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用户:
(一)00年代后新建线路对人流量的估计普遍严重失真。4、5、8、10四条重要的黄金线位只给了6B(1和2就不说了,上世纪80年的之前的产物,不必苛责前人),运力严重不足。16号线这种新建线路又直接上8A,实际上16号线给6B就足够了,最多6A。
(二)不重视东西向线路的建设,直到2025年深度贯穿全城的东西向线路也只有两条。早期全靠1号线支撑,而且一度还因为对郊区线路的错误观点把1号线本体和八通线分段建设,后面大费周折去研究如何贯通。现在东西向客流全部涌入1号线和6号线,直接挤爆。7号线市区断头通达度不够而且因为设站疏密失当和东段线位走向问题并没有有效分流1和6,通州段形同虚设。未来能够贯穿全城的东西向线路依然严重不足:R1已经基本被砍掉;R5东大桥以东也够呛能修;3号线东四十条以西大概率永久弃建(最多先修阜外,然后分段运营);11号线太磨叽而且丽泽以东大也属于画饼;12号线西端市区断头,主要是作为10北的分流线存在;15号线市区段换乘职能极差,不接入西苑可以视为残疾线路;北部联络线和南部联络线(31号线)更是有生之年系列。
(三)随意修改线路,不重视线网的协调性和后期建设方便性。比如4号线放弃原规划在新街口拐弯,不但抢占了3号线的站台,还把9号线白颐路段夺舍,导致9号线的潜力无法挖掘,断头在国图。而原本应该作为普线路由建设的4北给了19号线,碍于其快线属性,造成了巨大的地铁盲区。又比如6号线,为了方便接驳S1,抢走了3号线南锣鼓巷以西段,把皇城难题留给后人智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