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ollektivschuld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3235215/answer/36119507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那可太多了,最經典的就是東向歧視,離西歐中心越遠的民族/國家(愛爾蘭是個例外)往往被認為其文化程度越低,因此也就越需被西面鄰居注入歐洲性和文明使命。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歷史與現實大致構建出一條歐洲性遞減的鏈條,其中心到外圍依次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法國人-德國人-中東歐人-俄羅斯人。
法國對德國:
不過,在那之前,德意志的知識分子就活在偉大的法國的陰影底下好幾個世代了,完全是二等的歐洲人。這種痛苦在他們無可避免地去巴黎遊學期間特彆強烈,來自斯圖加特和符茲堡的德意志青年來到此地仰慕法國的潮流和觀念,只有偶爾才會有法國人對他們回以同樣的好奇心,因為對法國人來說,德意志人的音樂和文學非常原始,德意志人的治國能力更是糟糕透頂。他們戲謔地說,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不屬於羅馬文化, 更不是個帝國,只是由無數個自由市、侯國、主教領地和幾個王國所組成,甚至無法號召軍隊捍衛自己。拿破崙在一八零六年宣布廢止帝國時,一開始根本沒有人留意。
德國對波蘭
在 「漫長 」的十九世紀,對 「東方 」劃分等級的觀點是德國話語的常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1848/49 年在法蘭克福保爾教堂(Paulskirche)進行的辯論中的殖民主義論述:從波森和波希米亞在未來德意志帝國中的地位問題開始,一個跨派別的多數派辯論了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 「德意志東方」,一直延伸到黑海,它將在文明使命中被征服和統治。另一個例子是古斯塔夫-弗雷塔格(Gustav Freytag)影響深遠的小說《Soll und Haben》(1855 年),幾十年來幾乎每一個上層資產階級家庭的書架上都擺放着這本書,它將反猶主義形象和對無能波蘭人不可磨滅的刻板印象固定在集體意識中。
德意志帝國帶來了德國人對 「東方 」看法的激進化和種族化。在19世紀下半葉發展起來的偽科學種族主義話語中,「斯拉夫人 」尤其被構建為一個獨立的 「種族」,其 「白種人 」的 「白 」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卻低人一等。因此,針對東歐人的種族主義通常被稱為反斯拉夫種族主義或反斯拉夫主義。這種反斯拉夫主義產生了實際後果: 德意志帝國在東歐移民的居住機會和入籍選擇方面制定了基於群體的歧視性政策,從而使反斯拉主義夫和反(東方)猶太主義的怨恨相互交織、相互強化。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波蘭分治區(「Ostmark」)的定居政策屬於這種連續性,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 「Land Ober Ost 」以及魏瑪時期宣傳的 「Grenzkolonialismus」(邊境殖民主義)和 「Grenzlandarbeit」(邊境工作)也屬於這種連續性。此外,為殖民計劃(「Deutscher Osten」)提供科學專業知識的 「Ostforschung 」的出現在這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反斯拉夫主義興起的同時,還出現了針對這片地區居民的其他形式的歧視,如反猶主義(「東方猶太人和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被描繪成敵人)和反吉普賽主義。反斯拉夫主義在歷史上和當代的交叉性迄今幾乎沒有研究,儘管德國年輕的 「後東方」(Post-Ost)一代的代表們正越來越多地關注這一問題(Prokopkin 2022;Tikhomirova 2022;quarteera 2022)。
這種怨恨很大程度也延續到了納粹德國之中,他們認為拯救歐洲免遭亞洲布爾什維克侵襲是德國的使命,從這個角度看,納粹德國當然是一個再純正不過的歐洲帝國(希特拉欽佩英國殖民主義的榨取能力)。如果拋開種族主義,很難解釋為什麼會有意圖滅絕東歐原住民的東方總計劃,為什麼白俄羅斯的死亡率會高達四分之一,為何「在1941年秋天的任何一天,蘇聯戰俘的死亡人數與整個戰爭期間英美戰俘的死亡人數一樣多」。
帝國國家的興衰和民族命運構成了希特拉想像中德國在人類歷史中所扮演角色的背景。他問道:「在一個民族的生命中,兩千年算什麼?」「今天,我們正在恢復那個傳統。」希特拉宣稱:「羅馬歷史將不僅是我們時代的最佳教師,也將是未來的。」羅馬輝煌的兩方面在於:「它成功地完全統治了世界!」並且是代表着一種優越的文明來完成的:「沒有任何帝國像羅馬那樣傳播它的文明。」這種文明本質上是希臘化的,它「應該以它那美妙的美麗為我們保留。」雖然雅典建築體現了古希臘文化的英雄偉大及其種族自豪感,但斯巴達同樣是一個種族分層的城邦的典範,「統治着三十四萬五千名奴隸。」希特拉繼續說,它是當代歐洲文明的源泉,「是數千年歷史的產物。」
...
希特拉沒有明確提到但內化的一條教訓是羅馬的先發制人原則。像西塞羅這樣的羅馬作家為對內外敵人的先發制人攻擊辯護,認為等待潛在威脅迫在眉睫時才行動毫無意義。迦太基的毀滅就是以這種方式辯護的。最後,像羅馬和古代日耳曼人一樣,新的德意志帝國將拯救歐洲文明免受亞洲野蠻人的侵害。亞洲野蠻人——「這股中亞洪流」——主要由成吉思汗和蒙古人代表,而在當代則由布爾什維克代表,是「歐洲永恆潛在的危險」。希特拉在1943年宣稱:「幾個世紀以來,舊帝國不得不單獨或與少數盟友一起進行戰鬥,以避免歐洲面臨一種命運,這種命運的後果將是無法想像的,正如今天實現布爾什維克化一樣不可思議。」
再比如第六集團軍司令Walter von Reichenau的命令:
反對猶太-布爾什維克體系運動的最重要目標是徹底粉碎權力工具,根除亞洲在歐洲文化領域的影響。
在這方面,部隊的任務也超出了傳統的單一士兵身份。在東方,士兵不僅是按照戰爭規則作戰的戰士,而且還是不可阻擋的種族觀念的載體,是德意志及相關種族所遭受的一切獸行的復仇者。
第四集團軍指揮官Erich Hoepner的命令:
對蘇戰爭是德國人民生存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的古老鬥爭,是歐洲文化與莫斯科人-亞洲人洪流的鬥爭,是抵禦猶太布爾什維主義的鬥爭。這場鬥爭的目的必須是摧毀現在的俄國,因此必須以前所未有的嚴厲態度進行。每一場戰鬥的計劃和執行都必須以無情地徹底消滅敵人的鋼鐵意志為指導。
波蘭對烏克蘭
對於波蘭精英而言,波蘭文化不是問題,而是解決東歐「落後」的方法。他們將烏克蘭人、白羅斯人和立陶宛人看作類似德國人眼中的波蘭人:文化上低人一等,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並需要有人引領他們走向歐洲文明、進步和現代化。德國精英認為他們把文化和文明帶到了波蘭,波蘭精英反過來也認為他們把文化和進步帶到了烏克蘭、立陶宛和白羅斯——這些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前東部邊境地區。邊境地區(波蘭語稱為:kresy)的話語是一種奇怪的組合,既對這些邊境地區的「野性」和「自然」感到迷戀和嚮往,同時又堅信東方及其人民的落後和低劣。自19世紀末以來,波蘭培養了自己的東方主義形式。
關於魯塞尼亞農民的天真幼稚的討論認為他們被德國資助的烏克蘭煽動者欺騙,與此同時,還伴隨着大量關於烏克蘭暴行的報道。這些報道旨在將烏克蘭人排除在文明(歐洲)國家的群體之外。它們還為波蘭對這些「野蠻人」的暴力行為提供了解釋,並為波蘭為何有權統治烏克蘭人土地提供了額外的論據。
然而,波蘭精英對烏克蘭人的態度部分帶有殖民主義色彩,認為烏克蘭人是沒有能力統治自己的孩子。波蘭文化被視為優於烏克蘭文化,波蘭的使命是使東部邊境地區文明化。在波蘭人的想像中,克雷西(kresy)--邊境地區--成了波蘭人已經開墾並仍在開墾的荒野東方,是波蘭民族抵禦野蠻侵襲的歐洲文明前哨。
克羅地亞對塞爾維亞
在教育部長Julije Makanec看來,克羅地亞憑藉其傳統和歷史、天主教以及地緣政治地位和聯盟,屬於西方和歐洲的文化。他寫道,克羅地亞在歐洲中心地帶發展了一百年;只有保留西歐文化,抵制東方的亞洲文化,克羅地亞才能生存下去。他寫道,烏斯塔沙運動正在為索福克勒斯、柏拉圖、但丁、魯傑爾-博斯科維奇、帕斯卡爾和歌德的歐洲而奮鬥。儘管馬卡內奇的文化參考資料有點像克羅地亞激進右翼版本的T. S. 艾略特對英國的定義--「德比日、亨利帆船賽、考斯、八月十二日、杯賽決賽、賽狗、針桌、飛鏢盤、溫斯利谷奶酪、切成段的水煮捲心菜、醋漬甜菜根、十九世紀哥德式教堂和埃爾加的音樂」--毫無疑問,烏斯塔沙政權極其認真地對待按照歐洲標準重塑國家的計劃。
捷克對斯洛伐克和魯塞尼亞人
在分析斯洛伐克兒童死亡率時(嬰兒死亡率較高,而1至3歲兒童的死亡率較低),卡雷爾·喬泰克指出了「適者生存」機制的作用,並將其視為斯洛伐克人潛在健康的標誌。這種斯洛伐克的潛力與魯塞尼亞人(尤其是生活在喀爾巴阡山脈北部小村莊的魯塞尼亞人)無望的狀況形成對比。當被問及魯塞尼亞人的健康狀況時,來自捷克斯洛伐克衛生與體育教育部的研究人員回答說:「[魯塞尼亞人]不健康、蒼白、無力、貧血且營養不良。如果我們深入觀察,會發現他們身體的退化還伴隨着精神上的退化。」人類學家沃伊泰赫·蘇克通過將魯塞尼亞人定義為「落後且與現代性疏遠」,解釋了他們的「落後」是由於長期與其他斯拉夫民族隔離造成的:「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處於匈牙利的統治下,與那些生活在喀爾巴阡山脈北部並已融入斯拉夫共同體的魯塞尼亞人沒有任何經濟和文化聯繫。」捷克大眾媒體輕易接受了這一觀點,並幫助塑造了公眾對魯塞尼亞人的負面看法,認為他們是「等待捷克指導的落後斯拉夫民族」。這種由隔離引起的退化與捷克人(以及其他歐洲民族)典型的健康混合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了捷克土地(被視為歷史性土地)與新獲得的斯洛伐克和喀爾巴阡山脈之下的魯塞尼亞領土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也體現了不同民族群體與文明進程之間的地域分離,魯塞尼亞人的變化速度較慢,而斯洛伐克人較快。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再次強調了所謂的「歷史性」與「非歷史性」民族之間的對立,這一概念由著名斯洛伐克民族主義思想家路德維特·什圖爾(1815-1856)提出,他將「歷史性」民族(屬於印歐語系和閃米特語系的民族)與「非歷史性」民族(過着游牧生活的亞洲民族)區分開來。作為對「非歷史性」未開化民族的補救措施,捷克當局建議的不僅僅是定居生活,而是與捷克人進行密集的社會、文化和生物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