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73篇帖子。
(转载知乎)现在爱尔兰普通民众还仇恨英国吗?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0

dogfish:


拜登2023年出访英国,落地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在当地发表公开演讲直接就是“你们是前线”当地人反响还是挺热烈的,就这已经是北爱首府,英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了。。。就拜登这还只是移居美国上百年的美国爱尔兰裔。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0

曾经接待过一些从来的客人,找了个我认为符合他们要求的静吧边和边聊。因为毕竟没那么熟悉,加上我刚刚工作,有点放不开,后面有点冷场。突然想到他们来自北爱,说不定对皇室感兴趣,就说了几个的笑话,发现他们一下子放开了,开始拿太子的年龄、王子的头发开玩笑,而且还吸引了隔壁桌的一个爱尔兰人,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作者:rickpi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9679677519558469/answer/18928744250592180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1

大内总管零零发:


别说爱尔兰了,苏格兰都讨厌英格兰。我室友前男友是苏格兰人,后来的男友是英格兰人,前男友一直骚扰她,不是因为还爱她,只是因为“你找谁不好,你为什么找英格兰男人,你眼光太差了吧”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1
作者:电子威尼斯共和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9679677519558469/answer/18948789587403010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尔兰有不少纪念无敌舰队的活动。

“如果说1588年那些为登陆海岸而奋战的西班牙人未曾享受到我们承诺的‘Céad Míle Fáilte’,那么如今,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弥补当年的遗憾。”——David J. Cooney,爱尔兰驻西大使

相关回答11 赞同 · 1 评论回答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1

海绵宝宝哈比下:


热知识,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那个,“鬼子”这个区位,往往都是一个国家。

是啊,到底是哪个呢?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2

爱尔兰迄今仍是联合国粮食署的主要投资人,这个蕞尔小国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对外投资是粮食援助。理由是它们曾深受其害。

爱尔兰最有名的国际文学奖之一是都柏林国际文学奖,颁奖的依据是文化的多元化与反殖民叙事,颁给非欧洲中心的小说。

爱尔兰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尽管它仍是欧盟成员国,欧元区会员。

我不知道爱尔兰会怎么在心里描绘英国,“仇恨”这个词可能不那么恰当。

怨念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警惕。

爱尔兰将自己的一切都同英国的镜像对照对比了起来。如果每一个国家能说真心话的话,她的真心话就是:

“永远不会变成不列颠尼卡,你好,我是光之女爱尔兰。” (不说光之子是因为光之子是库丘林,气氛不能太FATE。)

我觉得,爱尔兰的梦想是超越英国吧,站在英国曾有的那个生态位上,讲述自己的价值观。

我不一定喜欢爱尔兰,但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它很温柔。



作者:Meph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9679677519558469/answer/18923065110799118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2
作者:辽兴军节度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9679677519558469/answer/18909213733769475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尔兰恨英国具体恨到什么程度呢?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尽。5月2日,爱尔兰总理兼外长伊蒙·德·瓦勒拉亲自前往纳粹德国驻都柏林公使馆吊唁,“为德国人民失去他们的元首表示哀悼”

喜剧演员乔治亚·普瑞特切特(Georgia Pritchett)说,拜登还任副总统的时候,他们曾在白宫会面过一次,乔治亚作为英国人,记录下了和拜登最初的对话。“他把话题转向了他妈妈有多讨厌英国。他的父母是爱尔兰人,拜登母亲写过一些憎恨英国的诗歌。拜登把它们找了出来,带了几百首诗过来,这些诗描述了上帝必须如何惩罚英国人,在我们(英国人)头上下血雨。”

拜登还回想了母亲凯瑟琳·斐尼根(Catherine Finnegan)曾去过英国,在旅馆住了一夜。凯瑟琳被告知,女王曾经在这里下榻过。

“她(凯瑟琳)非常震惊,宁愿一晚上都睡在地板上,也不愿意冒着风险睡在女王可能睡过的床上,”乔治亚写道,还补充说,她个人很欣赏把原则看得比舒服的床更重要的人。

拜登植根于爱尔兰和他的身份认同从来不是一个秘密。在他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不久后,当他穿过拥挤的房间,一名BBC记者向他搭讪,希望他对英国媒体BBC简短说几句。

“BBC?”拜登回复,笑着补了一句,“我有爱尔兰血统。”

拜登的母亲2010年去世,被认为对拜登一生有重要影响。自2002年她丈夫去世后,她就一直和儿子拜登一起住。很多评论认为她影响了拜登的道德和价值观,包括天主教信仰和对家庭的信念。

在母亲的葬礼上,拜登说,他的母亲教会家人们“永远不要被权力、财富或地位恐吓;我们不需要接受约定俗成的惯例。”

爱尔兰人反抗英格兰人(包括苏格兰新教徒)的统治是理所当然的。英国最早的殖民经验不在美洲大陆,而是在与不列颠岛一海相隔的爱尔兰。长期以来,英格兰国王宣称自己有对爱尔兰的主权,并在其东海岸的都柏林一带保持少量移民。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在爱尔兰开始,英格兰殖民者移居爱尔兰划分土地,准备征服当地居民。

英格兰对爱尔兰的殖民活动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基础上的,即100万爱尔兰人————信奉天主教,忠于罗马教皇,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一群“愚昧、无知、邪恶的野人”,无法为英格兰人所驯化,也无法同化于英格兰社会,结论是必须对他们进行压制、隔离,甚至灭绝。

殖民爱尔兰的这段历史对后来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史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新大陆建立第一个英国殖民地(纽芬兰殖民地)的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就曾经当过爱尔兰总督,他对爱尔兰人的反叛进行过极其残酷的镇压。继他之后来到美洲的沃尔特·雷利、理查德·格伦维尔等人也是在爱尔兰有领地的英格兰领主,他们把在爱尔兰的统治经验带到了这里。其结果就是,与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同,英格兰人并不想单纯地奴役和同化北美印第安人,他们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完全由英格兰移民组成的完整社会,遥远大陆上的英格兰殖民者必须同土著(或其他“野人”)保持最严格的界限和最严密的隔离。

在谈论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和美国的历史时,这一点是必须记住的:英国人日后驱逐北美印第安人时,正是像当年他们驱逐爱尔兰天主教徒一样冷酷无情;当大批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运到北美后,英国殖民者更是早已经确立了他们本来就应该奴役这些“劣等民族”(正如以往奴役爱尔兰人和印第安人)的观念--从理念上来说,这些英国殖民者比阿道夫·希特勒领先了三个世纪。

除了长达三个多世纪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外,“土豆大饥荒

”也是爱尔兰人不能忘记、不能饶恕英国人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1784年英国颁布的《谷物法》,爱尔兰的英格兰-苏格兰地主不断要求佃农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以向不列颠岛出口谷物,而爱尔兰人自己的食物则以马铃薯为主。由于马铃薯产量大,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因此爱尔兰岛的人口从1788年的375万快速增长到1821年的680万(1687年爱尔兰人口为130万,翻一番用了101年,而普及马铃薯种植之后,人口再翻一番只用了33年)。到“土豆大饥荒”前夕的1841年,爱尔兰岛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一817.5万人。

从1845年到1852年,由于一种称为“晚疫病菌

”的卵菌造成马铃薯块茎霉烂,这种作为爱尔兰人主食的作物连续七年遭受灾难性歉收,导致了骇人听闻的“土豆大饥荒”(Potato famine)。在1845-1855年这十年里,爱尔兰因饥荒饿死了100万人,150万人移民美国,50万人移民加拿大,还有60万人去了不列颠。在今天所有的欧洲国家中,只有爱尔兰在工业革命的一百年中呈现出人口不断减少的趋势。今日爱尔兰共和国的人口为459万,北爱尔兰人口181万,加起来仍少于爱尔兰岛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总人口。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2

爱我中华:


说个冷知识

英国光荣革命的代价就是爱尔兰人,人口直接折半了,这就是为什么英国革命看起来比法国文明的奥秘。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3

不吃香菜: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4 18:13

两栖索女:


是的,其他故事和历史有人说过了,我说些小的事情

有一次去都柏林,我其实不知道他们还有这么深的怨恨,跟一个同事聊天,当地人,我把爱尔兰与英国混为一体地谈,他们一般都彬彬有礼的,那天直接拉下脸来,说,我们是爱尔兰,与英国完全不一样,语气之重,仿佛通过语气要切割关系那般。

持爱尔兰签证可以去英国,但是持英国签证,不能前往爱尔兰。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