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虫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33167020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欧洲的这些小国,各有成因,但总体来说与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和贵族统治制度有关。
你不觉得欧洲面积不大、人不多,但国家太多了吗?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各自尊重各自领主领土的完整,这是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也是立国根基。凡是不尊重的人,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比如拿破仑希特勒。
这使得各个小国家即使被灭了,在帝国崩溃后,又很快形成各自的小国。中国是分久必合,欧洲是暂合必分。在欧洲,任何不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帝国,必将分崩离析。
就这三个小国,放在东方大地上,早就被灭了,成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天然条件、为大国大局所统筹,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的经济。
除了封建领主制度,还有一个是领主联姻习俗。欧洲各国自古贵族包括领主就有联姻的传统,你说渗透也好,你说联合也罢,还是为了血统或者自保原因或者门当户对,各国大贵族包括国王,都喜欢找同为领主或国王的外国大贵族联姻,所以各国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极其复杂。这并足以让战争有所顾忌,但这种广泛的联姻再加上血统继承序列制度就基本稳了。
比如说,今天A国国王想率兵攻打B国,说不准B国联合统帅就是A国国王的第二继承人,B国某领主与A国高级将领是亲家,战争还没结束、国王和长子死了,那么A国应该迎接B国统帅回国继承A国国王。反正关系很复杂。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国战争主流意识是利益争夺关系,输了赔钱赎人,赢了赚钱收兵。
这种统治基础,就为一些具有特殊战略地位、资源和财富的小国得以幸存,并没有为大国利益被牺牲沦为边缘地带,历朝历代都为自家领地苦心经营积累财富。
这三个国家虽然都很发达,但保持这个水平、成因却各有不同,与特殊地理位置、特定历史时期和地位以及经济发展基础有关。
瑞士,这是中立国,也是在二战中保持完整、未被希特勒消灭的国家。二战希特勒席卷欧洲,二战之初,各国有钱人为逃避战乱、寻找安全之地,瑞士山多山高、地形崎岖,易守难攻,有钱人纷纷逃入瑞士避乱。瑞士难攻,地方偏僻,面积又小,战略价值不大,自然被希特勒放在了后面。
这为逃入瑞士的有钱人提供了喘息之机,出钱出力大肆搞建设,增强防御力量,也为抵抗力量提供军备。为瑞士二战之后经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二战后,瑞士成为中立国,为全球有钱人的财富提供保全服务。这一策略为瑞士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卢森堡。60万人生活在方圆二三十公里的一个公国,是大公的家国。历代大公以国为家,以家为国,家国一体,苦心经营,甚至还担任过一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对,你没听错,大公德高望重,的确曾经当过帝国皇帝,印证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传说。
这只是大公立国之本,却不是卢森堡经济发达的本钱。事实上,卢森堡的地理位置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地方很小很小,却与9个国家接壤,按中国来说,那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它不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不是金三角,而是金九角的九不管地带,龙蛇混杂之地。
但在和平时代,卢森堡是真正的九国通衢,交通发达,但如果边境都不发达,这个衢也是个混杂的荒芜之地。这不由得想起了游戏中的“沙城”和穿越小说里的不得势的破落贵族子弟立下大功、被国王赐予的一块边荒领地,赚不到钱还被迫交纳巨额的领地税,后来惊喜发现了一块富矿、利用工业技术咸鱼翻身的故事。
对,大公就是开了挂的主角。有一天,大公“穿越”过来、惊喜地发现他们家一大片鸟不拉屎的红土地,原来竟然赫然是富可敌国的露天大铁矿。露天啊露天,不需要开山挖井,矿土随处可捡,开采成本极低。于是,卢森堡一下就成了家里有矿的土豪。这是上帝在欧洲开的一个大外挂。。。
奥地利。奥地利传入中国的印象是音乐浪漫、风景优美,对吧? 但奥地利更美的是矿。这是一个人少矿多的地方,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即使是矿,奥地利作为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又不象瑞士那么独特,还是个内陆山区,想要发达很难很难。
作为前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奥地利并没有象其他深山老林的矿产资源那样,把矿挖出来运到海滨城市,成为沿海城市的矿产基地,关键还在于两点:1.宽广的多瑙河为奥地利发展工业提供了足够的高效廉价的运力;2.维也纳盆地为欧洲微缩版的天府之国,足够养活奥地利工业人口。所以,奥地利成为了奥匈帝国的重要工业区,工业基础极其雄厚。为了奥地利工业发展,奥匈帝国甚至专门挖了一条很宽的运河,以进一步提升奥地利的河运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