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7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知乎上許多人認為日語引進大量外來語是負面的,是否和母語是漢語有關係?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圖總裂夫司機​:


是時候放出這首歌了。既不表意,音又不英。既不是日本的也不是世界的玩意,也就適合博人一笑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作者:Asbeer Bediver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997244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翻譯水平問題。
為什麼1900年代引進的詞大家沒有任何感覺?當時引進的西方詞語中國現在都在用,例如共產黨就是朱執信先生從日文中文直接拿過來的。
現在日本有多少人讀過中文典籍的?中文是日語的基礎,文化不夠的結果就是翻得像新興宗教。
漢文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是官方法令、文獻的法定文體。當時漢文的地位和拉丁文在中世紀歐洲、法文在法國殖民地、英文在英連邦國家的地位差不多。所以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知識分子普遍具有接近同期中國知識分子的漢文造詣。當然,由於缺少科舉這個驅動力,整體水平不如中國。明治維新之後很長一段時期,翻譯西方文獻的工作都是由這些接受過系統漢文教育的日本知識分子完成的。所以翻譯中大量借用古文詞彙來詮釋和表達西方哲學、法律、政治、經濟概念。隨著這批接受過漢文教育的知識分子逐漸退出翻譯界,片假名音譯變成了主流譯法。因為缺少漢文功底,是很難找到貼切的詞彙的。這種現象在GHQ統治到泡沫經濟時期達到了巔峰。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和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和四書五經一樣,都是過去東亞知識分子的基本修養。所以從這些典籍中尋找詞彙來詮釋翻譯西方詞彙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古文修養的現代日本翻譯家就只能用片假名來音譯了。「民主」大概會被翻成「デモンクレーシー」、「自由」可能會被翻成」フリーダム」。戰前那些優美的譯著就會被翻成現代新興宗教的經文了。
片假名音譯有個很明顯的問題。從字面意思基本上無從推測詞義。只有懂原文種的人才能理解。但懂原文種又何苦去讀譯文呢?片假名音譯的普及還拖累了日本的外語教育。日本人向來以學外語發音困難,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片假名音譯外來語有關。
當年海部俊樹首相曾經在美國白宮用英語發表講演(實際上只是讀稿)。台下很多記者到最後也沒有察覺他在講英語。還有記者說:「日語聽起來和英語很像。」。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作者:圓眼睛的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5370648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目前其他答主的回答大體上描述這麼一個意思:片假名音譯詞有其積極意義,但濫用乃至於替代原有詞彙則不可取.
我也大致同意這一看法.我只是想從另一個角度看看所謂的「漢語詞」.
我想千多年前日本人引入古漢語時,也是像如今引入外來語一樣,甚至是更瘋狂地吸收著鄰居的語言文字乃至於文化.漢語外來詞也是大行其道,也是替代了很多和語詞.現在我們學日語就可以看出來,十以上數字都用音讀詞,官職名也幾乎都是音讀.這也就罷了,但我們詫異地發現,為什麼「這周」是「今週(こんしゅう)」,這個月是「今月(こんげつ)」,今天卻是「今日(きょう)」,「今年」卻是「今年(ことし)」?為什麼「上上周」是「先々週(せんせんしゅう)」,「上上個月」是「先々月(せんせんげつ)」,可「前天」卻是「おととい」,「前年」卻是「おととし」?為什麼「昨天」是「昨日(きのう)」,「昨天早上」是「昨日の朝(きのうのあさ)」,可「昨晚」卻是「(ゆうべ)」?完全沒有規律好嗎?什麼時候用和語詞這麼時候用漢字詞?什麼時候音讀什麼時候訓讀?音讀是用吳音漢音還是唐音啊?可以說這種規律性的缺失,與日本人對漢字文化的盲目引入脫不開關係.而這不也正與明治以降日本人對外來語的態度相吻合嗎?
所以我覺得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這種無所不包的吸納外來文化的習慣.至於吸收誰的文化,那自然是誰強就吸收誰的,所謂的畏威而不懷德也與此有關.當然,漢語詞和片假名外來詞在日語中雖都是舶來品,但漢語詞的地位的確更特殊,它與漢字一起,重塑了日語,挽救了日語貧瘠的音系,加強了日語的表意能力與文學性.你可以說或許日語在不受漢語影響下獨立發展也可以達到一定高度,但事實沒有如果,過去千多年裡日語和漢字,這種語言和這種文字元號互相磨合適應,共同發展,現在是誰也離不開誰,而片假名外來語歷史只有百多年,想要達到漢字詞的地位,或許假以時日能實現吧.這也佐證了一個事實,也就是技術層面上日語不可能廢除漢字.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3
作者:凝火流冰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40492665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了一些大家的回答,又有了一定新想法,就增加了這一段:
對英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學習片假名確實方便,只要不怕把英語發音帶歪。還有英語和片假名都是表音的,我們的母語漢語是表意文字,所以不習慣。有人說漢語也有很多音譯外來詞我們也很習慣,可是問題是我們也是用漢字表示的呀。日語片假名音譯外來詞好比我們用漢語拼音音譯外來詞。沙發寫成shafa,咖啡寫成kafei,湯姆克魯斯寫成tangmukelusi你第一眼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而且,更重要的是漢語音譯外來詞有片假名音譯外來詞所不具備的功能就是有時能兼顧到詞義。比如「tank」翻譯成「坦克」,意思是「坦而克之」,既表意,又比較好反應了這種陸戰兵器的特點。又比如把「TOEFL」翻譯成「托福」而不是「托夫」「拖浮」之類的,因為含有「托您的福」的含義,就寄託了人們希望能藉助某種福氣通過考試的美好願望。即使是音譯人名,很多時候也表現出男女性別差異色彩,如傑克,豪夫,威廉,一聽就是男性名字,如安娜,愛麗絲,娜塔莎,喀秋莎,一聽就是女性名字。又比如音譯國名,也折射出感情色彩。如美利堅,德意志,法蘭西都具有褒義色彩,也反映出當時中國人對這些西方強國的羨慕心理,要是音譯成霉厲奸,得疫痔,罰爛稀你覺得有沒有區別?至於哥斯大黎加,莫三比克這種不走心的譯名也能感覺出起碼沒有什麼羨慕喜愛的色彩吧。
而且更厲害的是漢語還有音譯詞意譯化的現象,說明了漢語自身消化外來詞的能力。telephone最早音譯為德律風,但最終意譯為電話,microphone音譯為麥克風雖然保留下來,但意譯為「話筒」使用更多。
以下為原答案:
其實中國在清末民國時期也流行過音譯外來詞,除了古德白,還有把電話叫德律風,把小提琴叫梵額令,把愛人叫達令。我感覺深層次原因還是被西方文明全面碾壓帶來的文明自卑和文化不自信。
那時候許多仁人志士認為要救國,就要全面推倒自己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的文明,完全走西化道路。日本不也是在那個時期進行所謂的「脫亞入歐」嗎?(當然,因為多種原因,實際上許多中華傳統文化都在日本保存和傳承比中國還好)包括魯迅在內的許多人都主張廢除漢字,認為漢字也是文明落後的原因,應該改用表音文字。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還考慮過,幸虧在最後並沒有實施,只是採用了一套拼音字母來標記讀音,應該就類似平假名注音吧。現在看來真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沒有了漢字,中華文明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二戰後至今,中國在沉淪中能再次崛起,雖然很大程度是順應了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分工,但根本原因還是中國人民具有的聰慧,勤奮的特質和不甘沉淪的文明自覺以及自我認同,這就說明中華文明必然有其內在先進性,換句話來說就是輸的起,能翻盤。
我堅信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國家只有攜起手來,才能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爭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一直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壓制。這條道路很漫長也極其艱辛,肯定還伴隨著流血犧牲以及倒退(前幾年夭折的中日韓三國自貿區),甚至在你我有生之年都無法看到。但是,如果不抱著希望,那麼,先輩付出流血犧牲代價讓國家發展到今天豈不是沒有意義?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某匿名用戶:


我看電影的時候總想吐槽為什麼不直接用英語標。
媽賣批喲,用英語標我一下能看懂,全都用片假名標還不如直接用英語。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雲麓山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4052888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外來語在全世界各個語言中都是正常現象,音譯更是引入外來語的主要方式(漢語這種以意譯為主的語言反而是少數,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漢字特殊性的影響),而且重災區還不是日語,而是英語。
但對於日語中的音譯外來語仍然報負面看法,和母語是漢語沒關係。因為:
1、引入不系統,沒有經過沉澱。英語外來語雖然也泛濫,但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還不說英語還有入侵者定居後語言混雜的客觀因素影響,日語純粹是主觀選擇。日語中的漢字詞本質上也是外來語,但也是從長期交流過程中系統引入的(如隋唐、宋元、明清三大交流期,吸收的漢語詞彙各有側重點)。不系統的結果就是溝通隔閡,甚至用外來語來劃分親疏遠近、身份高低;
2、 使用太隨意。很多時候引入外來語是為了彌補本族語表達所缺乏的專業領域使用的。比如漢語引入梵語佛教詞彙、引入英語科學詞彙。英語引入拉丁語的抽象詞彙、法語義大利語的藝術詞彙。但日語是連日常生活中都隨意夾帶大量明明可以用固有詞代替的通用詞彙,這就破壞了整個交流環境,造成溝通的困擾;
3、時效性帶來的傳承性差。由於第1、2點導致日語大量音譯外來語都有時效性(類似於網路流行用語),而且其在日語中還有自己的語意、用法演變,並不完全等同於外來語原有的意思和用法。一但潮流褪去,使用變少,會造成後人無法理解和傳承,特別是造成日語學習者的困擾,等同於外來語用得多死得多,說外來語一時爽的現象(韓語也有類似現象,不過比日語稍好)。雖然流行語在其他語言中也存在,但其他語言多是在本族語中延伸演變用法,即使時代變遷,後人也可以望文生義。
4、辨識性差,效率低。
4.1語言層面:日語由於有效音節數少,導致音譯外來語時,詞彙表達需要的音節數大量增加。外來語中有大量輔音連綴、尾輔音,用日語表達就通通要單獨出來成音節,導致本來詞彙所佔音節數就多的外來語,用日語讀出來音節數更多。
4.2文字層面:日語獨特的文字體系,漢字、平片假名各司其職。一般來說,漢字表意,閱讀效率快、理解性強,但是書寫麻煩、記憶負擔重;假名表音,書寫效率快、便於記音,但缺點是閱讀效率低、辨識性差。外來語由於前面4.1的原因反而導致假名的缺點放大,閱讀效率和辨識性極差。
語言表達是天然追求效率的,除非為了精準而妥協。一般日常語境更追求效率,而非精準。日語有高效的表達方法不用反而捨近求遠,當然被負面看待。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稚昭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4545215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和漢語相比,中國學習者不喜歡日語的外來語只是因為:日語目前對外來語的處理比較不符合漢語的現行習慣。(畢竟曾經還是符合的)
從這一點而言,這和我們母語是漢語不僅有關係,而且關係太大了。
其實漢語目前吸收外來語的方式,雖然更多的是因為漢語本身做意譯很方便,但具體方式上跟日本人不無關係。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處於新舊時代的交叉口,日本高層精通漢學的人還是占多數,他們把西方很多新概念和新事物通過表意的方式翻譯成漢字。這些詞彙的翻譯水平很高,傳到我國後獲得了廣泛接受,也深刻影響了現代漢語。這也就是為什麼日語中翻譯成漢字的外來詞彙我們閱讀起來感到很親近、很習慣,甚至和漢語詞彙一模一樣。
不過當新舊時代的變革完成,英美文明徹底佔據主流之後,日本人就沒有必要,也無力再通過漢語為西方的外來語造詞了。而是採用目前這種表音為主的方式。也當然不符合我們的習慣了。由於純音譯的諸多弊端,其實日本人自己也擔心這個,也有類似重新翻譯的運動。不過大趨勢還是片假名。
至於漢語不符合現行習慣的外來詞譯法舉例:
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塞恩斯(Science)
也就是歷史課本里我們熟知的的德先生、賽先生。這兩個譯名風靡一時,但不好用,最終被取代。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其實漢語在意譯這方面更有優勢,就像是跑程序,漢語的意譯就是把本來用虛擬機運行的代碼拿過來移植成原生程序,日語意譯成漢字是要從一個虛擬機移植到另一個虛擬機,因此不僅麻煩,也存在很多弊端,題目中已經說明了。日本大量使用片假名不是沒有道理,所以我才會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去說這「不符合我們的習慣」,而是不會去強行解釋這對他們不好。


那和英語相比,為什麼很少有學習者吐槽英語的外來詞?眾所周知英文的外來詞也很簡單粗暴...
我想有幾個原因,但仍是站在國人的角度去談:


中國人學英語沒有捷徑。......但是學日語漢字的時候可以圖省事。雖然幫助不是很大,但起碼比用片假名通過英語圖省事更方便。且中國人學日語大多來自教材,文本一般以傳統日語為主,片假名濃度比較低,所以實際中遇到大段片假名外來語,讀起來會不習慣。
英語大部分的外來語來自其他歐洲語言,例如拉丁、法語、德語,中國人不太能看出來。日語的外來語則非常顯眼。
英語的外來語問題是老生常談了(也是造成正字法一塌糊塗的原因),而且基本已經定型,而日語的轉變發生在較近時期,且正在愈演愈烈。
接第三點,英語目前是強勢語言,更傾向於將本應是外來語的東西內化,並向外輸出外來語。或許是由於此,現代英語本身也在向著分析語的方向發展。 順便日本真是個很奇怪的國家。既有人直到今天還在堅持用那種翻蓋手機,又在語言、習慣這種重要的東西上說轉向就轉向了,謂之「日本人的靈活性」(他們自己好像經常提這個)。
可能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菊與刀罷。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常瑾明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866248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問題不在於外來語,而是現在太多地方稱得上濫用了,雖然進程不會很快但是很多日語本來就有的詞彙也在被強行「外來」,一直在刷開閉的755能明顯覺察到的趨勢
1 文字體系混亂化,單詞一會漢字一會假名一會又用外來語,語法黏著部分反而來了興緻就寫成漢字心情不好就回歸假名,這部分暫時還不會有外來語參與
2 本來自己有的詞彙越來越多的用英語,一篇sns通篇パフォーマンスする彷彿是日語沒有詞能形容一樣,還有很多廣告,影視封面等等把英語短句直接音譯成片假名,對於很多老年人簡直就是「強行漢化成你看不懂的中文」這樣的感覺,比如《撒洛德奧布撒菱斯》,這除了趕小年輕的時髦勁之外對日語本身說是傷害都不為過。再比如我們國內的廣告很多都是從中文裡咬文嚼字拼湊一些新的單詞,比如「就購了」之類,這在日語里這麼玩已經屬於生澀難懂的冷笑話,我覺得也是傳統日語正在沒落的一個信號,人家星巴克大理石系列新品直接夯上英文「大理石white」,小姑娘發sns顯得特別時髦,國內的話估計會用「大禮食」這種鑽研本國文字的方法。雖然我知道中文是孤立語比日文更適合玩這個,但是日語中的大量流行詞彙也是人家鑽研出來的,比如日本的直播軟體里「山出」形容av畫質等等,也就是說用漢字這麼玩的也有很多,但是感覺總體上還是在向更省事的英語傾斜,以後見到片假名拼寫的eatする,goする,drinkする變成默認最優先用的寫法那估計就要真完了,只剩下語法,單詞大量架空的話這個語言的完整性就算是毀滅性的打擊了吧。
另外,由於日語里大量的擬聲擬態詞,因為是片假名書寫所以也被年輕人優先採用,這以後如果導致實意的詞漸漸被忘記成古文的話,那也是對日語的極大傷害,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會凄い、可愛い一樣,本來多樣化的語言生態被漸漸忘記,當大量本來日語里都有對應的實意詞,變成通篇英語+擬聲擬態+漢字形態的語法黏著時,可能幾個時代的印記也就一起隨之被遺忘了。
雖然我贊同以前我們西語老師的說法,習慣就是標準,但是看著這樣的趨勢正在一點點發展,還是覺得有點可惜,就是這樣。我有買一些偶像的手機博,不是全部但是這種現象的確在發生。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5
暄暄在日本:


我覺得大量引進外來語,一個非常直觀的負面就是,日本人太依賴片假名直譯,連學英語的書上,英語字母都要統一片假名發音!
這樣下去怎麼可能學好英語呢??
而且曾經還被日本朋友糾正過我的英語發音,人家全是外來語式拼讀啊!而且對這種外來語式英語發音還是蜜汁自信
呵呵噠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5
因為這個是真的要罵的,不是開玩笑,不說日本人自己,如果你是一個外國人,你必須懂得:


日文
英文
其它外文然後你才看得懂很多詞彙……………………
以現在日本的片假名和外來語濫用程度,我敢保證如果你只會日文而不懂英文的話,可能你一句話都看不懂………………作為一個外國人,你要懂得兩門外語並且進行互相轉換你才可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作為一個日本人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英語特別好的日本人肯定不是多數……………………所以非常贊同高票答案………………


作者:Allen Leung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8400174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