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01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現在人動不動怪罪原生家庭?
37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6
作者:曦荷凝香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190332485549293257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於「原生家庭歸因」現象的普遍化,確實反映了當代社會心理認知的迭代與集體焦慮的轉移。我們可以從以下維度進行結構性分析:

1. 認知革命與話語範式轉型

• 心理科學民主化:DSM診斷體系

普及使心理創傷具象化,CPTSD(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概念的傳播重構了大眾對成長傷害的認知框架

• 代際權力解構:傳統孝道倫理遭遇現代人權觀念的衝擊,親子關係從垂直權威模式轉向水平責任模式

• 創傷話語生產機制:自媒體時代創傷敘事獲得流量溢價,形成"受害-覺醒-療愈"的商業傳播閉環

2. 社會結構擠壓下的認知投射

• 階層固化加劇導致個體發展焦慮,原生家庭成為可追溯的歸因終點站

• 婚育成本高企催生代際剝削論,經濟依賴與精神獨立形成認知悖論

• 原子化社會

中的情感荒漠,使童年記憶成為建構身份認同的核心素材

3. 認知偏差與防禦機制

• 基本歸因錯誤

的外化投射:將複雜人生困境簡化為單一因果鏈條

• 虛假能動性陷阱:通過追溯創傷獲得虛假的心理掌控感

• 道德豁免機制:將責任客體化以迴避當下選擇焦慮

4. 文化模因的迭代變異

• 存在主義危機

在東亞社會的特殊表達:當"成為你自己"遭遇集體主義傳統

• 心理學概念的大眾化變形:依戀理論退化為親密關係萬能解釋

• 後現代解構浪潮的家庭維度實踐:從質疑宏大敘事到解構家庭敘事

認知升級路徑建議:

- 建立動態系統觀:將家庭視為持續互動的開放系統而非決定論模型

- 發展敘事自主權:區分"家庭給的故事"與"自己寫的故事"

- 重構責任邊界:承認影響但不放棄主體性,在代際傳遞中尋找中斷可能

- 警惕逆向決定論:避免用原生家庭解釋構建新的認知牢籠

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實質是現代性困境的微觀投射,既是文明進步的副產品,也是集體心理發育必經的"青春期陣痛"。關鍵不在於否定歸因,而在於如何將這種覺醒轉化為建設性的自我重構力量。



37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7

比比東:


因為在東大,絕大部分人在無能為力時,不會更進一步的想到,苦難的根源其實來自於外部,來自於遠高於你階層的那群人。

也同樣意識不到,生活中許多磨難,無法解決無法避免,只能去承受,去麻痹自己。


你想先成就事業,不急著相親結婚,你父母拿不出一分錢卻不斷逼你,你要去怪罪他們無知守舊的觀念嘛?明明是沒錢罷了。

他們給你安排了穩定還賺錢的路子,有自己獨立舒適的住所和交通工具,不用催,你自己自然會放縱自己的本性。

你說你還沒進入社會還在上學,但是壓力實在太大,應試的題海實在讓你頭暈目眩,你父母卻一再逼迫你刻苦努力,拿著別人家孩子跟你做比較,你要去怪罪他們不通情理,只愛慕虛榮?明明還是沒錢罷了。

他們有足夠的出路給你安排,自然就不會想著讓你往那座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上擠,出國、體育、藝術、小語種

甚至是屬於自己的業務?說不定你還更享受在學校跟同學玩耍的快樂呢。


你要知道他們也沒錢吶,他們在這個社會上也是芸芸眾生,在階級逐漸固化的時代,他們這大半輩子發現了自己無法改變命運的時候,才會讓你去想辦法跨越階級,只是他們害怕你長大後會經歷比他們更可怕的世界。

誠然,這世上仍舊有很多不可理喻,自私自利,把子女視為玩偶的家長,但是一旦他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讓你不再為房車,為醫療,為教育,為就業,而憂心忡忡,你壓根沒空去思考他們的觀念是否合理,因為你每天都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所以問題是什麼?沒錢,而且你也極大機率無法上升到衣食不愁,子女無憂的階層。

有群人把你,還有你的父母,你的伴侶,你的同事,一輩子鎖在了這個從小就要拚命才能苟延殘喘的牢籠里,留下你們互相怪罪,互相打拳,偶爾看著那群人的子女在各大平台打情罵俏,評頭論足,緩解一下痛苦的情緒。

37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7

四野:


因為怪罪別人 比反思自己,比更新自己的行為動作容易,比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容易。

追求成為快樂的幸福的普通人的一輩子,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代價的。希望每天按時上下班,需要看領導的臉色,需要為了奶粉錢和學區房而上躥下跳左右逢源。

但是怪罪不需要。

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只要不要臉,錯誤都是別人的。我只需要爛就可以了。

37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7

不說其他,就說我自己吧,現在是極端的自負與自卑,很矛盾是吧?

極端的自負是一但做出選擇就會不到南牆不回頭,很難聽勸。

極端的自卑是經常認為自己真的有那個資格去幹什麼嗎?談戀愛?不敢,就自己這個外貌也不是什麼大帥哥,經濟上也不是財富自由的人,真的配嗎?領導交代比較困難的事情,往往很難成功,或者要的時間遠比別人多,為什麼?總是懷疑這個或許有問題,那個或許更好,不斷的,一次次試了,才敢肯定原來的更好。

所以,是什麼造就現在的我呢?敏感而又自卑的我,卻又自負到了極點,呵



作者:夜雨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19032342917118490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7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8

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特別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給孩子造成直接的影響,比如生活的態度和能力、品德的素質和行為、性格的特徵和特點等等。而這種影響可能會延續到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當中去。同時,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係也會對個體產生影響,比如家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會被刻入個體將來的性格之中等等。可見,原生家庭的影響對於個人的成長,尤其是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的撫養和教育方式過於嚴厲或者是過於寬鬆、整個家庭的氛圍比較緊張或者很不和諧、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困難或極不穩定等等,都很可能給現在的年輕人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無論家教過嚴或過松,只要自己沒能成才,就會想到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再如原生家庭很貧窮,現在的年輕人因此沒有得到他們心目中所謂的「理想人生和生活」,也會產生抱怨的想法和言行。如果原生家庭很不和睦,整天吵吵鬧鬧不得安寧,那就更會引起埋怨和怪罪了。



作者:知乎用戶莉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19032059479895265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7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9

大德:


原生家庭給每個人帶來了一生的影響,可是如果知道怪原生家庭了,那麼證明你看到了所在原生家庭的弊端,接著,應該去糾正,去避免在未來的生活中重複這種弊端!

37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29

曉曉曉曉曉:


只知道怪,有想過為什麼嗎,有深入分析思考過根源嗎,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情況,誰誰誰怎樣了,而自己父母卻原地踏步,那有代入當時他們的視角去做選擇嗎,如何從當時的情況去分析未來的變化,如何跳出當時的思維慣性和時代的局限性,去做選擇,思考了嗎,如果沒有,那你在你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了?那些怪原生家庭的人,也不過是成為又一個被子女責怪的父母而已。

37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30


影迷吉法師:


因為在21世紀,讓孩子不愁吃穿屬於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一個月到手一萬多,這錢養五個孩子都綽綽有餘。


不考慮教育的話。

37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30

吾悅鳳凰劫:


你見過那些二代們怪過自己的原生家庭嗎?

沒有吧,一個也沒有吧!

從東北的那個唱著「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的歌手對母親的深情厚誼,到鯰魚對家庭托舉的感謝,再到所謂的國民好老公對生活肆無忌憚的享受。

請問他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個怎麼樣的感受?

責怪?痛罵?感激?

真正怪自己原生家庭的人,還是那些要錢沒錢,要資源沒資源,過早地介入了房貸/車貸/消費貸/結婚生子等大宗生活開銷的社會局裡,而自己本身擁有的資源(更多的錢)又改變不了這種現狀。

日復一日地為了那些提前到來的所謂生活壓力混沒了精氣神。

於是,他們就不得不尋求一個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如果是對內(即自己)釋放的話,很容易就走上極端道路;

如果對外釋放(家庭/社會)的話,反而會讓自己有些心理安慰。

但凡這個世界上有一點讓他們留戀,或者是感覺很美好的事物/人,他們也不會輕易地怪罪原生家庭。

有一兩個體己的朋友,有個知心的噓寒問暖的愛人,有團結友愛一團和氣的父母。

哪怕就是短時間內沒錢,他們都不會覺得原生家庭有什麼罪?

倘若要什麼沒什麼,最終體現在物質生活的緊緊逼迫下,

他們不崩潰,誰崩潰?

要讓那些二代們崩潰嗎?


38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3 00:30

放了個小長假,回鄉下住了個大平層,以為自己可以直接這樣躺平了。回到深圳市

邊緣郊區,好多小區高樓哇。想想,一個廁所估計也就買的起。再往市中心走走,那麼多標誌性的建築。完球了,廁所都不夠資格去。

所以,現實就是這個樣子。

窮人的樣子,落魄潦倒暫且不提,已步入中年了。

還在怪原生家庭

嗎?

不錯,每個人都是源自各自的家庭。但是當自己有能力混社會的時候,那種狀態就是開始掙脫了原生家庭。靠自己的雙手踏實掙點不好嘛。

雖然不多,掙點就好。

當然,當我們以為脫離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滲透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人生成敗並不在於,你是否擺脫了原生家庭,而是在於,你如何與原生家庭同處在舒適的位置上,保持健康的邊界線。

我們常說的老人家的脾性難改了,確實,亦然如此,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自己。

除了掙脫,更多是保持合適的距離。

有句話,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除了他們所處的年代,環境之差距。

更多是時代可造就的那種艱辛。

或許,有些人生下就是羅馬,就已經跑贏在起跑線

但改變,也不就是一代兩代的事,甚至是幾代

建國家族三代能在米國這麼高成就比較罕見

但祖輩也是努力奔跑過幾個果家

少怪或莫怪

活在當下

幸福感延遲點又算的了什麼吶

抱著怨恨,傷自己也增添傷原生家庭



作者:洋蔥半夏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190311428174823574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