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6篇帖子。
(转载知乎)中国大陆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国应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职称?
31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9
顾不明:


套用一句话:博导和博导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32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9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首先中国的大学教授副教授头衔有时候给的很随机,除了特别好的学校和一些学校的特别好的专业,很多相对年轻的引进人才一回国就是教授博导了(青千也搞了快 15 年了吧)。这种在海外读博后来回国当上教授的老师如果想再出国应聘,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人脉关系,科研语言能力,和国际合作多多少少还是留在那里。只要之前海外的导师和合作者能给推荐一下,进个面试还是没问题的。进了面试以后剩下的就是个人发挥了。
感觉未来中国和海外的教职流动性会越来越强。我们专业有从国内 top2 毕业的 phd 直接找到美国 R1 教职的,也有青千从欧洲回国内当教授,再回到欧洲当教授的。能不能找到教职还是看研究方向匹配度和面试的竞争强度和表现。
如果只是图个安稳,从国内跳槽到欧洲的长合同制的教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就算是从助理教授开始,也是长期稳定的合同。一把年纪再去美国拼 tenured 真的是有点累。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887825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3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9
我所在的这个末流二本大学这几年评上的有代表性教授有:本科学历的理工科院长,没发过一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没主持过一项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最多的业绩就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项目……教育处理工背景专业本科学历副处长,没发过一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没主持过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最多的业绩就是市级科研项目和几篇中文核心项目………


作者:李小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3337500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4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29
同意上面的那个回答。科研这种事,主要是看领域内的人脉。你去问问搞科研的有教职的人什么最重要,大概率回答是relationship. 出国的话,除非那个圈子本来就是华人圈子(比如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懂都懂),否则出国基本就意味着原有的relationship 没有了,那就大概率还不如当地的年轻博后。当然你要是自带团队funding又或者真的很有两把刷子,那么打个折也是有地方的。比如当年天大某铁帽子,因为个人作风问题低调辞职天大去了北欧。现在在北欧某大学过的也挺好,手底下都是中国学生,不过不能有在天大的时候的那种资源与野心就是了。目前听说的,身边见到的,和新闻上看到的,似乎除了颜宁,没有从国内再去海外还混的特别风生水起的例子。当然我周围徳认识人有限,圈子小。可能别的领域有过的好的我不知道吧。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89923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5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0
作者:penny Ch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283070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要是国外的教职本身就非常卷,而且竞争激烈程度应该是远高于国内的985或者211大学的教职的。国外教职本身岗位极少,即使很优秀的顶尖大学,可能终身职位只有个位数,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大量聘用博士后或者临时教职人员,所以岗位相比于国内大学的大量岗位来说绝对数量小太多了。其次,在岗位已经这么少的情况下,申请者的条件甚至大多数时候比国内申请教职的人要好很多。国内申请教职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博士生,优点自然是年轻有潜力,但是成果的累积项目的经验学术影响力等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大部分中国的大学还是基于发掘潜力股的想法去聘用这些刚毕业的博士后们的。国外则不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大量长久以来堆积的博士后和临时聘用人员,本身也在热切的盼望着一个岗位,所以每当一个岗位放出来的时候,那也行一家姑娘百家求,即使不对外招聘,那个坑也可能迅速就填满了,更何况还有很多新移民或新毕业的留学生也在等着这些机会,所以国外一个研究岗位往往竞争非常激烈。除了学术圈的人之外,还有很多工业界非常优秀的人才,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为了家庭或者想要转换一下人生节奏等重新回到学术界,这些人已经在工业界经营许久,人脉和拿funding的能力也不是一直待在学术圈的人可以望其项背的,因此如果这些人要回归学术圈,往往也会受到大学的热切欢迎,因此无形之中更增加的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
总之,在国内如果能拿到教职,同时学术水平或者工业项目的水平并非是行业翘楚,还是不要轻易考虑到国外重新拿教职的情况了。当然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愿意重头开始,尤其是从博后开始的话,还是有不少的机会的,但是博后最终能否上岸,除了前期累积,天分,努力程度,还需要有非常好的运气(即在你需要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对口的岗位放出来)。否则可能博后要做的时间也比预期的久,运气差的时候可能岗位没有了,再找新的又要花很多时间。当然我也见过很多国外留学回国,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重新回到国外的,从博后重新开始,最终成为行业内非常优秀的大佬的例子,也是我辈学习的楷模。有这些成功的例子,不能说重新出国的可能性没有,就看自身愿不愿意付出极大的牺牲了。
36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0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7393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人,看学校,看专业;而且海外教职除了成果需要看本人的海外教育背景和语言水平,私以为国内外同水平的老师,如果没有漂亮的海外背景和教育经历,国内出国找教职需要降一个档次吧。
具体我知道的,清华的工科的年轻助理教授的水平(除了英语水平),基本和同排名学校的要求差不多,粗略说就是各个榜单20-50排名的学校吧,纯看学术成果和论文还要再强一些;
年老的教授看在不在长聘序列了,在长聘序列的老教授水平平均值也很高,我们系长聘教授只占教授数量的1/3,但是比青年教师的同比水平要差一些,估计平均水平在50-100的学校?当然具体看人了,方差比较大,我们系里有一位长聘教授(非院士)能拿到美国普林斯顿和帝国理工的终身offer(美国工程院院士讲座认证,比较保真),另一位杰青说考虑过去悉尼大学或者DTU,KTH(不知道是不是吹牛)。长聘教授的问题在于普遍英语差一些,下限我觉得....可能港理工?
非长聘的老教师在清华大部分基本边缘化了,主要管管教学和实验室安全,成果也倒是会一直有,我估计出国的话就是200-800名?听说有个在清华没评上长聘的老师去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学校(非八大,忘记叫啥了不是很有名),但从教授变成副教授。
此外清华的文科、商科水平好像不是很强的样子,理科不是很了解,有时候觉得他们很强有时候又觉得很一般。
至于我本科学校,末流985,据我所知,没听说过有能拿到海外教职的邀请的,那些老师上教授上副教授更多是熬年限,而且他们英语就不是差一点了,四六级水平...其他的科研水平,成果和教学有一说一不是都很差,至少一半以上我觉得是有水平的,换言之另一半就一言难尽了。至于说新老师,我呆的本科学院是去年刚招聘第一批非升即走的新教师,我刚刚看了下主页,水平都不是特别厉害吧....感觉都不是独立pi,就是找的小老板。综合看,除了头部的20%(10%?),剩下的出国能拿到位置的可能性都不大吧..最后面的20%可能连博士生都不如吧.....独立完成申请签证的可能性都不大。
37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1
作者:修不好的雪佛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7236411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除几个个例不谈,来谈一下一般情况,985教授在美国应聘的可能性(简历海投无人推荐的情况)。
第一,得过简历筛选关,这一关Search Committee多半会先看PhD是哪儿毕业的,如果是中国大陆毕业的,则会看看有没有一些欧美的博后经历。
第二,看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领域内顶刊顶会的发表)。
第三,科研项目经费,以及可能取得未来经费的潜力(看研究方向)。
很有可能被毙掉的一个原因就是,虽然科研达标,但是被认为无法教课,直接在简历关被pass,在电面的时候同理,如果英语不行,则一样会被pass.
如果要直接冲美国这边的副教授,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副教授一般等同于Tenured,其工资和待遇往往较高,且在预算的限制下,抠门的院长们一般都会更倾向于招助教的职位,除非您是领域大牛,这个职位之前有大佬离职,这个坑是专为大佬留的。一般美国的R1学校也分几个档次,当您有了几年的助理教授经验,在申请Tenure的时候可以去争取一些Credit,就不需要等五年(当然美国以外的学校估计得重新开始);而另外一些较高档次的学校,则不管你之前从哪儿来,都是要基本做满五年,而且很多学校都不鼓励Early Tenure。这在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需要问清楚。中期考评一般是在第三年,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第三年拿到钱了立马就上Market的原因。
38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1
有我一号:


看背景资料,加上学术成果
比如虽然回国了,但有海外名校博士,加上若干顶会顶刊,
否则就很难,……

39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1
Claypot:


所以施一公老师说的那句“我35岁Princeton终身教授,你们谁能做到。”真不是gai的呀~

40楼 JosephHeinrich 2024-4-21 23:31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525315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出海的例子比较少,报道可见的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学者,再出海也基本上获得和国内一样的职位。当然也有可能不知名再出海的就没有报道了。
近几年比较出名的应该就是颜宁(千人/长江-普林斯顿讲席教授)、许晨阳(青千/长江/杰青-普林斯顿教授)和马毅(千人-伯克利non tenure track Professor in-Residence)。除了马毅不知道为什么降级成合同制岗位,其他两人基本上都是平级。
非知名学者再出海能得到多高职位,可以从回国时候得到的对标职位做一个大致比较。
目前行情,基本上是取得知名成果的几轮博后,但还没有上岸tenure track助理教授的,愿意拿海优回国。当然,行情肯定越来越紧俏,这两年助理教授拿国家级青年人才回国的也越来越多了。但基本上还是以博后为主。
这批人除开清北华五等顶级名校,入职中游985基本上都能给到正教授。所以可见知名大组的博后或普通助理教授,才能堪堪和中游985正教授对标。
所以普通学校的正高副高出国,性价比最低,和讲师/新毕业博士出海一样,基本上应该只能从博后做起。
清北华五中科院等已经实现正统tenure track制度的顶级平台,和国外基本能不降级对标,所以助理教授(百人/青年研究员/特任研究员等等花里胡哨岗位名称)还是能和国外助理教授一致。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4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