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的魔剧院:
日本的理工博士在薪资待遇及社会地位上远不及大多主要国家,这种现象是由于日本的学术培养路线及产业结构导致。
1.通过数字看到的日美博士差距
根据《科学技术指标》(2022年)[1],日本大学院博士课程的入学者数量自2003年起呈下降趋势,硕士课程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1981年的18.7%下降到2020年的9.4%。此外,按人口100万人计算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比较中,英国最高为375人,其次是美国、德国、韩国,均在300人左右,而日本仅为120人,明显偏低。从近20年的时间推移来看,韩国、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博士数量均增长了2倍以上,而日本自2006年度后则呈下降趋势。
按产业划分的研究人员中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占比也有所差异。美国在化学工业和医药品工业中博士占比接近25%,其他多数产业也超过10%。相比之下,日本除医药品制造业的17.9%外,多数产业博士占比不足5%。由于博士学位在海外受到高度评价,常被视为职业晋升和加薪的重要条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s》调查显示,美国博士毕业生年收入分别为:学术机构6万美元,民间企业10万美元,政府部门8.5万美元。而全美平均年收入约为5.6万美元,可见博士薪资明显较高。[2]
反观日本,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调查,博士毕业生年收入中最多的是400~500万日元,占比为14%,这与日本平均年收入约461万日元相比,几乎无差别。因此,可以看出博士在日本并未得到经济层面的优待。这些数据表明,日本和海外在博士号的评价和待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4]
2.”専门バカ・高学历的野蛮人“:欧美与日本学术培养路线的差异
博士学位在日本与海外的评价差异,究竟源自何处?本节从大学教育的角度,特别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Arts)”为关键词进行考察。Liberal Arts 在日语中常被翻译为“教养教育”,中文则是“博雅教育”,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自由七艺”(语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与音乐)。这是自由民得以成为独立个体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结构,亦即自由人应掌握的基本学问。
在美国的大学中,自由教育被高度重视。即便学生未来欲成为医生或工程师,也首先需在设有 Liberal Arts College 的大学中学习,充分培养教养后,方能进入研究生院接受专业教育,培养为真正的“知识菁英”。
相比之下,欧洲的大学制度在19世纪经历重大改革,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需选定专业与学科,进入后即开始接受专业教育。然而,这种模式并非完全忽略教养教育。因为在大学之前,学生必须完成类似“大学预科”的教育,例如德语圈的“Gymnasium”、法语圈的“Lycée”。在这些机构中,学生往往花费近十年学习,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教养。因此,可认为这些“大学预科”在欧洲体系中承担了自由教育的功能。
反观日本的大学制度,学生入学时即需选定学部与学科,马上进入专业科目的学习。虽然亦设有“基础专门课程”等形式的教养科目,但整体而言,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到的自由教育远少于欧美国家。那么,高中是否能承担类似教养教育的职能?答案也是否定的。日本的高中升学率超过97%(文部科学省数据),几乎已义务教育化,不再具备作为“知识菁英”教育机构的功能。
如上所述,日本的大学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对教养教育的轻视。这种差异可能正是导致博士待遇与社会定位不同的根源。由于缺乏自由教育的基础,日本的博士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却缺乏跨学科的视野与社会通用能力,形成所谓的“专业偏执”型人才(即只懂专业,其他一概不知)。这类人虽然在学术界或研究机构可独立发展,但在更广泛的社会与产业结构中,容易因沟通力、柔性思考与社会适应力的缺失而遭遇挫折。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社会长期以来延续终身雇佣制度,倾向于招募应届毕业生,在入社后用数年时间培养其业务能力与人文素养。这种模式对“通才”更友好,对“专才”则较为排斥。因此,企业在面对一位虽然拥有高度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养与沟通能力的博士时,往往不会优先录用。这可以解释为何博士在日本就业市场中不被欢迎,并形成“博士回避”的文化倾向。
换言之,日本社会未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教养教育的体制,最终使得博士人才在进入社会时面临结构性劣势。这并非博士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后果。
3.国际产业构造下日本的“博士无用论”
在日本各产业中,博士的从业比例普遍低于5%,仅医药品制造业达到17.9%。
这些数字似乎反映出博士在日本社会和产业中不被重视,然而,这种分析忽视了一个核心前提: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价值链分工存在根本差异,不能单纯用“博士人数”或“收入高低”判断博士是否被“合理利用”。
例如,在半导体产业,美国(如Intel、NVIDIA、AMD)和荷兰(如ASML)主导上游的设计与设备研发,聚集了大量博士研发人员。而日本则以东京电子(TEL)、SCREEN控股、信越化学、SUMCO等企业为代表,在材料、设备制造、封装测试等中下游环节具有全球优势。这些工序更多依赖于工程优化、设备运维等技术技能,对博士的需求相对有限。
然而在医药产业,日本的武田药品、第一三共、大日本住友制药等公司则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大量聘用博士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等领域的创新。在此类产业中,博士的专业性直接与经济价值挂钩,日本的博士参与率与欧美相比并不逊色。
因此,将博士“轻视”问题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博士应被优先配置于需要高度专业研究能力的“上游领域”。日本的产业结构并不支持盲目扩增博士数量。在扩增博士数量前,国家应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政策,强化在R&D密集型产业中的博士人才使用,从结构上提升其社会价值与市场地位。
参考
^科学技术指标 https://www.nistep.go.jp/research/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and-
^Median basic annual salary for doctorate recipients with definite postgraduation plans for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field of study and employment sector: 2015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7/nsf17306/datatables/tab-
^国税庁 II 1 年を通じて勤务した给与所得者 1 平均给与,2022 年 https://www.nta.go.jp/publication/statistics/kokuzeicho/minkan2000/menu/03.htm
^博士人材追迹调查-第4次报告书-,2022 年 https://nistep.repo.nii.ac.j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