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蟲叔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33167020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歐洲的這些小國,各有成因,但總體來說與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和貴族統治制度有關。
你不覺得歐洲面積不大、人不多,但國家太多了嗎?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礎是各自尊重各自領主領土的完整,這是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也是立國根基。凡是不尊重的人,都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比如拿破崙希特拉。
這使得各個小國家即使被滅了,在帝國崩潰後,又很快形成各自的小國。中國是分久必合,歐洲是暫合必分。在歐洲,任何不尊重各國領土完整的帝國,必將分崩離析。
就這三個小國,放在東方大地上,早就被滅了,成為大一統國家的一部分,根據其地理位置和天然條件、為大國大局所統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的經濟。
除了封建領主制度,還有一個是領主聯姻習俗。歐洲各國自古貴族包括領主就有聯姻的傳統,你說滲透也好,你說聯合也罷,還是為了血統或者自保原因或者門當戶對,各國大貴族包括國王,都喜歡找同為領主或國王的外國大貴族聯姻,所以各國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沾親帶故,極其複雜。這並足以讓戰爭有所顧忌,但這種廣泛的聯姻再加上血統繼承序列制度就基本穩了。
比如說,今天A國國王想率兵攻打B國,說不准B國聯合統帥就是A國國王的第二繼承人,B國某領主與A國高級將領是親家,戰爭還沒結束、國王和長子死了,那麼A國應該迎接B國統帥回國繼承A國國王。反正關係很複雜。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各國戰爭主流意識是利益爭奪關係,輸了賠錢贖人,贏了賺錢收兵。
這種統治基礎,就為一些具有特殊戰略地位、資源和財富的小國得以倖存,並沒有為大國利益被犧牲淪為邊緣地帶,歷朝歷代都為自家領地苦心經營積累財富。
這三個國家雖然都很發達,但保持這個水平、成因卻各有不同,與特殊地理位置、特定歷史時期和地位以及經濟發展基礎有關。
瑞士,這是中立國,也是在二戰中保持完整、未被希特拉消滅的國家。二戰希特拉席捲歐洲,二戰之初,各國有錢人為逃避戰亂、尋找安全之地,瑞士山多山高、地形崎嶇,易守難攻,有錢人紛紛逃入瑞士避亂。瑞士難攻,地方偏僻,面積又小,戰略價值不大,自然被希特拉放在了後面。
這為逃入瑞士的有錢人提供了喘息之機,出錢出力大肆搞建設,增強防禦力量,也為抵抗力量提供軍備。為瑞士二戰之後經濟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二戰後,瑞士成為中立國,為全球有錢人的財富提供保全服務。這一策略為瑞士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
盧森堡。60萬人生活在方圓二三十公里的一個公國,是大公的家國。歷代大公以國為家,以家為國,家國一體,苦心經營,甚至還擔任過一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對,你沒聽錯,大公德高望重,的確曾經當過帝國皇帝,印證了「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傳說。
這只是大公立國之本,卻不是盧森堡經濟發達的本錢。事實上,盧森堡的地理位置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衝,地方很小很小,卻與9個國家接壤,按中國來說,那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它不是一個國家的話,那不是金三角,而是金九角的九不管地帶,龍蛇混雜之地。
但在和平時代,盧森堡是真正的九國通衢,交通發達,但如果邊境都不發達,這個衢也是個混雜的荒蕪之地。這不由得想起了遊戲中的「沙城」和穿越小說里的不得勢的破落貴族子弟立下大功、被國王賜予的一塊邊荒領地,賺不到錢還被迫交納巨額的領地稅,後來驚喜發現了一塊富礦、利用工業技術鹹魚翻身的故事。
對,大公就是開了掛的主角。有一天,大公「穿越」過來、驚喜地發現他們家一大片鳥不拉屎的紅土地,原來竟然赫然是富可敵國的露天大鐵礦。露天啊露天,不需要開山挖井,礦土隨處可撿,開採成本極低。於是,盧森堡一下就成了家裡有礦的土豪。這是上帝在歐洲開的一個大外掛。。。
奧地利。奧地利傳入中國的印象是音樂浪漫、風景優美,對吧? 但奧地利更美的是礦。這是一個人少礦多的地方,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但即使是礦,奧地利作為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又不象瑞士那麼獨特,還是個內陸山區,想要發達很難很難。
作為前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奧地利並沒有象其他深山老林的礦產資源那樣,把礦挖出來運到海濱城市,成為沿海城市的礦產基地,關鍵還在於兩點:1.寬廣的多瑙河為奧地利發展工業提供了足夠的高效廉價的運力;2.維也納盆地為歐洲微縮版的天府之國,足夠養活奧地利工業人口。所以,奧地利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重要工業區,工業基礎極其雄厚。為了奧地利工業發展,奧匈帝國甚至專門挖了一條很寬的運河,以進一步提升奧地利的河運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