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7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理工博士是真的招不滿嗎?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8


Peter Tam:


看來日本已經放棄了科研和科技企業的發展。誰來造核彈呢?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8


ykzm:


是的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8

日本人基本不讀博士後期的

除非真心喜歡科研的並能考上東大京大,然後再在舊帝大做教授。。。

別的就算了。。


中國人的話,你在日本讀博士在日本混基本沒有日本專修生有優勢(哦,你說你有愛因斯坦的本事那另說)

中國人在日本讀博以後回國混,那基本也沒戲了,你要是能混出來,那讓國內那些院士團隊的弟子的導師的臉往哪兒擱?(哦,你說你有愛因斯坦的本事那另說).....留英美的博士,人家斯坦福、普林斯頓都是有抱團優勢的


《上個世紀上半葉常凱申日本留學歸國,手下也是說英語的優先》



作者:小白兔呀小白兔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660858/answer/19466483679931973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8

niao金捏:


本人現身說法,大阪大博士畢業,N1 179,托福 100

一作5篇,其中三篇一區, 1個美國專利, 有JSPS若手和strat-up經費,日本財團經費,AMED經費,加起來一年大概500-600萬日元

日本學會口頭髮表有5次,美國學會口頭髮表2次,加拿大一次,西班牙一次

去找工作從沒有超過500萬日元的,收入沒科研費高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9

海野藻屑:


來日本讀博士?讀完了出來就職讓日本企業當路邊野狗踢?

日本人都不願意讀,你一個國際友人過來裝什麼大尾巴狼?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29

荒原狼的魔劇院:


日本的理工博士在薪資待遇及社會地位上遠不及大多主要國家,這種現象是由於日本的學術培養路線及產業結構導致。

1.通過數字看到的日美博士差距

根據《科學技術指標》(2022年)[1],日本大學院博士課程的入學者數量自2003年起呈下降趨勢,碩士課程畢業生的升學率也從1981年的18.7%下降到2020年的9.4%。此外,按人口100萬人計算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量比較中,英國最高為375人,其次是美國、德國、韓國,均在300人左右,而日本僅為120人,明顯偏低。從近20年的時間推移來看,韓國、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博士數量均增長了2倍以上,而日本自2006年度後則呈下降趨勢。

按產業劃分的研究人員中博士學位獲得者的佔比也有所差異。美國在化學工業和醫藥品工業中博士佔比接近25%,其他多數產業也超過10%。相比之下,日本除醫藥品製造業的17.9%外,多數產業博士佔比不足5%。由於博士學位在海外受到高度評價,常被視為職業晉陞和加薪的重要條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佈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s》調查顯示,美國博士畢業生年收入分別為:學術機構6萬美元,民間企業10萬美元,政府部門8.5萬美元。而全美平均年收入約為5.6萬美元,可見博士薪資明顯較高。[2]

反觀日本,根據文部科學省的調查,博士畢業生年收入中最多的是400~500萬日元,佔比為14%,這與日本平均年收入約461萬日元相比,幾乎無差別。因此,可以看出博士在日本並未得到經濟層面的優待。這些數據表明,日本和海外在博士號的評價和待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3][4]

2.」専門バカ・高學歷的野蠻人「:歐美與日本學術培養路線的差異

博士學位在日本與海外的評價差異,究竟源自何處?本節從大學教育的角度,特別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Arts)」為關鍵詞進行考察。Liberal Arts 在日語中常被翻譯為「教養教育」,中文則是「博雅教育」,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自由七藝」(語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學與音樂)。這是自由民得以成為獨立個體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結構,亦即自由人應掌握的基本學問。

在美國的大學中,自由教育被高度重視。即便學生未來欲成為醫生或工程師,也首先需在設有 Liberal Arts College 的大學中學習,充分培養教養後,方能進入研究生院接受專業教育,培養為真正的「知識菁英」。

相比之下,歐洲的大學制度在19世紀經歷重大改革,學生在大學入學時就需選定專業與學科,進入後即開始接受專業教育。然而,這種模式並非完全忽略教養教育。因為在大學之前,學生必須完成類似「大學預科」的教育,例如德語圈的「Gymnasium」、法語圈的「Lycée」。在這些機構中,學生往往花費近十年學習,獲得作為知識分子的基本教養。因此,可認為這些「大學預科」在歐洲體系中承擔了自由教育的功能。

反觀日本的大學制度,學生入學時即需選定學部與學科,馬上進入專業科目的學習。雖然亦設有「基礎專門課程」等形式的教養科目,但整體而言,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到的自由教育遠少於歐美國家。那麼,高中是否能承擔類似教養教育的職能?答案也是否定的。日本的高中升學率超過97%(文部科學省數據),幾乎已義務教育化,不再具備作為「知識菁英」教育機構的功能。

如上所述,日本的大學教育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對教養教育的輕視。這種差異可能正是導致博士待遇與社會定位不同的根源。由於缺乏自由教育的基礎,日本的博士往往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知識,卻缺乏跨學科的視野與社會通用能力,形成所謂的「專業偏執」型人才(即只懂專業,其他一概不知)。這類人雖然在學術界或研究機構可獨立發展,但在更廣泛的社會與產業結構中,容易因溝通力、柔性思考與社會適應力的缺失而遭遇挫折。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社會長期以來延續終身僱傭制度,傾向於招募應屆畢業生,在入社後用數年時間培養其業務能力與人文素養。這種模式對「通才」更友好,對「專才」則較為排斥。因此,企業在面對一位雖然擁有高度專業知識、但缺乏教養與溝通能力的博士時,往往不會優先錄用。這可以解釋為何博士在日本就業市場中不被歡迎,並形成「博士迴避」的文化傾向。

換言之,日本社會未能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教養教育的體制,最終使得博士人才在進入社會時面臨結構性劣勢。這並非博士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制度設計的後果。

3.國際產業構造下日本的「博士無用論」

在日本各產業中,博士的從業比例普遍低於5%,僅醫藥品製造業達到17.9%。

這些數字似乎反映出博士在日本社會和產業中不被重視,然而,這種分析忽視了一個核心前提:不同國家的產業結構與價值鏈分工存在根本差異,不能單純用「博士人數」或「收入高低」判斷博士是否被「合理利用」。

例如,在半導體產業,美國(如Intel、NVIDIA、AMD)和荷蘭(如ASML)主導上游的設計與設備研發,聚集了大量博士研發人員。而日本則以東京電子(TEL)、SCREEN控股、信越化學、SUMCO等企業為代表,在材料、設備製造、封裝測試等中下游環節具有全球優勢。這些工序更多依賴於工程優化、設備運維等技術技能,對博士的需求相對有限。

然而在醫藥產業,日本的武田藥品、第一三共、大日本住友製藥等公司則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大量聘用博士參與藥理學、分子生物學、藥劑學等領域的創新。在此類產業中,博士的專業性直接與經濟價值掛鉤,日本的博士參與率與歐美相比並不遜色。

因此,將博士「輕視」問題的另一關鍵因素在於,博士應被優先配置於需要高度專業研究能力的「上游領域」。日本的產業結構並不支持盲目擴增博士數量。在擴增博士數量前,國家應制定戰略性人力資源政策,強化在R&D密集型產業中的博士人才使用,從結構上提升其社會價值與市場地位。

參考


^科學技術指標 https://www.nistep.go.jp/research/science-and-technology-indicators-and-

^Median basic annual salary for doctorate recipients with definite postgraduation plans for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field of study and employment sector: 2015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7/nsf17306/datatables/tab-

^國稅庁 II 1 年を通じて勤務した給與所得者 1 平均給與,2022 年 https://www.nta.go.jp/publication/statistics/kokuzeicho/minkan2000/menu/03.htm

^博士人材追跡調査-第4次報告書-,2022 年  https://nistep.repo.nii.ac.j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view_mai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30

作者:零和塾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660858/answer/19263473805439800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到學校有招生限制,但是經常是報考人數小於招生限制人數。這是因為出願失敗的人多還是真的招不滿?
順帶一提,理工博士申請應該主要看什麼,地方國立(排名靠後的)還有必要去嗎?



本人身邊認識的博士也大多是留學生,日本人確實比較少。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挺好的,因為表面上「報考人數小於定員」,看着像很好進,但背後的原因其實蠻複雜的。


先說結論:很多學校確實是「名額擺在那裡,但沒人來報」或者「報的人不多」。特別是地方國立大學、綜合實力一般的小規模院校,博士幾乎靠外國留學生撐着。有的研究室甚至一屆一個都招不到,有的是勉強招幾個博士,其中還不少是「在職博」或者「本碩一條龍」的學生。


在日本,博士就業前景確實不明朗,企業招聘更偏向「新卒→一起培養」的體系,本科/碩士最受歡迎。博士反而常被認為「太專業」、「年紀大」、「不好用」。 哪怕你是博士畢業,也常常得和碩士、學部生一起進公司「從零開始」。而且大多數企業不會給博士開更高的起薪。你多讀了3年博士,進公司工資還不如修士,性價比太低了。如果是想走教職方向的話,日本教職名額又太少,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老教授不退休你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很多人讀完博士熬幾年助教最後也上不了岸。


現在很多的在讀博士,其實也是靠留學生撐着,尤其是中國、東南亞、印度那邊來的博士生。不少人是奔着「出國鍍金」、「換個身份」、「想做科研」去的,這個沒問題,但也確實把整個系統的結構撐了起來。


不過雖然「招生上限100人,實際只報了80」這種情況確實常見。但也別以為「報了就能上」——很多研究科是篩完簡歷才允許出願,前期聯繫失敗的就自動沒資格報;即使報了,教授不滿意研究計劃書也會刷人;再加上有些「象徵性招人」的研究室根本就不打算真收(尤其是經費緊張的),你報了也是陪跑。所以,招不滿≠放水招人,還是要看你實力。


然後是關於地方國立值不值得去?這個問題真不好一刀切。如果立志走學術:那就要看教授本人的科研實力、發文情況、業界人脈。哪怕是地方國立,但教授很強、課題組活躍,是完全值得去的。如果主要是為了「讀個博再去企業」,那建議選知名度高一點的學校,因為日本企業在意學校牌子。你提到的岡山大學、長岡技術科學大學這些,進東京的大廠,確實沒有東大、東工大來的那麼容易。不過如果就是想鍍金+換身份,地方國立也不是不能選,但得提前搞清楚獎學金、生活成本和教授人好不好,不然博士三年你可能活得非常擰巴。


反正,日本理工博士確實存在「招不滿」的情況,但不代表你隨便就能上,也不代表讀了就有好出路。地方國立要不要去,關鍵還是看你圖什麼、研究室是什麼水平、你自己未來怎麼規劃。 你不怕苦、不怕冷門方向、不指望留日工作,那地方國立也可能是你的機會。但如果你未來要就業,要資源,那就盡量靠前選。
希望能幫到你,博士這條路真的不輕鬆,三思後再上。


最後,如果有對日本留學感興趣的,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日本修士討論群:692221513 & 634651079,群里也有在備考的同期以及已經合格了的前輩,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喔。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30

日本是真沒人讀博士。

日本不像國內一樣重視學歷。

日本人基本本科畢業就工作了,就讀碩士的都很少,別說博士了。

一般都是真心想搞學術研究的會繼續攻讀碩博,因為碩博花費還是不少的,所以一般家庭也讀不起。

而且從就職看,本科會比碩博更有優勢。在日本人眼裡,碩博會給人一種書獃子的感覺,如果不是特定的科研崗位,企業會更傾向於招聘本科畢業生。

我認為已經讀到博士了,所以其實研究相比於排名更重要,也就是選學校看教授,大牛教授在哪,就去哪,日本地方也有很多不錯的國立大學。

但如果之後考慮在日本就職的話,還是找大城市好一些,畢竟就業機會多。



作者:芥末修士輔導中心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660858/answer/19212150931836122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30

訪問碼語姬:


其實中國也有地方招不滿博士 我是指不知名學校的土博 這對日本來說也適用

對東大根本不適用 以今年的理學研究科來說 除去本部升學以外英語項目+一般入試博士申請通過率不到20%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9-4 17:30

作者:mom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660858/answer/1151371601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Update: 看到有答案說在職博不現實。這裡答一句,如果公司提供不了頭部在職博的機會,這公司也不需要啥博士。當然不是每個專業在職都融資讀下來的。即便是東大京大也缺博士,很多都招不滿,對在職博很多老師還是很渴望的。

在講講日本在職博的知識。排除外國人的資料,你可以看到日本人自己讀博大體是逐年減少的趨勢,但是很神奇,社會人博士也就是在職博士卻一直增加。不少公司還提供補助給你去讀博。

如果你的公司可以提供在職博的條件,你直接升學讀博的動機就會減小。在職博風險還小,讀不下來就乾脆不要也罷。厲害的在職博也有不少,甚至你可以一兩年就畢業。不厲害的你碰到就頭痛了,人家就是大領導然後去有合作的實驗室混了個博士,啥也不懂,但是又是博士又是領導。

如果是本碩就來日本的外國人,除非研究上真的斷了不行,我必須趕緊讀完。還是很推薦也找個能做研究的公司,然後讀在職博士的。另外博士讀不下去了,趕緊找個公司再看看後路,變成本質上的社會人博士也是個出路。

日本人不讀博,因為基本上所有領域的博士收益都不太大,收益大的不少還可以在職讀。不過對於外國人來說,找工作這個事情還是有點難度。很多工作並不支持在職博的環境。

總的來說,你去微軟和AWS做solution工資比進索尼做ai還多,這個事情註定了有能力的人要流失的。日本還特別喜歡打kaggle的,從沒見過創業公司有這麼密集的kaggle GM。這種人才配置能做成公司,我也是滿心好奇。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