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42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對 TA 發脾氣,事後又非常自責後悔,擔心對孩子成長不利,我該怎麼辦?
21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7

相信這位家長問問題的時候和對孩子發脾氣之後是有內疚的,是覺得暴怒是不應該的。

那麼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和背後原因呢?

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特地邀請到深圳紅樹林督導心理諮詢師,心理博士劉永廣,針對這個問題從專業的心理學給出了回答,點開視頻看一看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暴怒,事後又很自責後悔該怎麼辦?114 播放 · 1 贊同視頻


更多精彩知識請關注公眾號:深圳紅樹林心理之家 szhslxl




作者:深圳紅樹林心理諮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2864834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2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7

作者:伊默書影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21762960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慶假期最後一天晚上,女兒一邊補作業,爸爸一邊給講解錯題,結果不一會兒就雞飛狗跳了。

因為一個簡單的概念孩子不理解,爸爸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講,女兒抓耳撓腮怎麼都理解不了,一遍又一遍重複錯,爸爸終於忍不住爆發了。

雖然孩子最後終於搞懂了這個知識點,但爸爸發作的脾氣帶給孩子的消極情緒已然無法挽回。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相信一定感同身受,在教養孩子這條路上,每位父母都在苦苦修行。雖然一再安慰自己不要打罵孩子,努力壓制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可還是常常會被熊孩子一秒引爆破功。


父母想要做到始終如一地對孩子溫和,真是太難了!

但也有例外,南阿拉巴馬大學幼兒/兒童英語教育系雙碩士、英國英語學校校長Grace鄭婉瑜老師,在從事幼教20年間,面對孩子搗蛋鬧脾氣,她始終能夠平和理智地跟孩子們說話,無論孩子們惹了多少麻煩,她永遠都有方法突破孩子的心房輕鬆搞定。

在她的《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一書中,她就將自己與孩子們相處的經歷寫了下來,在各種精彩的情景教學中,我們會看到Grace老師是如何不用打罵,不用吼叫,通過一步一步引導,讓調皮孩子自己變乖的。

如果你也是一位家長,那我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心理邏輯,才能在不影響孩子心理成長的前提下,優雅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身教大於言傳,教養也可以很優雅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們學習模仿的榜樣,我們在孩子面前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標準。

你看在有的視頻中,一個不會翻身的小孩兒,在看到爸爸翻身幾次之後很快就學會了翻身,父母飈幾句髒話,孩子雖然不解其意,但也很快就能有樣學樣了。

Grace能夠一直溫和對待孩子,並不是因為她生來就溫和優雅,而是受到導師的耳濡目染。無論孩子們惹了什麼麻煩,導師都能不動怒,溫和地跟孩子們交流。她對Grace也是如此,從來不會去責備或者一味地給與安慰,而是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指出問題並給與解決事情的方法,讓Grace獲益匪淺,從而學著導師的樣子對待自己的學生。

別說孩子了,成人的言行都很容易受到自己身邊人 潛移默化的影響,何況是模仿能力驚人的孩子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境,身教遠遠大於言傳,想要孩子優雅不發脾氣,父母與其天天講一堆大道理,不如先先從自身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避免掉入孩子的情緒陷阱

如果沒有足夠的覺知,成人很對時候都會搞不清楚自己情緒的來源,而作為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理解更是有限,自然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了,因而常常爆發哭鬧、生氣。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生氣,那就掉進了孩子的情緒陷阱,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還會導致類似的情緒一次又一次因為類似的事件引爆。如果處理不當,孩子還有可能失去安全感。

本書中就講到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艾迪,原本很乖的她突然變得行動遲緩,還特別容易情緒化,在Grace老師的引導和查探之下發現,艾迪是因為怕黑,所以在每次換教室的時候就會情緒失控。

而艾迪怕黑的深層原因,竟然是艾迪每次犯錯之後,爸爸都會將她一個人關在房間里,讓艾迪失去了安全感。

艾迪是幼兒,她的這種恐懼情緒不會理解,但是她的爸爸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自己也失去理智,讓孩子在「小黑屋」里失去了安全,而他竟然也沒有發覺,幸虧Grace老師介入,讓艾迪的爸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作為家長,要學會敏銳捕捉孩子的消極情緒,並且挖掘出造成他們消極情緒的來源,並且學會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用科學的方法走出負面情緒,同時也要避免自己也掉入孩子的情緒陷阱。


警惕那些不爭不搶沒情緒的孩子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可是孩子不爭不搶不發脾氣懂事早真的好嗎?

一點都不好!而且這樣的孩子很危險。因為每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會有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東西,也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都喜歡被誇獎,討厭被批評,本能會去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遠離自己討厭的東西。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不爭不搶格外有禮貌,而且不怎麼發脾氣,相信我,他一定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情感了,剛開始可能只是不懂表達,慢慢的可能就真的變成不想爭取了,再接著就是沒有動力,失去競爭能力。

這樣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幫助,將他們引向健康成長的正軌。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出於父母的愛,希望孩子成為更好的人。但這需要的不只是父母的信念,更需要有科學的,適合孩子身心成長階段的方法。

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孩子的邏輯來化解孩子的情緒:

首先,放低姿態,尊重孩子的信息承載量

因為生理的差距,我們常常以俯視、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這種姿態本身就缺乏對孩子的同理心。

要想讓孩子真正知道你說的話很重要,那麼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1、蹲下來,眼睛與他平視,既避免了壓迫感,也抓住了他的注意力焦點

2、溝通時,在重點詞彙上放大音量並帶上手勢以加深對孩子的印象

3、一次不要傳達太多信息,孩子的接收力有限,不要傳達超出他年齡的信息


其次,孩子情緒爆發時,先安撫情緒,再給出解決方法

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中,批評、指責、評價都被認為是暴力溝通的詞語,這不止在成人世界通用,孩子們也是一樣需要被尊重的。

比起批評和責罵,或者放任不管,表達出你對他的理解更能讓你掌控好局面。

給解決辦法的時候,一定是要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當下情緒的原因,以後該如何改善。

第三、讓事情轉個彎,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樂意做某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微拐個彎就能夠很好地解決。比如我家孩子不愛吃紅燒肉,但是我給包的大肉餃子或者包子卻特別愛吃,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最後,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妨先離開

人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能夠自我控制好那還可以,如果實在控制不住,不妨先離開一會兒。

換個環境、換個空間有助於轉換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冷靜一些,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你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

我知道真正做到對孩子始終保持理智和溫和是特別難的一件事,但我相信,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是願意努力降低孩子的負面情緒造成的影響的。


23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7

作者:ishw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484389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講道理。

我從小就先讓兒子明白,爸爸有兩個狀態,講道理狀態,和不講道理狀態。不講道理的狀態是可怕的,可以無理由打人,下手狠,無情面。講道理狀態,只要有道理,爸爸錯了也要挨罰。

爸爸的狀態和兒子的狀態保持一致,兒子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兒子要是不講道理,爸爸比他還要瘋。

所以遇到問題,請一般就問他,咱們是講道理解決還是不講道理解決?他基本就是選擇講道理,因為只要他說的有道理,我和老婆確實會聽他的。

另外我們家遇到事情,有召開會議的制度,小到狗狗犯錯我們應該如何處罰,大到我住院期間每個人應該如何分工。很正式的邀請他參加會議,發表他的看法,只要他的主意對,就按他的來,如果他的主意不對我們會告訴他為什麼不對,如果耍小心眼,我和老婆會無情的揭露他,批判他,讓他無地自容。最後三個人投票決定,少數服從多數。

會議的決定,所有人必須嚴格執行,做錯的人要被批評和處罰,家長錯了也要處罰,我本人就被打過屁股。

有些事情他一時想不通,可以,但是先按會議決定執行,事後還可以根據他覺得委屈的地方再開會討論,直到把結解開。從幼兒園開始賦予他申請開會的權力。

要讓他明白,他在家裡有地位,有權利,但是也有責任,有義務。家裡不是誰說了算,而是道理說了算,自由是有邊界的。

你說你講道理講不過兒子?要不看看奇葩說把辯論技巧補一下?

24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7

作者:淘小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0352957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脾氣正常,但最好去探索一下情緒背後的自己,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講一段我自己的故事。

午飯後我在廚房裡刷碗,刷到一半時,忽然感覺有點安靜聽不到女兒的聲音,就有點忐忑。你們懂的,安安靜靜必出大事。果然,她在臥室里翻箱倒櫃翻出來個水銀溫度計,當我看到她的時候,溫度計已經摔壞,她正拿著碎的那一半在柜子上劃拉玩呢。我立刻緊張起來,從她手上奪走溫度計,檢查她手腳是否有劃傷和玻璃碎屑。確認沒有傷口,碎屑和水銀後,把她扔到床上。告訴她在床上別動,我去拿笤帚收拾。而就我轉身回來三五秒的時間,她又跑回到地上了。

看到這一幕我瞬間崩潰了,什麼接納、面質,統統滾一邊去,身體的能量一下子全部涌到了嗓子眼,怒吼著訓斥她,聲音大到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那一刻真的是崩潰的,真想坐地上哭啊,但表現出來的卻是極大怒氣。

收拾完殘局,看到女兒把頭埋在被子里,心裡又有些內疚。我說媽媽抱抱你,她帶著哭腔投入我懷中。我說:「媽媽剛剛聲音太大了,你看起有些被嚇到了。」 她點點頭,」害怕了。「

此時我很想告訴她我在那個瞬間的感受,但那個感受是什麼呢?是憤怒嗎?不,憤怒只是表現出來的情緒不是感受。我想第一個感受應該是恐懼,因為很擔心她受傷,但好像還不止這些。我想因為爸爸當時不在家,沒有人幫我,那一瞬間我是不知道怎麼辦的,所以那個時刻我還有一種很無助的感覺。

我對女兒說:「水銀溫度計里的東西有毒非常危險,而且碎玻璃很有可能會讓你受傷,媽媽很害怕也很無助,你看媽媽要花很長的時間,很小心的去處理地上的東西,還要趴在地上拿手電筒去找溫度計里的水銀,很麻煩的。而且一旦你受傷,我還要帶你去醫院。」 她也就安安靜靜地依偎在我懷裡睡著了。

我還在擔心剛剛的情緒會不會給她造成困擾時,睡醒的小朋友又開始開開心心的玩起來了,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寫下這段故事,清晰了自己在情緒爆發時內心的感受。希望此時有情緒的你,也可以去探索一下那個憤怒背後的自己。

25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7

父母是一個唯一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的職業,但是做父母真的需要學習,不學習我們就會沿用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

老一代人基本是在文化的沙漠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教育方式,除了論斷,評判,批評,指責,打罵,哭泣,眼淚,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你需要多學習,多讀書。你需要認清真相,你需要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看到一個真實的自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

給你推薦幾本書,你可以看看孫瑞雪寫的,愛與自由,安心寫的,在遠遠的背後帶領。還有非暴力溝通親子篇,正面管教,PPT父母效能訓練。你可以先看看前兩本書,讓你了解年幼的孩子。

通過讀書你你會開始理解孩子,理解自己,理解人生,會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孩子,面對生活。你會找到恰當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你不再需要用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了。

在同時在這幾本書中也都提到,人無完人,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有很強大的適應力,孩子的心胸比我們的心胸更加廣大,更加包容,孩子原諒我們會比我們原諒孩子更快。偶爾在情急之下,無法控制自己,對孩子使用了一些暴力,也不必過於自責,過於內疚,過於擔心。



作者:普礬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148213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6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8

作者:遠大教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10389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家庭教育只是常常告訴家長該這麼做,不該那樣做。

家長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後,彷彿覺得幡然大悟,但是每當遇到實際情況問題的時候,卻又完全不記得學習到的知識該如何正確處理,想要發火,想打孩子,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家長過不去自己的情緒關,無法理智冷靜地處理問題,置之前所學的各種教育理念和方法不顧,而全由失控的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

所謂衝動是魔鬼,一次失控的發火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陰影,所以家長的情緒管理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有經驗的老師常說:看到學生就能大致了解學生的家長,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有家長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產物,從孩子身上能夠映射出及家長的觀念和行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逐漸地收到環境影響而出現各種言語,行為,家長就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受家庭環境被動影響和累積而成的,並非與生俱來的。

理解和控制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事情的理解與可控感,可以降低人對事情的消極情緒反應,

孩子很多的問題行為,有些是受家長不當行為的影響和累積造成的,有些則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的。

家長對於家庭教育只是的學習本身也是一盒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直到有一天從骨子裡理解孩子,懂得如何跟孩子相處。因此,更多的理解孩子,更多的掌握家庭教育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家長失控發火的可能性。

找到適合的排壓方式

家長的情緒失控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多種問題焦灼在一起出現的。比如工作不順利,投資不如意,夫妻情感問題,孩子的問題及行為就是一點即爆的導火線,將原本就在爆發邊緣的家長一下子就引爆了,因此,家長除了在觀念上珍視孩子的教育,在行為上也要找到排解壓力的方式。

可以是運動、閱讀、唱歌、旅遊等,但是一定不能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暫時迴避一下

家長和孩子衝突的時候,雖然身份是家長,但是情緒管理上似乎與孩子並無差異,或者說因為礙於面子上更想爭得勝利,衝突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一來一回,特別容易由小化大,不斷升級。

因此在處理問題行為時如果沒有當場就解決,而家長感覺自身的情緒即將失控,那麼最好的選擇是暫時迴避,讓自己和孩子都有冷靜的空間。

暫時迴避有時間可以給自己找理由,比如去打個很重要的電話,有時可以直接找個理由,比如你讓我很火大,我需要冷靜一下,如果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之前,冷處理比衝動處理來的妥當

情緒失控需要適時檢討

家長可以將情緒失控和正確的行為引導分離開來,做到該檢討的檢討,該引導的引導,不要以為自己不願意對情緒失控檢討,而錯過了行為引導的可能性,事實上,培養孩子知錯就改,首先是要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規律,這種規律對於正確的行為如此,對於錯誤的行為亦是如此。

冷靜處理,才能讓孩子接收到你對孩子的愛,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切勿因一時衝動而後悔莫及!


27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8

作者:yuyu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280802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簡直是另一個我。

做個懂教育的媽媽真的好難。

孩子真難教。小時候打打罵罵就過去了。

長大了,有想法了。真不好搞。

我家娃娃有時候是天使。她會說媽媽我幫你提東西。我長大以後要孝敬你,每個月給你錢,讓你買你所有想買又不捨得買的東西。給你買大房子,永遠和你在一起。

有時也會亂髮脾氣,亂丟東西,說不通道理。拿頭撞牆,自我否定。無論你怎麼說,都不能得到她的理解。

我一直都認為我非常努力給她講道理,可以樹立她正確的三觀。但是她還是長成了縮小版的我。她日積月累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學習了我們所有的優點和缺點。

我和老公敬愛父母,公婆非常愛護孩子。夫妻之間感情和睦,家庭幸福。她感受到了,所以也願意用同樣的愛對待我們。她喜歡這個家,希望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永不分開。

我脾氣不好,容易生氣。生氣的時候會砸枕頭,丟東西。她也學得入木三分。特別是有時候我感覺到了教育的無力,也會道德綁架她,說一些喪氣的話,她也學會了自我否定。

所以,最好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日常的言傳身教。而不是孩子犯錯以後的單純的說教。批評教育其實真的沒有什麼作用,她反而會把你的怒火學的更加到位。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讓自己不斷變好的過程。和孩子一起改正缺點,認識到錯誤的源頭,或許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有力方法。


如果你後悔發脾氣,擔心傷害孩子。日常就要以身作則帶好頭,控制自己的情緒,多反思自己的行為。

不然,就像我家娃娃,雖然沒長歪,但是學我的派頭十足十。

所以我已經和她約定好了不亂髮脾氣,她也不能亂髮脾氣了。

我們都要做彼此的天使,不能互相傷害,


28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8

作者:傲夢編程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08993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其實,你不必太過自責和後悔,天底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在耐心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

比如:

一個小學生父親看到了孩子的試卷上填寫的測量單位:別針有三米,洗衣機高一厘米,兩厘米的單人床,15米的鉛筆,馬上就原地爆炸了,向孩子怒吼:信不信我抽出40米的大刀!

孩子反嗔道:你40米的大刀,正好削我15米的鉛筆啊。

一句反問,留下老父親在風中凌亂。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什麼容易發脾氣?

首先,因為孩子對你沒有任何威脅。

人對沒有任何威脅的事物,潛意識的破壞欲更容易滋生。你不會對一個同齡人或長輩輕易發怒,更不會對領導和大人物發怒。但是,面對一個柔弱的孩子,你的脾氣就像脫韁的野馬。因為你潛意識裡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是不具備任何威脅的能力的。當你面對一個沒有任何威脅的事物,你人性中的這個弱點就很容噴涌而出。這是一個人性的弱點,正視它,才能更好地克服它。

其次,你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根據,一旦人的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被剝奪,就極容易產生憤怒的情感。當你花費很多時間向孩子傳遞一個自己看來非常簡單的問題,孩子卻不給你應有的反饋,而且反覆如此,你憤怒的情緒很快就會被觸發。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中,上述兩項情形交疊在一起,你的脾氣就顯得更加肆無忌憚了。之所以事後又會發生自責,是因為作為一個社會化角色的你姍姍來遲了。

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發脾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嚴重的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那麼,對孩子發脾氣後,你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要和自己和解,意識到問題的所在。

對孩子發脾氣之後,看著孩子受到驚嚇不知所措的樣子,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長都忍不住用盡方式去彌補、修復親子關係。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是單純地「哄」孩子,讓孩子擺脫驚嚇,但是只是表面的功夫。當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形之後,同樣會被衝動的情緒沖昏頭腦。

因此家長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做好了這個前提,你再想辦法去進行和孩子溝通。

第一步:以平等的姿態向孩子道歉。

一般來講,大人示弱,孩子是很容易原諒的。家長不妨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剛才自己為什麼發脾氣了,請求他原諒自己的一時衝動,讓他知道你的情緒已經平復了,而且無論如何你都是愛他的。

比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鼓勵孩子將心裡的感受說出來,以防憋在心裡留下陰影。

第二步: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驗

家長對孩子發脾氣往往只是很籠統地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然後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

所以在求原諒的時候,不妨跟孩子解釋你這次反思學到的經驗:「媽媽再怎麼生氣、傷心,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要上床去睡覺,卻還在玩玩具,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這樣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第三步:問問他,你想媽媽下次怎麼辦

孩子喜歡受到尊重的感覺。當孩子確實屢教不聽,而你對此又很生氣的話,你不妨主動出擊,保證自己下次不再隨便發脾氣,但是相同的錯誤再次發生,孩子想媽媽怎麼做。「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你不想媽媽發脾氣,你要怎麼做呢?」。

第四步:下次讓孩子主動提醒你

經過這次事件你可以和孩子來個小約定,「下次媽媽再發脾氣的時候,你主動提醒媽媽『不要生氣』,好不好?」這樣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又能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會生氣,自己是不是也做錯事了。

第五步:回到事情原點,就事論事

孩子對於你剛才的情緒失控表示理解了,但為了避免同樣的應激事件再次發生,家長就應該針對這件事,好好給他上上教育課,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錯了。比如: 「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麼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後討論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孩子也就懂得下次 該怎樣做得更好了。

第六步:謝謝孩子的原諒

跟孩子和好的最後一式,不忘謝謝孩子的原諒,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就覺得影響自己的威嚴。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頭,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隨便發脾氣,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資料有參考麼麼親子網。


29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8

我和你一樣,一開始也挺焦慮的,事後又很後悔,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能及時跳出來,安慰孩子,並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你的,但是你做錯了xxxxx,你這樣做爸爸媽媽很生氣,對你發火也不對。下次不能再做了。然後再轉移話題。這是針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當然晚上發脾氣的家長還是和孩子化解一下矛盾道個歉會更好一些。



作者:撲棱蛾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279361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0楼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9

我家孩子讀幼兒園。我以前也老是發脾氣,特別是很多事情說一次不行、二次就範、多次還是那樣。比如:收玩具慢。把積木拿出來玩,收回去的時候要收兩個小時,懶洋洋的在那裡不想收的樣子。跟孩子說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闡述了時間的重要性,鼓勵說收拾完玩具就可以去干別的,甚至誘惑收的快有獎勵,威脅再不收就丟掉。凡此種種威逼利誘,效果就是每次都要磨爛嘴皮而他還是像個蝸牛。特別當已經10點該睡覺了,再不睡覺明天又起不來床,他還在那一個一個積木的慢慢挑,我除了代勞就只有用」吼「了。

每次吼完其實還是有一點用,他能當次馬上收完,但是我的腎上腺素飆升,感覺腦袋都氣炸了,而且事後我也覺得孩子滿無辜的。

後來,我想到一招,就是跟孩子立規矩,而且在事前溝通後決不妥協 。每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規劃,約好什麼時候該結束,什麼時候進行下一個項目。晚上做第二天規劃的同時再做當天的回顧,如果當天沒能按時完成,如果責任在他,就給他點小懲罰;如果都完成的很好,就給他一顆小紅花。這一套下來,他會對他的時間和任務有很清晰的認識。考驗的是父母的耐心,每天都要來回顧和規劃。不要指望一次能讓他全部做好,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很完美了。



作者:阿步律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516397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