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報告統計,中國的自閉症兒童(0~14歲)已超過200萬。很多家長對自閉症缺乏了解,錯過了最佳治時期。早期發現十分重要。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其病症有很多,以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為主要臨床表現。
自閉症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
1.社會交往障礙
是最典型、最核心的臨床表現。在社會交往方面,自閉症患兒存在質的缺陷,他們不同程度的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缺乏學習與模仿的能力。他們會迴避目光接觸,當他人的呼喚及逗弄時,缺少興趣和反應,不願與人貼近,快樂時不會與人分享,難過時不會尋求安慰,不會對他人的身體不適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關心,一般的社會規則,他們不懂,也很難學會。在群體場合常常一個人獨自玩耍。
2.交流障礙
1.言語交流障礙
(1) 言語發育遲緩或缺如
患兒說話常常較晚,會說話後言語進步也非常慢。起病較晚的患兒可有相對正常的言語發育階段,但起病後言語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約1/3的自閉症兒童原先說話伶俐,表達能力強,但至2歲後這方面能力逐漸喪失,甚至完全不會講話,即使會講話,言語表達缺乏靈活性。部分患兒終生沉默不語。
(2) 言語理解能力受損
患兒言語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損,病情輕者也多無法理解幽默、成語、隱喻等。
(3) 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
對於有言語的患兒,其言語形式和內容常常存在明顯異常。患兒常存在刻板模仿言語,即聽到他人說話,患兒重複的說;延遲模仿言語,即重複說以前聽到過的言語或廣告語,患兒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語形式與他人交流,並存在答非所問、語句缺乏聯繫、語法結構錯誤、不會正確應用代詞等,如常把你、我、他用錯等表現。
(4) 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異常
患兒語調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不能運用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輔助交流,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
(5) 言語運用能力受損:
患兒言語組織和運用能力明顯受損。患兒主動言語少,多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表達願望或描述事件,不會主動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依靠其感興趣的刻板言語進行交流,反覆訴說同一件事或糾纏於同一個話題。部分患兒會用特定的自創短語來表達固定的含義。
2.非言語交流障礙
自閉症兒童常拉著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於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他們多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手勢、動作表達想法,與人交往時表情常缺少變化。
3.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複
患兒興趣較少,感興趣的事物常與眾不同。通常他們對玩具、動畫片等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卻迷戀於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旋轉物品或排列物品,或聽某段音樂或某種單調重複的聲音等。患兒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如果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發生變化,患兒會表現出煩躁不安。
4.感知覺異常
患兒表現為感知覺強度過弱、過強或異常,有的患兒對疼痛刺激反應遲鈍,對注射或自殘沒有反應或反應遲鈍。有的對聲音、光線特別敏感或特別遲鈍,如患兒遇到一點小聲就捂上耳朵或斜著眼皺著眉看光線。有的特別能忍耐苦味、鹹味或甜味。有的患兒平衡能力特強,如登高、走在窄窄的床欄上從不摔倒。
5.智力和認知缺陷
研究表明,約75%的患兒智力落後。近年瑞典和加拿大的研究顯示在典型孤獨症中精神發育遲滯機率分別為80%~89%和76%,有40%~60%患兒智商低於50,20%~30%達70以上。
自閉症什麼時候干預?
自閉症干預的最佳年齡是2~6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在發育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對孩子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可最大限度改善孩子的預後,提高生命質量。
早發現是關鍵的一步,自閉症並不像某些先天性缺陷疾病那樣在出生時就能表現出來,需要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的發育情況,經常與同齡的正常孩子進行比較,一旦發現孩子某些能力落後於同齡兒童或伴有一些奇特的行為特徵,就要高度重視,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