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酪:
本文為一位投資小白,不接受任何反駁,且不點名某些知名品客答主。請有關人士繞道。本文完全不客觀、不中立的評價日本經濟形勢,不認同請繞道。
一、美元高息下的非美貨幣弱勢無可避免
實際上本問題聲稱「GDP下降18%」是以美元計價的GDP,屬明顯的誘導性、誤導性問題,高贊答主也指出了這一點。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我國衡量GDP增長均為本幣計價,以排除外匯市場波動的影響。
2021年來,以本幣計價的日本GDP均為顯著增長,2023年以本幣計價的GDP增速,日本甚至位於亞洲前列。該國也基本構建了通脹-收入增長的正循環,故開始加息考慮緊縮財政、調控匯市。美元2022年加息周期以來美元-非美貨幣利差持續擴大,且基本無外匯管制的情況下,非美貨幣承壓(包含歐元、日元、瑞士法郎、英鎊等)屬正常現象。某些國家對普通居民也實行嚴厲的外匯管制,且離岸貨幣也高度控盤,基本無參考依據。
注意:外匯交易價格的決定因素不只有一個,決定因素也有強弱之分。本人認為利差擴大、外匯流動自由為最大影響因素。大體量資本(如各種國際金融投資機構)的流動和多空槓桿交易一般被認為是外匯市場的最大定價力量。對主要經濟體而言,少數特定產品的購買力基本和外匯市場交易價格無關。且目前在沒有(甚至不嚴格地有)關稅壁壘的情況下,容易流通的標準化工業品(如蘋果手機)在全球的定價基本一致。
二、極少數低價值商品價格短期變動的偏頗性
部分答主聲稱日本極少數商品價格近來出現明顯上漲(主要指菜價、米價等),以作為GDP下降的依據。首先,溫和通脹有利於發展經濟、消化債務屬於經濟學常識,日本的實際收入亦在上升;其次,日本2024年12月的總體CPI為3.6%,核心CPI(扣除生鮮食品和能源)為3.0%,總體通貨膨脹水平屬於可控範圍,有利於發展經濟。
生鮮食品價格、大米價格取決於各種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基本無法用GDP增減來衡量;對於主要的工業已開發國家和工業基礎較好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第一產業的價值在GDP中佔比非常低,無法作為衡量GDP的依據。絕大多數居民最大的生活成本是住房,房地產價格(日本也應計入房產稅)應佔總生活成本的50%甚至75%權重,且還需考慮到銀行貸款利息很可能多於本金。日本的大米自給率至今仍基本保持在100%,農業從業人口佔比低。另外,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更不存在所謂馬爾薩斯陷阱的說法。我建議華僑、留學生別拿這個談經濟金融而是去罵農協,我跟你們一起罵。
三、部分工業產品受到新興市場國家競爭,但日本仍有優勢
該國第二產業確實存在過於依靠單一產業鏈支柱等明顯問題。部分答主稱汽車行業占日本第二產業約40%,由於日本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步受到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因此燃油汽車行業未來可能會出現衰退。然而,傳統燃油汽車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是剛需,即使是插電混動車也面臨維護問題;如果面臨市場競爭,也完全可以考慮通過降價、或者提升產品力來維持銷量(豐田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加價,減配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豐田汽車仍是2024年利潤最高的汽車製造商。在產品性能、價格、品牌、市場匹配度等綜合具有競爭力的情況下,汽車產品不會出現滯銷。此外,豐田、本田等知名汽車企業仍在增加研發投入,未來有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可能。
此外,需考慮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的差異。發展中國家汽車普及率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因此大多數消費者急於購置新增的「第一輛車」,可能帶來較高的汽車銷量。對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市場而言,汽車以置換需求為主,甚至汽車存量也由於公共運輸的發達而逐漸減少。
另外,日本目前也投放政策積極推動其它第二產業的發展,如半導體目前世界領先。智能經濟、自動化機床、綠色能源、電子零部件製造業也有可取之處,未來可能實現融合發展。生物醫藥行業可能是老齡化時代該國較大的增長潛力,日本的生物醫藥產業基本屬於第一梯隊,有政策支持、有產業集聚、有研發能力,否則不會帶來世界前列的預期壽命。
日本老齡化嚴重,很可能拖累該國經濟和社會福利。個人認為,「銀髮經濟」基本屬於偽命題,中老年人群基本秉持保守主義立場,不利於產業革命;消費和產業資金流向生活必需品、醫療、養老、殯葬行業轉移的趨勢明顯。但由於日本的出生率尚可,其它一些國家的老齡化會比日本更為悲觀。
四、日本擁有一些特有的經濟增長點,但可能不足以維持長期中高速增長
地理位置:日本位於太平洋主要航道中轉點,貨輪航線熱度地圖基本將日本包圍,跨太平洋的貨輪、民航航班基本均需在日本(韓國也可)中轉或停靠。事實上,日本的兩大客運航司——日航(JAL)和全日空(ANA)的主要利潤支柱就是跨越太平洋的民航客運航線。儘管太平洋航線的商業價值略遜於西亞航線和大西洋航線,仍可視為世界範圍的主要交通樞紐。此外,日本位於東亞,緊依佔據世界一半人口的大市場。
文旅產業:事實上僅憑文旅產業的價值很難足以維繫1億人口的已開發國家。不過日本的文旅開發仍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旅遊服務水準亦具有先進性,特別是中國等鄰近大體量國家發展,帶來出境旅遊需求的集中爆發更是如此。此外,日本的文旅資源一般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如動漫文化、遊戲文化等,能帶動的上下游消費不可計量。
教育資源:日本只有1億人口,且人口數量仍不斷減少,出生率亦低迷。但日本具有極其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國公立大學大多知名,其它大學更是不計其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高校在軟科、QS等權威排名上均位居前列(關於QS的公信力爭議問題,QS排名主要偏袒英系高校,對亞洲高校基本無偏袒甚至略有貶低)。此外對於碩博留學生而言,日本擁有不少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細分領域研究團隊。
內部需求拉動:日本是否有資格稱為「消費型經濟體」請自行考慮,GDP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儘管該國近期內需疲軟,但消費佔GDP比重仍高達50%以上。有些人認為,建設消費市場需要進口部分基礎資源和商品,我的評價是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對外依賴,藉助交易方可達成互利。
產業國際化:日資企業已控股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許多產業,因此成功實現了產業國際化,典型的特徵是日本的GNP略高於GDP。
城市國家:日本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系列都市圈,城市化率超過95%,部分地區具有城市國家的特徵,城市繁榮有利於各類資金金融、生產要素、工商業集聚。
本文為一位投資小白,接受友善討論但不接受任何反駁,且不點名某些知名品.客答主。我潛水這麼久都認識你們,不用和你們辯論,請有關人士自行繞道。本文完全不客觀、不中立的評價日本經濟形勢,不認同的請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