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多讀舒博士:
剛進組時我導經常說,他讀大學時很喜歡踢足球,有空就抱着足球往操場上跑,感覺精力充沛的不得了,後面做課題搞研究就是靠這個身體底子拼過來的。
後面聽師兄師姐講,博導當年一畢業就參與了,雖說是機會但也非常折騰——連軸加班,不眠不休。
出站後繼續跟進參與了幾十個省部級以上的重大課題研究,白天出差晚上寫調研稿,又主持負責建設,持續多年,忙的幾乎沒影。
如今,博導早已榮譽等身,成為學術圈內一方諸侯,每每一起聚餐時,對我們反反覆復強調的,不是多讀文獻,不是做好實驗,不是學好英語,不是開拓視野。
而是鍛煉身體。
如果不是那些年愛踢足球攢下的好身體,可能真吃不消後面高強度的科研任務。
而如今經歷了才懂得,做科研,並非只靠腦子,不勝寒之處乃體力智力優先之人才可行至並堅持到最後。
近些年,科研人員英年早逝的新聞屢屢見於報道。
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研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於其他學歷群體。
惰於運動、忽視身體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但長此以往,積累下的苦果可能在某個點爆發,那時將不僅僅你自己的損失,更是家庭的損失、單位的損失、行業的損失、國家的損失。
學問做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是腦子轉的有多快,而是腦子能持續轉多久。
極端點說,同一個學術問題,同一個平台上大家其實都差不多能琢磨結果出來,不過時間長短而已,但如果是一堆學術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必須有足夠的身體儲能做基礎。
所謂的拚命搞科研,貌似是拼智商和悟性,其實終究是拼身體和精力。
當你執着於科研時,其實是全身上下數以萬億計的細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
所以,厚積薄發的不應只是你的學識,還有你的身體。好好鍛煉吧!
再來分享幾條導師分享給我的科研習慣,對我的做事思維有很大的提升。
1. 動手之前先動腦。
有了新的idea時,不要着急做,先查文獻了解有沒有別人做過。
如果符合基本原理,則要提前設計好實驗方案,準備好相應的實驗設備、材料等,並規劃好實驗時間。切記不要用行動的勤奮掩蓋思維的懶惰!
2. 搞課題研究要先定框架,再填內容。
讀研階段你會發現無論是開題報告、組會彙報、實驗方案、大論文和小論文的撰寫等工作都是先列框架,再填充內容。然後,再不斷修改和完善框架。
3. 每天堅持寫一些東西。
無論是大論文、小論文,項目申報書,文獻綜述或是實驗總結,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至少500字,堅持下來後你會發現寫東西並不難,而且前期寫的多的話後期完成畢業論文和小論文就可以直接複製粘貼了。
4. 文獻不建議零散的看,一定要批量看。
文獻下載下來先做好分類,每次打算看多少就下多少,比如下載了30篇文獻,那就集中時間幾天內把30篇文獻全部看完,並且做一個文獻綜述的總結。
將這30篇文獻進行梳理都總結到這篇文獻綜述中來,這樣整理完寫完,你對這些文獻的理解可以上升至少一個層級。
5. 規劃好實驗數據用途。
做完實驗,馬上整理數據並作圖分析,留好原始圖 (origin PS等),方便以後使用,把圖片、數據表格,數據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論文相應的章節里,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論文里。
慢慢地大論文也豐滿了,小論文也有了。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即使寫專業論文也是如此。
還在頭疼查找文獻,寫論文的同學可以點擊下方領取!
點擊這裡:科研實用工具大全
我是本命搞科研的小舒學姐,會持續分享一些科研經驗和吐槽貼,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