、哪个方向开门这是重要信息,它偏偏放在很后面。如对于开门改换方向的播报是:从惠新西街南口站起,将开启左侧车门——北京地铁你真行啊,“左侧”这个重要信息放在最后说!那时车辆已经起速,噪音很大,根本听不清楚了。重点信息应该放在刚开车噪音还不大的时候赶紧播完,这是常识啊。相对北京地铁公司,京港地铁负责的线路如14号线就好很多。如京港地铁对于开门方向的播报是“左侧的车门将会打开”——左侧这个重要信息放在最先说,比北京地铁强多了。
北京地铁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步行的设计和施工存在问题,进站、换乘道路经常不平整,频繁地需要走上走下几级到十几二十级台阶,这完全就是设计和施工时候没有考虑好把交叉道路以及平台挖到同一个平面上。
北京地铁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下行电梯和直梯(不是每个口子都有),不知道是为了省钱还是什么原因?这对于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非常不方便。
北京地铁还有一个共同缺点,就是车厢短小、编组少,直到2010年开通的线路都还采用最小的6B车厢(甚至比6B更小的,如1、2、13),抠门短视到无以复加。2011才开始采用6A(2013-5开通的14),8B(2012-12开通的6,2014-12开通的7),8A(2016以后开通的16、17、19)。迄今还没有更长的10A/B车厢,而这在国外已经大量采用了,像首尔地铁和北京地铁基本同步发展,10节编组都已经是主流。
北京地铁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商业气息弱,站内无商店,也缺少和商业体直接接驳(不多,大概不超过10家,14号线感觉比较好,5号就不行,东单出来去东方新天地还得走上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