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間如何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
2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0

2020年第一次聽一個講座介紹DQN,感覺很神奇。就想讓學生把之前的一個分子設計的任務用這個跑一下。一開始定的reward是最後的成品,扔上去跑結果不一會兒agent就陷入了局部最優然後效果越來越差。之後有人就建議我們先讓agent學習一部分半成品,再逐步過渡到成品,雖然比較慢,但是最終收斂的效果很不錯。後來我才知道這東西叫reward shapping,既把最終的目標拆解成逐步可以達到的目標。然後引導agent持續穩定的學習。

我覺得搞科研要想持續輸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個比較trival的idea,你上來就要做一個NC級別的,可能不一會兒就懈怠了,就像我跟的第一個老闆衝擊NC失敗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精打采。但是你要把這第一個目標拆成很多小任務,可能一些就是CC級別的,你讓他儘快完成。然後再組合起來,可能就能沖一把NC或者JACS。也不會覺得那麼累。

除了特別有天賦的學生,大部分第一個任務,還是需要導師幫忙拆小目標的。所以說到底,還是選一個好的lab,或者比較encourging的導師,最重要。



作者:Jan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1699332945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1

快去多讀舒博士:


剛進組時我導經常說,他讀大學時很喜歡踢足球,有空就抱著足球往操場上跑,感覺精力充沛的不得了,後面做課題搞研究就是靠這個身體底子拼過來的。

後面聽師兄師姐講,博導當年一畢業就參與了,雖說是機會但也非常折騰——連軸加班,不眠不休。

出站後繼續跟進參與了幾十個省部級以上的重大課題研究,白天出差晚上寫調研稿,又主持負責建設,持續多年,忙的幾乎沒影。

如今,博導早已榮譽等身,成為學術圈內一方諸侯,每每一起聚餐時,對我們反反覆復強調的,不是多讀文獻,不是做好實驗,不是學好英語,不是開拓視野。

而是鍛煉身體。

如果不是那些年愛踢足球攢下的好身體,可能真吃不消後面高強度的科研任務。

而如今經歷了才懂得,做科研,並非只靠腦子,不勝寒之處乃體力智力優先之人才可行至並堅持到最後。

近些年,科研人員英年早逝的新聞屢屢見於報導。

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研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於其他學歷群體。

惰於運動、忽視身體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但長此以往,積累下的苦果可能在某個點爆發,那時將不僅僅你自己的損失,更是家庭的損失、單位的損失、行業的損失、國家的損失。

學問做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是腦子轉的有多快,而是腦子能持續轉多久。

極端點說,同一個學術問題,同一個平台上大家其實都差不多能琢磨結果出來,不過時間長短而已,但如果是一堆學術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必須有足夠的身體儲能做基礎。

所謂的拚命搞科研,貌似是拼智商和悟性,其實終究是拼身體和精力。

當你執著於科研時,其實是全身上下數以萬億計的細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

所以,厚積薄發的不應只是你的學識,還有你的身體。好好鍛煉吧!


再來分享幾條導師分享給我的科研習慣,對我的做事思維有很大的提升。

1. 動手之前先動腦。

有了新的idea時,不要著急做,先查文獻了解有沒有別人做過。

如果符合基本原理,則要提前設計好實驗方案,準備好相應的實驗設備、材料等,並規劃好實驗時間。切記不要用行動的勤奮掩蓋思維的懶惰!

2. 搞課題研究要先定框架,再填內容。

讀研階段你會發現無論是開題報告、組會彙報、實驗方案、大論文和小論文的撰寫等工作都是先列框架,再填充內容。然後,再不斷修改和完善框架。

3. 每天堅持寫一些東西。

無論是大論文、小論文,項目申報書,文獻綜述或是實驗總結,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至少500字,堅持下來後你會發現寫東西並不難,而且前期寫的多的話後期完成畢業論文和小論文就可以直接複製粘貼了。

4. 文獻不建議零散的看,一定要批量看。

文獻下載下來先做好分類,每次打算看多少就下多少,比如下載了30篇文獻,那就集中時間幾天內把30篇文獻全部看完,並且做一個文獻綜述的總結。

將這30篇文獻進行梳理都總結到這篇文獻綜述中來,這樣整理完寫完,你對這些文獻的理解可以上升至少一個層級。

5. 規劃好實驗數據用途。

做完實驗,馬上整理數據並作圖分析,留好原始圖 (origin PS等),方便以後使用,把圖片、數據表格,數據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論文相應的章節里,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論文里。

慢慢地大論文也豐滿了,小論文也有了。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即使寫專業論文也是如此。


還在頭疼查找文獻,寫論文的同學可以點擊下方領取!

點擊這裡:科研實用工具大全

我是本命搞科研的小舒學姐,會持續分享一些科研經驗和吐槽貼,我們一起努力吧!


2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1

給你兩個choice:

1.就這樣混下去。反正只要寫出論文能畢業就好。到後面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生都歸於平凡,哪怕PHD也是一樣

2.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並投入。說真的你要找問題不難,問題到處都是,就看你是不是有解決問題的激情。那激情從何而來?最起碼你要喜歡你自己搞的東西才行。



作者:higgara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36862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Pretired:


2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momo:


按你的說法 你讀phd已經夠自由了

要是在比亞迪 華子 及 位元組 等網際網路公司

不用一個月 你就burn out了

2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作者:Singer Yang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9241232410788553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天起床,對著鏡子里的人說,看,這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博士生!

當然,玩笑歸玩笑,burn out 帶來的害處是沮喪心理,而不是工作強度。如果心態樂觀積極,還能化壓力為動力;如果沮喪悲觀,即使工作強度低,也會難以堅持。

為什麼會產生,如何去解決沮喪心理/消極情緒:

Example 1:我很努力,但是我實驗結果不好 -> 能不能多跑一些實驗,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嘗試 ->(a) 能,那明天又是希望滿滿的一天~ (b) 不能,恭喜我找到了一個完全不可以解決的方法,宣告了一個學科的死亡!(c) 不知道,那就先睡個覺,睡醒了再多試試。

Example 2:我同學有8 篇論文,我是他的一半,我只有0 篇 -> 他太辛苦了,沒我活得輕鬆。只要活學活用精神勝利法,總能找到讓自己贏的地方 -> 他文章多,然後呢,和我也沒關係啊

不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說服自己,避免消極的情緒,我覺得都是能夠有效緩解burn out 的風險。很早我就認清了一個道理,推動人類進步的只有極少數人,其他人都是陪他們讀書的,而我可能連陪讀的資格都沒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混日子的人而已——那就做好自己的事,做不好也沒啥大不了,無非多花點時間,維持著每天都在努力幹活的樣子,整挺好。


2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2


Triviality:


吃吃喝喝玩玩,多摸摸魚,一下子不要做太多research. 累了就休息,煩了就浪.

------剛和導師meeting完的phd student. 例行摸魚,開始!

2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作者:菜菜想吃軟炸裡脊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79027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自律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個偽命題。

所有自律的人背後一定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反饋系統:大佬們的自律一定是在自律中找到了正向的反饋,要麼是論文要麼是自己的認知要麼是增進了自己的專業能力;普通人的自律,比如考研、高考時的狀態也是在做題在複習進度上有所回報,至少,即便沒有客觀的反饋,他們自己能感知到自己在某一個方面的提升:健身的人會覺得自己的身材、精神、能量有所提升等等。

所以,自律大機率是一個旁觀者角度的評價,本人很可能覺得這就是平常的習慣,只不過我們沒有進入他們的反饋機制或是反饋路徑上而已。

那麼科研這塊,我不談什麼高大上的宏偉目標,我就只說一個:如果你覺得你burn out了,一定是你對你當前科研的認知出了問題。

單從科研論文的發表來說,當前科研的本質與其說是科研,不如說是講故事的能力。這個會讓很多有志於做科研的覺得不理解,因為大家都是抱著一個嚴謹且神聖的狀態來看待科研的。但是,真正的科研其實本身跟傳銷沒有太大區別:給人洗腦。

只不過你洗腦的人群有了一定的門檻:他不再是普通人民群眾,他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對你當前的專業方向有所了解,他們很會挑刺他們很會抬杠他們不懂裝懂。

一定記住一件事,比起你的解決方案,你最後呈現在你論文讀者,也就是審稿人面前的那份文章怎麼講故事,是至關重要的。這裡我再強調一點,你論文的讀者群體中,最關鍵的是審稿人:不是你的導師不是你課題組的其他人,就是審稿人,你不用想你的論文別人看了怎麼樣,專業領域內的人看了怎麼樣,你就想一件事:審稿人能不能看懂,能不能認同。

所以你的論文里,你的問題,你的動機,你的knowledge gaps的總結,永遠重要過你的解決方案。你一定要假設審稿人是一個大領域同行:他了解一些,但是不多。你不能讓他們思考,琢磨你在引言部分中的任何一句話,所有的內容都是看一眼就覺得:嗯,是這樣,並且邏輯非常清晰。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就是:如果你不想burn out,那麼一定重視起自己的論文寫作,與其在其他部分投入大量精力,不如在論文寫作、idea、講故事上多下點功夫。

這總體說來不是一個很正能量的建議,但是,我個人認為,它很實用。

收藏記得點贊謝謝(๑•̀ㅂ•́) ✧


2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fishRipper:


我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因為自己的拖延、恐懼和鑽牛角尖而失去了博士學位,白讀了 4.5 年。

我經常持續幾個月一點進度都沒有,組會跟老師說:「對不起,我什麼都沒做。」,但老師也只是讓我調整狀態,自己走出來。我就一邊抱著愧疚和自我憎恨,繼續重複上面的循環。

3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53

作者:春楓禾旭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6454211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和題主一樣,不是很自律,而且一件事干久了就覺得特別無聊。我覺得對我來說一個好的策略是「提早開始,每天有所進展」。

不自律但是能力還可以的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自律程度。比如你以為以自己的能力,這件事加加班一周可以搞定,結果實際用了2周或更多時間。這個負反饋就挺令人沮喪的。以你的能力加上無敵自律這件事確實一周有可能完成,但是你太高估自律的難度了

而對於科研來說,正反饋非常重要,經常性期望過高,導致經常性自責,這十分不利於持續性的正向輸出。其實你兩周做出來了,也不錯,事情還在往前推進,不要太苛責自己,降低期望,調整完美主義的心態向完成主義的心態轉變,只要這個事情最終我完成了那我就是棒棒噠!

用我導師的話說「事情要有個結果」,過程你雕花,一直負反饋,最終事情沒成,那這才是得不償失。所以,每天有所進展,進展可大可小,只要事情再往完成的方向前進,那今天就挺好。

提早開始是對自己的自律有個清晰的認識,自己覺得一周可以做完,那就提早一周開始做事,這樣在預期時間內即便你磨磨唧唧,只要每天有進展,兩周後事情也就差不多了。

我確實挺佩服那種科研節奏特別規律,早七晚十一,每天雷打不動地做事的人,這不能不叫一種天賦,精力比較旺盛。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可以去學習效仿,嘗試一下,但是實在不適合沒必要硬撐,找到自己的節奏更重要!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