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2
作者:shaQAQill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306384268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劍橋大二數學在讀,期末考了一半被折騰的有點受不了了來答一下吧。反正今天這張卷子在我們年級群裡面已經被罵慘了,我也感覺自己沒什麼複習下去的動力了。
今天的群論題,據刷過很多題的大神說是最近十幾年最難沒有之一首先就是非常非常累,一周上課六天不說,有些老師甚至會在假期排課(不然會導致一些學期課太多忙不過來)。我們之間也會戲稱你只要每次都能按時交作業就已經比系裡面70%的人要強了。上了大學之後確實會感覺高中以前的很多成績看起來就像小孩子過家家,我身邊有很多競賽大佬,甚至我自己應該也能勉強算一個(不敢貼獎項,我知道知乎大佬很多,貼出來怕是要被錘爆),但是上了大學之後也會被各種東西折磨到大呼受不住。吶,數學面前人人平等 
業餘時間我大多數時候應該就是打遊戲和體育了吧。大學之後我遊戲時長跟高中比肉眼可見的減少了,這兩年來通關的大作我一隻手都數的過來。體育方面加了美式橄欖球
校隊,籃球羽毛球和檯球的院隊。最開始想的是不給自己找點運動做的話可能自己真的會因為學習太忙太累找借口癱在房間裡面吧,但後來我覺得體育真的是一個最好的去擴展社交圈的平台了。
參加校隊給我帶來的另一個很深的影響就是它讓劍橋這個名字更深的成為了我的一種identity。Oxf*rd在劍橋學生的嘴裡永遠是屏蔽詞,而對於每個校隊的人來說,和牛津的Varsity Bowl德比永遠是每年最重要的一場比賽。每年比賽前,我們都會拍定妝照甚至宣傳片為比賽造勢,而每一場比賽也是會找專人解說。而且在英國大學生聯賽中,這場比賽往往是一個賽季的最後一場。對於很多人來說,它是告別戰,也更加體現了它的重要性。
第七屆劍橋德比的進攻組MVP--當然拿到這個MVP的代價是因為腿傷在床上躺了三天甚至沒有過情人節,雖然我好像本來也找不到人跟我一起過情人節,,

第十六屆劍橋-牛津Varsity Bowl賽前的定妝照

看圖答題:需要多少個牛津球員才能tackle行進中的shaQAQilla?來劍橋給人感受很深的一點就是自己身邊各種,學術界以外的大佬真的超級超級多!!在校隊的第一年,我們隊的RB是在西點軍校
讀的本科,又是西點軍校那個分區的棒球全明星
二隊球員,據我一個隊友說,「在跟他一起打比賽之前就已經看過他打比賽了」。身邊還有一些朋友在讀研究生期間,幫F1的Alpine車隊做了一個項目(不過他畢業之後不打算去Alpine工作,蹭不到進P房的機會了 )。還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是有一次我的supo partner沒交作業也沒來上課,後來一問人家去英國大學生舉重運動會拿金牌了orz
去年在我們學校的Sporting MOTY提名上面甚至有Tom George(Peterhouse院的學長,英國划船運動員,奧運會和世錦賽銅牌獲得者),真的會感覺我們隊對陣牛津的Varisty比賽逆轉,能和這種大佬打破世界紀錄放在一個提名上面都是莫大的榮幸。哦當然,最後這個獎項的得主是女隊划船的勝利--果然世界紀錄都沒有贏牛津重要。
然後說一下劍橋特別的學院制
吧,我覺得往往最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把劍橋看成霍格沃茨,而31個學院就像霍格沃茨裡面的鷹獅蛇獾院。每個學院有著不同的風格,不同的住宿和不同的管理。我們會一起上lecture,但是每個人的supervision通常是由學院的dos(director of studies)來分配老師,而supo partner
也往往根據學院和選課分配。
講一些劍橋會被自己學生罵的方面吧。一個是數學系獨有的考核制度。α/β這個系統的ranking每次都能給人講半天(挖個坑,有空/有人看就補)。而且不管學生的選課是什麼樣,所有課程都被揉在一張試卷上考的這個腦迴路也是真的清奇。所以在一些時候因為出題難度不統一,導致一些題比另一些題簡單導致選課間接決定了考試成績的事情也會發生。另一個被很多人罵的話題是劍橋過於想要維護自己「本科數學世界第一難」這個聲譽了,很多時候會把題故意出的很難(如果按照滿分的百分比算的話,往往拿一半的分就是一等榮譽學位
/排名約前30%了)。並且在上課的時候由於時間限制很多概念也就一筆帶過,完全不給學生理解的時間。很多時候能在課上跟著老師節奏走的人是那些已經提前學過的人,但是把接觸過這些東西的人講懂難道就是教育的目的嗎?是的,我是因為熱愛數學才選擇了這個專業,但是很多時候確實會感覺,這種教育方式在讓很多人失去對一些學科的興趣。當然,你可以罵我懶,罵我菜,但是當這種事情已經被年級裡面大多數人都認同的時候...emmmm隨便吧,那你罵的是我們所有人,有的是人跟我分攤呢。
Camfess/2 Cam 2 Fess上對數學系的匿名吐槽,反正裡面很多點我是實名認同的當初選擇劍橋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心中的學術白月光,是從小到大一直支撐著我的一個信仰。這兩年在劍橋的學習也讓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作為局外人永遠不會感受到的一面。如果讓我再選一次的話,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投身白月光的懷抱,不過夢快醒了,該去複習了,不然女神可能就要把我一腳踹飛了。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3
作者:Chris Xi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275268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Rockie Yang
喵,那我就不客氣了。
利益相關:在可以預見的接下來的三年半里將繼續在這個地方的Faculty of MML跳大神。(對,三年半,我還沒有過PhD registration,也就是說如果幹得不好就會隨時被趕出去……)
在這個英國東部的小鎮上,我是典型的「非土著」,不僅本科不是在劍橋讀的,連碩士都不是。師姐讀完博回來做博後,和她聊天的時候她說:「當時導師和我說我們拉來了一個UCL的學生,我還覺得有點驚訝呢,我說『你怎麼這麼厲害,把UCL的學生都拉過來了!』」而對我來說,來到劍橋,是我跳大神生涯的一次叛逃,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剛申請的時候,只知道我導師是這一行里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除此之外,不管是學院制也好還是什麼其他的問題也罷,一概不清楚,所以是看我導師在哪裡就選了同樣的學院。結果我導師在Newnham做fellow,我就陰差陽錯地到了一個都是女生的學院里,又陰差陽錯地選了剛好在自己系對面的宿舍。之前在大城市的不信神的學校里散養慣了,無拘無束,沒有任何需要注意的事項,所謂「英國的傳統」也不過是一些寫在書本里的定義。剛剛接觸劍橋的時候,最直觀的印象是秋季學期不叫秋季學期,而是叫Michaelmas,春季學期不叫春季學期,而是叫Lent。來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到劍橋,學院的歸屬感有時甚至強於院系的歸屬感,而除了每天關在圖書館裡做研究之外,還有更多奇妙的世界。而我也是從零開始,就像一點點熟悉自己的課題一樣,一點點學習如何在這個大環境下過日子,畢竟已經過了什麼都覺得新鮮的本科生的年紀,需要花點功夫來適應新的環境了。
學院制(College)自然是劍橋(以及對門牛津)最大的特點,不過對本科生和對研究生來說,學院的意義稍微有點不一樣。我室友是劍橋的老土著,本科三年、碩士一年,目前已經在劍橋呆到第五年,五年都是在Newnham,很多關於劍橋的本科生的情況,我都是從她那裡聽說的。按照她的說法,在本科生錄取的時候,學院有最終的決定權,就算你成績再好,學院該不要還是不要,被收到了學院里,選什麼院系就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了;而到了碩士和博士,則是院系(Faculty and Department)說了算,如果導師拍板願意收你,那麼學院的分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所以,對於本科生來說,選學院就像是投胎一樣,投好了胎的話,以後的前途也不會很差,有學院名聲的加持,找工作也很方便,大家自然願意往大院、名院去走;而對於研究生來說,看自己要去哪個學院,主要是看和自己的導師關係是否密切,我們系裡的博士生比較集中的學院基本都有系裡的老師在做fellow——當然我們院是個例外,因為我們院只收妹子,而我導師的一半研究生都是漢子……
我當時圖方便,就住在了學院里,離我導師辦公的地方只隔了一棟樓,可以方便地去圖書館看看書,去食堂吃個飯,在後花園走一走。對於研究生來說,我們學院的很多社交活動也都是靠「飯」聯繫起來的:學期里的每個周二都是免費的Graduate Dinner,所有的碩士生博士生都可以湊到一起來吃飯,相當於是自助;學期里定時(大概是一周兩次)舉辦formal hall,就是所謂的正餐,可以邀請外院的guest,本院學生需要穿袍子出席,外院學生則需要穿正裝。我第一次去formal hall的時候不知道所需的dress code,所以直接穿了正裝,結果到了會場一看大家都穿袍子,嚇得我差點縮到角落裡面去,結果被我導師揪出來說「下回記得穿袍子」;上個期末的時候終於想起來借了一件袍子去Peterhouse的formal hall,然後我導師看見了說「啊Chris你終於記得了」……
每年六月份是劍橋的May Week(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都說「十月革命還在十一月呢」……),各個學院會舉行May Ball或者June Event,總之都是差不多的活動了啦,在花園裡搭個棚子,大家唱歌跳舞喝酒玩遊戲high個通宵。Newnham的June Event是兩年一次,在後花園裡鋪一塊地方,漢子們穿著小西裝,妹子們拖著曳地小禮服,在草坪上亂七八糟地跳舞;更大的學院(比如Kings和Trinity)會專門裝飾一下花園,搭上各種娛樂設施,請樂隊來助興,甚至半夜放禮花,門票也貴得嚇人。May Ball的服飾要求至少是semi-formal(也就是Black Tie),不過聽FAMES的師姐說今年Kings是化裝舞會,大家一個個打扮得都跟倫敦地鐵工人似的就過來了……
對於研究生來說,另外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各個學院的Supervisor Garden Party;如果你做了這個學院的學生的助教(這裡叫Supervisor),那麼會收到來自學院的邀請,可以去他們那裡吃吃喝喝。我這次沾FAMES各位師姐的光,去Trinity的Garden Party玩了一圈,吃到了非常好吃的蝦和三文魚的沙拉,據Trinity自己的學生說平時是吃不到的,連May Ball都吃不到……
好吧,說了很多玩的,那麼再說說我們日常都在做的幹活兒的事情。
PhD study at Cambridge is intellectually demanding and should be undertaken only by those who have the necessary level of attainment and motivation to pursue research or advanced study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scholarship. In addition, graduate students in Cambridge are expected to have the capacity, and enthusiasm, for organising their own research and to work largely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上個學期,就我到底要研究什麼這個問題,我和我導師在幾次碰面中都在討論這件事情,我記得她是這麼說的:「在這裡,我們絕對不可能讓你就研究一個現象,做一個描述性的研究,這樣的論文在劍橋是絕對無法通過的;你必須要提出新的東西,大家之前根本沒想過的問題。我可不會接受你說去研究漢語裡面的花花草草之類的。」
有時候我看著圖書館裡的出版的書,以及網上下載到的其他學校的論文,就在想:這些書也不過是研究一些「常規現象」的東西,甚至只是現有理論的總結,可是它們就能夠順利通過畢業答辯,讓撰寫者拿到博士學位;我在這裡每周要讀兩本書寫兩千字的閱讀彙報和分析,一個學期下來把他們四年涉及到的所有理論就都讀完了,這是一件多麼不公平的事情啊。
但是我導師說的對。就是因為我們在劍橋,我們要做的是全英國、全歐洲乃至於全世界最頂尖的事情,要研究的是其他國家、其他學校的人都沒有想到的東西,至少在這個領域是這樣的,要想到所有人的前面去。如果我們不這麼做的話,劍橋也就不能成為大家所說的劍橋了。甚至,在這樣一個我會感到「讀博也是有點困難的」的地方,才是一個真的適合於做研究的地方,因為研究本身就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除了常規的科研以外,博士生的另一大任務就是去給本科生做助教。我還沒獲得能做本科生supervisor的機會,因為還沒有註冊成功,不過之前系裡培訓本科生助教,我也去聽了一回培訓課。聽其他的師兄師姐說,本科生們的提問特別多,因為他們從來沒接觸過我們這一行,總是會想「那麼這個問題該怎麼處理呢」,恨不得你能解答他們的所有問題。我二師姐說,「感覺他們問我問題也能推動我去查書」,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在隔壁問題
在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裡面,有人問,「太多人說英國留學現在渣渣了,百年名校不創新圖書館圖書版本陳舊不是留學好選擇」。我只能說,別的學校我不敢說,在劍橋(以及UCL)都不是這回事,在我們這方面,大家研究的課題只有你想不到的——你想過罵人有什麼學問麼?我小師兄在做這個。你想過學漢語的英國人如何理解「我也是」這樣的說法麼?FAMES的師姐在做這個。你想過漢語里不同的「我」會對錶意產生什麼影響麼?我們組的新課題就是這個。所有的書籍、論文、資料庫都在不斷更新,不僅是英語的書,你想研究什麼樣的語言、宗教、文化,都能找到歷史的和當前的原版文獻。主圖書館的書排架overflow情況極其嚴重,不得不把很多書關起來只能先申請再借出,因為得要館員幫你去大藏書庫里去找;我們院的圖書館是有我導師在盯著,所以基本和她方向相關的書不管新的舊的都能找到;系裡的圖書館的書相對舊一點,大多數用作課本,不過百科類的書籍則是很全面的。總之,你要找一本書,一篇文獻,在這所學校里,總會有個角落能讓你找到的,不太可能會出現「一點資料都沒有」的狀況。
住在這個小鎮上,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有時的確還會懷念倫敦那種熱鬧的氣氛,比如說我一直很怨念這裡沒有Uniqlo。城裡公交並不多,特別是Sidgwick校區附近更是罕見,一般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車為主,考試期間經常能看到有人穿著袍子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像我這種不會騎車的傢伙,一般是走著去超市和其他商場(去系裡實在是太近了,過一條馬路五分鐘就可以到),如果帶著大行李去火車站和汽車站的話,就需要找計程車了。
唯一感覺奇怪的地方是,過了復活節之後,河裡的船開始多了起來,遊客們也逐漸變得比學生還多了。有時走在街上,聽到導遊拿著小話筒說「這裡曾經是×××呆過的地方」,總會有一種莫名的隔膜感,就好像他們所參觀的和我在的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似的。
先寫到這裡,想到什麼其他的再補。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3
作者:返樸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18199542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數論大牛John Coates:如果我建數學系,將採用劍橋模式



採訪人| 梁志斌博士 
記錄人| 李晨暘博士 
本文原載於《數學通報》2011年第50卷第7期
John Coates 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 Sadleirian 講座教授。他出生於澳洲,先後就讀於澳洲國立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以及英國劍橋大學。1960 年代末,John Coates 在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轉赴美國哈佛大學等地工作。1980 年代末,他又回到英國劍橋大學。John Coates 教授的研究領域是代數數論,特別是 Iwasawa 理論。他和 Sujatha 是非交換 Iwasawa 理論的奠基人。他的學生眾多,其中包括費馬大定理
的證明者 A. Wiles。 首都師範大學梁志斌
博士在劍橋大學訪問期間,在劍橋大學 Emmanual 學院對 John Coates進行了採訪,下面是採訪的內容。
左起:梁志斌,John Coates,Sujatha,於愛丁堡(感謝梁志斌教授提供照片)


梁志斌(以下簡稱梁): 您好,John,非常感謝您能抽空接受我的採訪。請問您是何時選擇數學作為終身職業的?


John Coates(以下簡稱 John) : 你好,我想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吧。我原先有學習物理的打算,但澳洲國立大學在我大一的時候提供了較優質的數學課程,這使得我下定決心學習數學。
梁: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您和劍橋大學結緣的呢。比如說,您不遠千里,從澳洲來到劍橋大學是什麼原因?
John:我想你指的是我第一次到劍橋吧。對學生而言,劍橋可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啊!其實,我並非直接從澳洲到劍橋。我本科畢業以後,被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和劍橋大學錄取,但是我選擇了巴黎高師。由於我層論的基礎不夠,學起來比較困難。一年以後,我給劍橋的 Cassels 教授寫信,他同意讓我轉到劍橋,那時我剛好有三年的Travelling scholarship。
梁:獎學金是哪兒提供的?劍橋大學還是巴黎高師?
John:是澳洲國立大學。
梁:我聽說劍橋大學提供獎學金的機率微乎其微,是嗎?
John:劍橋大學提供的獎學金數量極少,競爭十分激烈。
梁:您三年就完成了博士階段的學習,非常優秀啊。
John:當時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現在由於課程多了,三年已經不太可能了。
梁:您那時候結婚沒有?您的妻子喜歡數學嗎?她是不是跟著您美國和歐洲到處跑?
John:我遇到了我的妻子 Julie 的時候,我們都在澳洲國立大學
上本科。我剛到法國的時候,她並沒有跟我一塊來,當時她還得在澳洲多呆三個月,完成她的學業。我到哈佛工作後不久,我們有了第一個小孩。Julie 的職業是教外國人英文,她不喜歡數學。
梁:您總共有幾個小孩?他們之中有喜歡數學的嗎?
John:我有三個兒子,沒有做數學的。但是我的孫子孫女們裡面有一些對數學比較感興趣。
梁:您畢業後不久就有了小孩,經濟壓力大不大?加上要帶著他們到處工作,應該很辛苦吧。現在英國剛工作的年青學者經濟壓力,比如說購房什麼的,大不大?
John:我們那時候經濟壓力不太大。至於現在年青人的經濟問題,梁,這是世界上到處都有的一個普遍問題。其實帶小孩沒有多大的困難,你也快要有小孩了,你對這個問題會有你的理解。
梁:對您影響比較深的老師是誰呢?
John:對我影響比較深的老師有兩位:K.Mahler 和 John Tate。K.Mahler 就是不久前我跟你提過的在澳洲給我上橢圓模函數
課程的人,他當時開了三門數論課程,對我影響很大。但是後來 John Tate 對我的影響更大一些。
梁:嗯。讓我們談談劍橋大學的學生狀況吧。劍橋大學總共有多少學生?他們畢業以後去向如何?
John:劍橋大學數學系本科生一共大概有900 多人,其中包括 Part III 的 200 多人。少過半數的本科生會繼續念 Part III,Part III 的畢業生有80%以上繼續讀博士,其餘的人估計直接去工作。留在劍橋大學讀博士的是極少數人,劍橋大學會非常仔細審核和嚴格挑選進入 Part I,II,III 的學生。
(梁志斌注: 英國大部分的本科都是三年制的。在劍橋數學系,Part Ia 就是本科一年級,PartIb 是本科二年級,Part II 是本科三年級。而 Part III 是一年制的學程,除了錄取成績較優的 Part II畢業生外,也向各界招生,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本科在讀生,本科畢業生,甚至碩士畢業生。有人視Part III 為劍橋數學系的博士錄取資格班。)
梁:在這些學生裡面,中國學生多不多?
John:沒怎麼注意。他們的數量可能在緩慢地增長。順便問一下: 中國北京大學有多少學生?
梁:數學系大概一個年級 200 人左右,總數和你們差不多。我知道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工作過,比如在美國、法國、英國和澳洲,您能不能對這幾個地方的數學教育進行一下比較。
John:各個國家差別很大,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哈佛、史丹福與劍橋的模式很接近,但是美國其他大學的制度又不一樣。劍橋是一所中世紀的大學,招生相對比較寬鬆,數學系一年大概招 260 人左右,對學生的挑選非常嚴格。巴黎高師
在招生上也非常嚴格,一年只招 40 人左右。但是法國的其他大學招生非常松,幾乎不經篩選,因此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起來很困難。在美國做研究所需要學的課程和法國差不多,研究生的教育比較好;而在英國劍橋,大學課程很不錯,因此本科生的素質很不錯。我在澳洲只有很短的工作經歷,因此不是很了解。但是澳洲的教育是很不錯的,在劍橋現在仍然可以招到很優秀的澳洲學生。我個人也很感激澳洲對我的教育。
梁:您認為有必要把好學生從一般的學生中挑選出來組織學習嗎?
John:是的,在數學上很有必要。我們應該對好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教育,讓他們學習更多和更難的課程,進行更好的基礎教育。
梁:如果某一個組織出一筆錢讓您來組織一個數學系,並且假設您也很有興趣接受這個職位,請問您將採用什麼模式來組織這個系的數學教育?
John:我將採用劍橋、哈佛和史丹福的模式。
梁:為什麼您對這三所學校的模式情有獨鍾呢?能不能比較一下他們的辦學模式?
John:這個解釋起來非常困難。他們比大部分其他大學傳遞了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研究,而且可能因為這是三所我工作過的學校,所以也不排除我有所偏愛。當然,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不只是捐款等金錢上的,還包括圖書館和其他財產以及社會尊重,這些也讓他們吸引了許多最好的學生和最好的學術團隊。
梁:劍橋大學的各個學院和各個系的經濟是獨立的嗎?
John:劍橋的各個學院有各自的一套金融運轉方法。但是在各個學院之間有一種稅款系統,來保證相對老的和富有的學院每年資助一部分收入給相對窮一點的學院,後者往往是新學院。學院也會收到學校中心權利機構給他們的學生提供的資助。但是學院財政的主要部分來源於歷史上積累的財富,這些財富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建立了。當然這些歷史悠長的學院也必須為他們的老建築和自己的圖書館付出不菲的維修費用。對於各個院系,情況又完全不一樣。各個學院,比如物理科學學院或技術科學學院,由各個系的代表建立一些委員會,這些委員會指定固定的財務制度。學校中心權利機關的資金,各個院系會按照這些制度來運作。不過各個學院也有自己的捐款收入,這些捐款主要是提供一些職位,它們由學校相關機構代為管理。舉個例子,數學系每年有大約一千三百萬鎊為教授職位準備的捐助。現在教授職位已經少了兩個,這些錢跑回 17 世紀去了。
梁:您一生帶過多少學生?他們的去向如何?
John:我想你指的是博士生,大概 40-50 人吧,其中有一些是我和其他人同時帶的。他們中間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世界各個地方繼續從事數學研究工作,不過也有一個例外,(稍有不快)我有一個學生在倫敦作財經工作。
梁:就我所知,您的學生都非常優秀。非常有名的如 A. Wiles,另外我很熟悉的您的幾位學生,如 Sara,Wuthrich,Viadimir 等,也都非常優秀。請問您教學生有什麼秘訣嗎?
John:其實教學生的方法非常簡單。我的秘訣就是:我經常建議學生去考慮跟我自己正在研究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梁:您事先要求他們閱讀某本書或者學習某個課程以培養基本功嗎?
John:不,我一般直接給他們問題。
梁:也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您給的問題太難,學生遇到了很深的障礙怎麼辦?
John:在給問題以前,我一般是對問題的難度進行了判斷的。當然我並非一定知道所有的證明,但是我會感覺問題被證明的可能性。如果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會跟他們聊天,鼓勵他們繼續做下去,同時提醒他們變換思考的角度。我的老師John Tate 的方法就很不錯,他一般是讓學生在黑板上把所有的陳述寫出來。我從 John Tate 的這種做法中學到了很多做一個好教師的方法。
梁:如果問題難得連您也束手無策,這時候您怎麼辦呢?
John:我們只能堅持變換各種方法去解決它!只要有充分的求知慾,我們就可以堅持。
梁:您喜歡中國(China)嗎?
John:你指的是中國還是瓷器,不過我都喜歡。
梁:您去過中國多少次了?第一次去中國是什麼原因?中國的哪些地方讓您印象深刻?
John:我去中國總共有七、八次吧。第一次是春來 (北京大學趙春來教授)1990 年邀請我去訪問的。我對北京和西藏的印象非常深刻。
梁:我聽說您當年在西藏流著鼻血許下在西藏開國際數論會議的宏願,現在還有這個想法嗎?北京和拉薩已經通了火車,去開會要容易多了。
John:現在不是很可能,但是我確實有過這樣的想法。
梁:您去過中國很多次,也去過印度很多次,您能不能比較這兩個國家的數學。
John: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這兩個國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很多很有天分的學生。不過在印度,政府不是很重視數學研究,投入也比較小,大學裡的研究氛圍不濃。中國相對要好不少,我認為北大和清華對本科生的訓練是很不錯的。
梁:您能不能也比較一下中國和日本的數學呢?
John: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是都出了很多很優秀的數學家。不同點也很明顯,中國的優秀數學家大部分呆在海外,而日本的優秀數學家大部分都是在國內。
梁:您可不可以對中國的年輕數學學者說幾句話?
John:我想對年輕學者說的是:數學是一門龐大的科學,如果你們喜歡它,就堅持去做,留下一個美麗的定理。
梁:您對中國數學的發展有什麼建議嗎?
John:數學發展要有好的教學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的氣氛,學術要有獨立性。我相信,中國今後的數學發展會很好。
梁:我注意到您的辦公室到處都是瓷器,而且我聽說這個辦公室還不是您的最大的儲存處。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收集瓷器的?有沒有人要收購您收集的某件瓷器?
John:的確我對瓷器非常喜愛。大概在 1970年代我去日本參加一個會議的時候開始收集瓷器,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不過目前還沒有人要購買我收藏的某件瓷器。
梁:最後我們三個能不能一起拍個照做為結束。
John:好,不如我們就以這幅中國畫為背景。這幅畫上有高山流水,韻味悠長,我很喜歡。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3
作者:InVisor國際教育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10947389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這裡分享下畢業於劍橋國際關係與政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s)專業的Orina導師的學習感受吧(・ω・)ノ 想了解Orina導師的更多故事,歡迎直接戳連結↓
InVisor導師專訪:劍橋大學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IRP)碩士Orina Zhao​
zhuanlan.zhihu.com/p/60062591► 對你來說在劍橋讀書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劍橋是二院軌道的一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活學院和一個學習學院,例如我是屬於Wolfson College這個生活學院的,屬於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這個學習學院,兩邊學院的教授都會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加以支撐。學校的圖書館有很多,圖書管理員
們也都非常給力,你想要什麼資源學校沒有的,他們都能為你找到。

在劍橋讀書還是很苦的,因為研究生課程只有一年,而我所學的還是一個研究型項目,所以一年之內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從剛開學的時候就開始高速跑馬拉松。我們每周的閱讀量有1500頁以上,快速讀完這些材料是必備的技能;我們專業都是以seminar
形式授課,一上課就直接開始辯論,期末的時候讀書、上課和寫論文這三件事都是同時進行。

一開始在劍橋上課的時候我覺得困難還是很大的,因為以前沒有用英語系統學過國關理論和術語,很多東西別人在說的時候,我都處於很聽不懂的狀態,非常茫然。後來我就跟導師商量,說不管怎麼樣都要在課堂上至少讓有兩次發言的機會,以此來逼自己去說話,去逼自己努力聽懂別人在說什麼。

我個人的學習安排基本每天九點準時坐在圖書館,一直學到凌晨12點到1點才回宿舍——寫論文的時候每天會學到凌晨3、4點,在寫畢業論文的那段時間裡基本上一周都沒怎麼睡覺,除了吃飯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因為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學習、吸收理解知識、課堂辯論、聽講座、Social、寫論文……這些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同一時間內完成,所有的一切都進行得特別快。對我來說,劍橋就是一個要求你在很短的時間內拚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地方。

在劍橋拚命的這一年,我確實感受到了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的進步。因為從我剛進這個院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同學們相差太多,他們有的人可能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後再回來深造的,也有在聯合國工作多年的外交官來進修的——我們的學術水平根本沒法比,所以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努力往前推自己一把的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有任何留學相關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們哦!
也歡迎直接敲我們的微信客服invisor003進行留學諮詢,備註「小鷗」哦♪
安利時間:
InVisor導師專訪:牛津碩士、帝國理工數學系在讀博士Yibei Li
InVisor人物誌:從南開到UCL,我在倫敦金融城學創業
InVisor人物誌:從文學系專業到帝國理工IEM項目:換一條跑道,重新開始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4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276767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劍橋各種土話注釋全集:
Cambridge Slang


說說學院
劍橋一共有31個學院。有的學院是名人(比如Trinity,John's和King's),每天遊人如織,porter(中文翻譯:傳達室老頭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回絕試圖進入學院的遊客。有的學院是悶聲發大財,有錢、對學生很好、有各種你能想到你想不到的福利,比如據說Emma洗衣服是免費的而且有bedder定時收集你的衣服去洗洗好了再送回來?(求證實)有的學院是老少邊窮,遠離市中心、窮、想法兒問學生收錢、伙食也不怎麼樣。
所以選學院真的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一個本科生來說,對學院的歸屬感往往要遠大於對Department的歸屬感。
拉個仇恨吧,我的學院到超市、銀行、郵局、河邊的餐館,走路都只需要5分鐘。所以我大學四年就沒買自行車……
住宿條件每個學院也都不太一樣,但總的來說,大部分都是單人宿舍,有房間裡帶衛生間的,也有要和同一層樓其他學生共享衛生間的,廚房一般都是公用的。建築上來說,有比較現代的宿舍樓,也有已經有一兩百年歷史、走在樓梯上有咯吱咯吱響聲的房子。據說Trinity的學生還有可能選到牛頓當年住過的房間?(求證實)
有一年我住的房間大約得有三十多平米,南北通透,有一個很大的客廳/書房,一個臥室,還有一個帶水槽的小隔間,光椅子就有七八張,客廳里有一張大餐桌、一張書桌還有一個小桌子被我當成電腦桌用了。所有這些,就我一人住……=V=
食堂的伙食在不同學院的差別就非常大了。這和formal的質量也是成正關聯的。具體上面的各位同學都已經講到過……另外學生里會有人立志四年吃遍所有31個學院的formal……還是很有難度的哈!比如King's college的formal就非常難訂,還有一些學院每周只有一次formal。最關鍵的是……你得認識那個學院的人才能幫你訂formal啊。大部分時候大家會在學院食堂解決一日三餐,特別是晚飯,同一個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聚在一起,無所事事天南海北地聊天,真是美好的青春。
關於supervision,其實不同學院的supervision質量是會很不一樣的。——再一次體現了選好學院的重要性!比較牛的學院,上那門課的教授是那個學院的fellow,你的supervision就很有可能就是那個教授親自上的。想想一下一個業界大牛學術明星給一群剛進大一啥也不懂的孩紙講解最基本的力學分析的樣子!而如果這個學院並沒有這個專業的fellow呢,那一般就是由一些PhD來上課了。不過有時候PhD講課比professor還要清楚,因為professor畢竟太牛了才不會在意咱們上的這點兒破課……這些supervision是由學院里一個叫Director of Studies的人來負責安排聯繫的。每個專業在每個學院都會有一個DoS,他是學院和department的溝通橋樑,負責安排supervision、每年開學/放假時候找你聊天(特別是涉及選專業和選課的時候)、安排學期初的模擬考試、每年大考之後給你家寄成績單,如果考試成績不好還會找你去喝茶。
和DoS有點類似的一個角色叫personal tutor。也是由學院里的fellow擔任的。他主要是負責你生活上的各種事情。比如申請獎學金、幫你開請假條/申請遲交作業的permission、在自己房間開party的permission、給你寄成績單、考砸了找你喝茶。當年在大學的語言中心學法語的時候一年要125鎊的學費,tutor幫我申請學院的funding減免了一半。
每年五六月考完試之後的劍橋,天氣溫暖晴朗、活動繁多,拋開一年的學業壓力盡情放鬆,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時光。唔不過在考試之前,整個劍橋都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學術氛圍當中:玩了一整年突然發現啥也不會怎麼突然要考試了還剩最後一個月快抱佛腳學學學學學……在這種時候,學院也非常體貼地適時推出一系列幫助大家專心學習的措施。比如Easter term一開始學院就會給大家pegionhole里寄信,通知quiet period開始了,一切party必須12點前結束、在房間里聽音樂不能太大聲影響其他人,以及除了繼續24/7開放的圖書館之外,另開闢三四個大會議室供大家自習,並絮絮叨叨詳細說明哪些study room只可以喝白水,哪些房間可以喝茶和咖啡,哪些房間可以帶一些吃的時候不發出聲音、沒有氣味、不油膩的零食。有一些學院的圖書館還會出錢買了拼圖放在圖書館裡,讓大家放鬆的時候拼拼圖玩兒……
學院的學生會JCR會給大家發考試周的福利:pegionhole里會有一個牛皮紙封的袋子,裡面裝了些糖果、巧克力、小玩具,之類的……讓你緩解精神壓力……
TBC,想吐槽一下學校的Hermes郵件系統,待我翻點兒當年的截圖出來……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6
作者:AdmitWrite線上英國留學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17389577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現在在劍橋大學讀Mphil in Technology Policy,是一個一年的碩士研究生課程。
在英國研究生分兩種,一種是taught的,一種是research的。
我讀的這個是taught的,也就是說你只有完成規定的課程並達到畢業成績的要求就可以順利畢業了。並不需要找科研課題和寫論文。雖然有一些課程本身會要求一些論文。
為什麼叫 Mphil in Technology Policy
這個專業應該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對,沒錯,因為這個專業全英國只有劍橋大學有!
所以他到底是講什麼的呢?
因為畢竟是學policy 的嘛,所以這個課程是屬於商學院的課,也就是劍橋的CJBS(Cambridge Judge businesses School), 也是奶茶妹妹來讀的這個商學院。
那至於為什麼不是其他的Policy,而是 technology Policy呢?
因為這個專業尋找的是有理工科背景的候選人,這也就是technology的由來。旨在培養一些有科技背景的未來領導人。這個專業非常看重你的領導能力,這是一門需要學習如何與政府溝通,或者如何站在政府層面去制定政策的一門課。想走仕途的同學不妨考慮一下這個專業。
那為什麼叫Mphil呢?
Mphil是Master of Philosophy 的縮寫,也是劍橋大學對master一種獨特的叫法。
理論上劍橋大學的Mphil是可以直接繼續上劍橋的PhD的,不需要額外申請或者面試,就作為博士的第一年了。
但是,有兩個前提。一是你的畢業成績必須要達到70%以上,也就是first class。二是你的Mphil必須是research的,不可以是taught的。
而我這個專業是taught的,所以我也就不想直博的事了。
我們專業不像本科的畢業成績分什麼一等學位
,二等一學位。我們畢業成績就只有distinction和pass的分別。我們的distinction還要求75%以上才可以。
我們教授自己都說:「一年都不一定出的了一個distinction,你們不要去追求這個了」。
那好的教授,既然你都這麼說了,我們就安安穩穩混個pass好了。我們pass的標準是平均分60%以上。
課程設置
課程非常緊張,可以在官網上看到,我們官方自己都吐槽,這個課非常的intensive。
而且沒有假期!!劃重點!沒有假期!沒有假期!沒有假期!聖誕節也不放假,要上課。easter也不放假,要寫group project。我在這隻想微笑,沒有什麼其他的形容詞了。
劍橋的所有課程都是一年分成三個term,分別是Michaelmas term, Lent term,和Easter term。
每個學期是8個星期。2019-2020年的學期具體時間見下圖:
正常的課程安排就是應該把課程都塞進這三個學期里,但是我們專業偏不!
不光提前開學一個星期強加了一個pre-term
,中間的假期還被剋扣了。

我們一共有6門必修課,6門選修課。
選修課課又分三個種類,分別是sectorial
 & skills類,enterprise類,和open類,從每個種類里選兩門選修,這樣就是2+2+2=6門選修。
我還挺喜歡這個選修課的選項的,因為其實他們的種類差別比較大的,想我這樣想創業的,就有適合我的「manage innovation process」的課可以選。
具體的2019-2020我們專業的時間表可以看 下面這張圖。
注意紅框框圈出來的,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假期」。
不過還好最後一學期課比較少,就是留出來時間給我們做final group project的。
希望我上完前半年的魔鬼課程之後,還能有命活到最後一學期吧。
比較有意思的課
我們的選修課中有一門課是Negotiation Skills。談判技巧能講什麼呢?
這個課好就好在它不是只講課本上那些理論。教授鼓勵我們通過實踐來鍛煉,來學習。
比如第一節課,老師就讓我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活動。他給了我們2塊錢,讓兩個人一組,把這個錢如何的合理分配。但他絕對不會讓你簡單的一人一半,這麼順利的進行。
他給每個學生都發了一張秘密紙條,每張紙條上的內容都不一樣,紙條上寫了你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原因。
我的紙條上寫的是「你可以編任何故事去說服對方,但是你要至少拿到1.6磅」。但是我並不知道我的對手他拿到的秘密指令是什麼。
於是我們就這麼開始了談判,對方堅持要2磅的大頭,我也在盡量得到1.6,所以在3分鐘之內,我們並沒有達成交易。
過後教授統計每組的交易情況,有多少組達成了agreement。後來讓每組分享他們為什麼能成功,很快你就能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用其他交易轉換了。
比如有一組就是他們決定用這2磅買一瓶啤酒,兩個人一個坐下來喝喝酒,因為他們彼此之後要成為合作夥伴,他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
最後教授也就總結道,你們發現了沒有,失敗者和成功者的區別就是成功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multi-dimension
)去出發,而不是之局限於錢多少這一方面(one-dimension
)。
就是他會用有趣的活動讓你去記住一些道理。當然我作為失敗者,我覺得這個道理我會記得更深。
並且這門談判技巧課每節課上課之前都會發下節課要談判的內容,並且給每個人發不同的秘密條約,看看在下節課的時候你們能不能達成交易。
這個課每節課是3個小時,有一半的時間都是我們在做談判練習,而不是單單聽教授講PPT。
每次下課我真的都能學到超多,覺得這節課真的是賺到了。很多時候談出來的結果是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要不是有教授發的那些秘密指令和強制要求,我都不知道我原來還能這麼談判,而且我自己來的話,我可能連最後結果的一半效益都達不到。
兩次旅行之——倫敦行
這個專業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會組織兩次旅行,可以去遊學。
其中的一次旅行是去倫敦的,兩天一夜,在第一個學期正式開始之前。
去倫敦聽一些行業大佬們分享經驗,和一些Q&A的環節,可以幫助我們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做一個展望。
倫敦行有一個比較有亮點的活動就是有一個校友會的晚宴。
在倫敦King』s Cross火車站旁邊的一個小酒吧,包一個單獨的room,一起吃晚飯。
晚飯的形式和劍橋的formal差不多,一個非常非常長的桌子,我們每個人找到有自己名字牌的位置坐下。
我們這屆所有的學生都會去,還有我們的導師,以及大概5-6個之前學這個專業的校友們分散在各個桌子。吃飯的時候可以問學長學姐們各種問題。可是是以後就業方面的,也可以是選課方面的。收穫頗多。

(倫敦晚宴的現場,大家入座之前)


(劍橋女王學院的formal)
兩次旅行之——歐洲行
歐洲行會在第二年的三月份,也就是在easter的假期里,三天兩夜。
主要是拜訪歐洲機構,例如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
,委員會和理事會,歐洲投資銀行和盧森堡的歐洲法院。並與成員國政府和行業或非政府組織的遊說者會面。
除了介紹歐盟的職能,此行還允許與具有各種政治影響力的議員以及歐洲委員會高級官員以及其他遊說者或英國官員等會晤,他們可以就歐洲項目提供不同的觀點。
在商學院上課
劍橋的商學院絕對是我在劍橋所有的建築里見過最有童心的了。
你想像中的劍橋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各種800年的歷史的古堡?
雖然這種建築在劍橋確實隨處可見,但是當你走到judge 的時候你就···

(劍橋Judge business School 正門外觀)
在外面看起來還一切正常。
但是進去樓里你就會看到這樣一副景觀。

(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內景)
對,沒錯。就像是一個大型兒童樂園樂園有沒有。
配這劍橋商學院獨有的明黃色,配色也很鮮艷大膽是不是。
感覺和劍橋這個人們印象中古板傳統的大學格格不入。
偶遇奶茶妹妹
當時在收到offer入學前,就看到網上爆出奶茶妹妹要來劍橋讀書了,而且讀的竟然也是商學院的課。當時就想著會不會以後上課會經常能看到奶茶妹妹呀。

到了學校以後就被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埋沒了,也沒有時間去想這個。
直到有一天,我們專業一個英國小姐姐跟我聊天的時候問我,聽說有個中國很有錢的商人的老婆在我們這讀MBA,你聽說了嗎?
我這才反應過來,她說的應該是奶茶妹妹,哈哈哈哈。想不到外國人也這麼八卦的嗎。

在上面這所兒童樂園裡確實也經常能看到奶茶妹妹的身影。
有時她在咖啡廳和朋友聊天,有時她自己在圖書館學習。
聽另一個也讀MBA的朋友說,他們這屆MBA200多個人,並不是每個人都很熟,不過他覺得她人很nice。
我們在學院看到奶茶妹妹也就是遠遠看看,也不去打擾,因為覺得她也是來著學習的,不應該總是用一個網紅的標準去看她。後來見多了,看到也就不那麼激動了,哈哈哈哈。

商學院的各種活動
這個專業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商學院,一個非常注重人脈和人際關係的學院。
所以Judge時不時就會舉辦一些講座,請來的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比如剛開學,學校就請來了比爾蓋茨,當然票是一下就被搶光了。

(比爾蓋茨來劍橋做講座)
不過就算我能搶到票,這個時間我也在上課,註定無緣。
還有Kevin Rudd的講座。
他中文名叫陸克文。前澳洲總理,前澳洲外交部長,澳洲工黨
前領袖。
因為他是政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所以我們導師要求我們專業的學生都去聽這個講座。

(陸克文先生講座的宣傳海報)
這個講座現實陸克文先生對future of progressive politics
的看法,接下來是Judge的一位教授進行訪談。最後是學生的提問時間。我覺得這個講座對以後想走仕途的學生會很有幫助。

(陸克文先生演講現成的照片)
其實這個專業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而是在課外學校組織的這些活動中。
如何就業
畢業生中最多的畢業生(約25%)在顧問公司找到工作,其次是金融(20%),政府(15%),大型ICT公司(15%),能源公司(10%)以及國際組織,醫療保健,基礎設施,設計,法律,媒體,運輸和航空太空,非政府組織和技術初創企業。
我之後的就業方向是想自己做網路公司。我本科是學CS的,我已經在IT方面有一些了解了。
所以我要選擇這個專業,因為如果想要開公司的話,我還需要一些管理方面的經驗。
不過我也知道我們19級裡面很多新加坡的同學,他們都是被政府全獎支持過來讀這個專業,讀完之後直接進新加坡政府工作。想走仕途的同學不妨考慮一下這個專業。

在就業方面還有一個一定要好好利用的就是人脈,劍橋大學的商學院提供非常完善的校友聯繫網路。
你可以登錄你的劍橋帳號,找到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的聯繫方式,如果他們正好在你感興趣的行業或公司,你就可以聯繫他們,請求他們幫你內推。
或者你有任何就業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去諮詢相關行業的校友們。
錄取數據
聽我講了這麼多,對於對這個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們,想要來報考的,可以參考一下錄取數據,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根據劍橋大學官網發布的數據,2018級一共錄取了23名學生。其中學生的平均年齡是24歲。
這個我感覺今年也差不多,我知道很多學生都是工作了幾年又回來學校學習的。
這些學生分別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男女比是7:3,看來有理工科背景的還是男生比較多呀。
100%的學生都有3.7+的GPA或者是英制的first class
。和美國常青藤不同的是,牛劍對學術的門檻非常高。
如果你想申請美國常青藤GPA3.5你就能滿足要求,學校就不會在GPA上挑你毛病,但是牛劍則是死死的first class或者3.7+,不然一點可能都沒有。


(2018級Mphil in Tech Policy的錄取數據)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6
什麼都很好,
除了。。。

需要忍受每年一次的中國學聯鬧劇。
尤其是清華幫和北大幫。
為了做一年中國學聯主席,好多人不惜把臉丟盡,把人噁心完。
只能說,挺蠢的。

中國培養了一群二逼利己主義者不是空話。而且是胸無大志、整天想過把「官癮」的利己主義者。國家最好的教育資源給了這些人,送這些人出去,他們一半多的時間都在考慮怎麼混朋友、混圈子、混學聯,而不是想怎麼把學問和科研做好,回來做個對社會無害的人。這幫人就是劍橋學生的恥辱,華人社區的毒瘤。
有個觀點是中國人均受教育程度和素質不高,沒法搞民主。MLGB我覺得受教育程度巨高的中國人搞民主選舉才叫一個恐怖啊。所以我國教育體制真的有問題。反觀本科劍橋的同學還是比較單純一點,受國內污染較少。
但是我有信心國家的未來不會在這些人手裡,他們的志氣和能耐不會走多遠,人的品質還是決定了大多數人生路徑的。

不過有才氣和志向的人還是不少的。
匿名一定,相信大多數劍橋學生跟我意見一樣。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2755138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9
作者:Panopath過來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1731196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篇回答以採訪在校生的形式展現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各個方面。 
採訪:泰慄慄,玉米,瓜哥;受訪:Tiffany,Sylvia,馬文君,Yukia;美編:周一
位置:Cambridge, England. 排名:世界第6(U.S. News排名);世界第4(QS排名)
性質: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
(牛津和劍橋兩個學校本科不能同時申請)
在校人數:18,000多人
本科國際生
佔比:13%,來自65個以上歐洲以外的國家
學院數量:31
教職員工數量:9000多人
預錄取率:25.9% (2015數據)
國際生學費:£19,197~£50,130(根據專業不同)
國際生生活費:最少 £10,080 (2017~2018年)
學院費:£6,580~£12,264(根據學院不同)
申請成績標準:雅思總分7.5以及均7,或用其他語言成績(如托福)聯繫admission office以獲取更詳細信息;AS四~五門達A,A level A*AA~A*A*A; IBDP 40~42,三科HL 7,7,6;AP項目除了高分SAT與SAT II,還要至少五科5分相關AP考試成績
申請截止日期:10月15日
王牌專業:數學,物理,生物,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
來自 Offer Holder:Q:被扔到winter pool里再被撈起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在放榜那天(一月中旬),Homerton學院來了一封郵件說的是「We were impressed by your application。然後我們把你從winter pool里撈起來啦」。超級開心!新的學院(Homerton)比原來面試的(Corpus)要大多了!
Q:如果想錄取幾率大一點,是選open application(讓大學把你隨機分配到收到申請數額還有空位的學院)還是在申請中點明自己喜歡的學院?
T:我偏向後者。如果你選了特定學院之後可以看看將要給自己面試的教授的研究方向,發過什麼文章之類的。你可以在面試前就開始做些相關功課。不能說open是把你分到競爭比較小的學院然後就比較容易錄你。應該是哪些學院還有空位然後隨機分——很多人也會被分到Jesus這種很好的(難進的)學院。
S:後者。因為決定以後的碩士、博士研究方向是很重要的——你可以看你的教授做了什麼你感興趣的research。學院的選擇也關乎到自己未來生活的模式。每個學院風格真是太不一樣了。
Q:收到面試通知一般是什麼條件?
T:成績方面,A level一般是四科A+預估分
,AS學五科左右。DP當然是43+預估分。活動不需要特別厲害和獨特的活動,因為成績是門檻。 S:每個國家學生對活動和成績的權重了解不一樣。活動不重要,只能錦上添花,成績才是決定因素。而且有些活動,像ASDAN經濟論壇
,美式辯論,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論文競賽一類的,會開拓你的思維,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那個論文競賽的最高獎項是1000英鎊哦!
Q:推薦信裡面一般都寫什麼?
T:就……跟老師吹吹水(笑)。所以這東西沒有成績和ps重要,因為大家的都在吹。
Q:除了成績,PS(Personal Statement)和推薦信,還要準備些什麼?(各專業的入學考、written work、copa
等)
T & S:除了UCA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英國全國大學統一學生申請機構 (小編:以後小分隊爭取出一個UCAS系統申請指南~) 還有就是Cambridge Online Preliminary Application這個表。是劍橋版UCAS。你還可以在裡面寫寫你為什麼要選劍橋以及你選專業的原因等等,,相當於給你的機會針對劍橋再寫一封小PS,拍一點馬屁還是要的。
再就是大部分專業都要的入學考。你不會被告知你的成績。經濟專業是第一次有入學考,所以暫時不知作用的大小。但是像數學的STEP考試是非常重要的。
Written Work的話,每個學院和專業的要求都不同。有些學院會讓你挑平時的一些作業來看。
Q:可以分享一下面試的經歷嗎?有沒有跟教授相處的有趣經歷?
T:其實成績夠了之後一般面試就拿得到。劍橋相對於牛津是廣發麵試的。比如說我們有個同學沒有交written work 也沒有筆試都可以拿到面試。根據不同學院,面試者住宿吃飯條件都不同(富有的學院college fee都少一些哦)。我當時面試周申請多住了一晚,分了個巨大的房…其實這些住宿的時日安排都是可以根據你的要求調動的。如果面試是在聖誕節前夕,還可以吃到聖餐。面試去教授辦公室,或者博士生面你,或者兩者的組合。
跟教授的經歷啊……就沒有像之前牛津的學長們那樣跟教授聊的很開心、聊到超時、甚至還一起去飯堂吃了個中飯那種那麼好玩的經歷了。
Q:面試一般有幾場?面試主題偏向哪些?
T:我的話是兩場。有些專業面試前還有筆試,比如哲學。面試主題偏學術,會提到你ps里寫的內容。一般在寒暄的時候會問問你最近有什麼課外活動。也沒有問什麼「why cambridge」 「why this major」之類的。不過其實面試風格、難易程度都是看是什麼學院了。 S:一般問問關於時事、專業歷史的東西,還有做數學題之類的。
Q:在系、學院、大學之間,offer的決定權主要在哪一方? S:牛津是department的決策權大於學院,劍橋則相反。也就是說,在牛津如果教授覺得你很優秀想把你推薦到別的學院去,成功的幾率還是挺大的,部門的權力大於學院。但在劍橋則不同,學院有最終決定權。
Q:你走在校園裡的感覺是怎樣的?在村裡獃著會覺得無聊嗎?
T:特別舒服、安靜、特別有學習氛圍。 S:無聊?沉迷學習就不會覺得無聊啦。
Q:對申請者想說些什麼?
T:暑假好好玩,開學好好學。心態很重要。 S: 多讀書,多看報,多關心時事。 對於申請經濟系的同學,AS經濟百分比越高越好。數學很重要!我的conditional offer上的條件都沒有給經濟condition,但給了高數的。
來自在校生:Q:用一個詞來形容Cambridge?
A:可愛!
Q:交通,伙食,購物?
A:交通方面的話騎自行車真的超酷,假如不摔的話。去倫敦也很方便。我的學院飯堂是在劍橋數一數二的,周圍餐廳也不少。其實英國食物也沒有傳說中那麼黑暗。我們還每個星期有formal hall,吃的不是食物,是精神。購物的話也有商場,但是我窮,沒研究過。要購物的話肯定去倫敦啊比斯特
啊會更好。但是我窮。劍橋就是鄉下地方。
Q:覺得哪個學院比較好?對大名鼎鼎的三一學院
有了解嗎?
A:三一比較迂腐一點,說穿了就是有錢任性。我們學院(murray edwards
)比較可愛一點,雖然比較窮……
Q:學業壓力大嗎?劍橋會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卻很有趣的選修課嗎?
A:壓力當然大啊。但是如果是真心為了學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失為一種享受。而且那種別的學校第二個term才會學的東西你第一個學期就學了感覺真的很贊!但是有趣的選修課就沒有了,相對於美國和香港四年的本科,英國三年的本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學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是亂七八糟的社團倒是很多。
Q:那可以介紹一下亂七八糟的社團嗎?
A:可以呀。有一些真的很莫名其妙的,比如裝嫩社,哈利波特社團,飛行社團等等。
Q:為什麼要黑對方學校?(牛劍互黑梗)
A:相愛相殺吧。準確來說是看不起別的學校所以只能互懟。【小編聽得瑟瑟發抖】
Q:天氣怎麼樣,覺得劍橋哪裡最美?
A:超級好,經常天氣都很不錯。當然有我的地方最美!
Q:看過很多關於劍橋的鬼故事,你們學院也有這種流傳很廣的有趣小故事嗎?
A:沒有,我們學院太新太可愛了!
Q:去面試的同學說帥哥德別多,這是真的嗎?
A:不覺得唉,美女比較多倒是真的。不過說到帥哥嘛,也要看看是什麼標準,普通的金髮碧眼小哥哥還是滿地走的。
Q:課堂大小是怎樣的?
A:這取決於你學什麼。拿我的專業來說(經濟)就挺多人一起上課的,但是生物就很少,建築更少。假如是lecture的話,supervision就是2-4個人一起。
Q:不同學院宿舍會不同嗎?
A:會有啊,Churchill和Trinity都很豪華。但是也不一定,宿舍分配要看運氣。每個學院都不一樣,我們學院第二年就可以選。一般三年本科都會保證有宿舍住。
Q:會不會有聽不懂課的時候,會選擇怎麼做? A:會吧,有時候、特別是剛睡醒的時候。一般問問professor
,看看書看看ppt就好啦。
Q:和同學互動多嗎 ,圈子會局限嗎?
A:挺多的,和學院的和一起上課的都很多。圈子局限不局限也都是看個人,朋友這種東西,國籍不是太大問題,聊得來就好。只跟中國人玩也沒有關係,開心就好啦。
Q: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劍橋的college system呢?有給你帶來歸屬感嗎?
A:可以啊!劍橋不同的學院最大的差別就是有各自不同的文化,college是在報名的時候自己選擇喜歡的學院,如果選擇了open當我沒說。當然winter pool或者summer pool也會將你分到不同的學院,和牛津差不多學院就像家一樣,所以肯定會有歸屬感啦,不管你被分到哪個college都會有很強烈的歸屬感的。
Q:說起來,在劍橋上划船的小帥哥有劍橋的學生嗎?
A:有啊有啊,我還真見過一個,是劍橋在讀的學生。
Q:那劍橋有沒有什麼傳統?
A:和隔壁學校好像差不多,開學典禮啊考試什麼的,都有may ball啊rowing啥的,像之前ox學姐提到過的會在一本古老的本子上寫自己的名字也是有的,畢竟,簽賣身契嘛~雖然個人覺得,有小小迂腐。
Q:能特別描述一下formal嗎?
A:我覺得formal吃的不是食物,是精神【認真臉】我們重點不在吃飯,而是吹水。(那東西好吃嗎?)好吃!我上個星期吃到了超級好吃的甜點呢!雖然不同學院的飯堂不一樣,但是我們學院的是最好吃的,別的學院的校友都羨慕得不得了。【快看圖】最重要的是!比隔壁牛津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自豪臉】就是因為劍橋的formal
選的劍橋。
Q:有去過ball嘛?感覺如何?
A:還是那句老話,不同學院的ball不一樣,價格不一樣體驗也不一樣,很貴的貴族ball肯定是有的。一般來說就是吃東西喝酒聽音樂跳舞玩玩遊戲啥的。high不high就看和誰玩吧,和劍橋的大帥哥玩肯定high啊!
Q:考試怎麼樣?一等學位難嗎?
A:難,超級難。作為大一girl還沒考過試因為一年final一次,前20%到25%就是一等,聽起來好像不難的樣子但是在學霸雲集的地方就….
Q:選擇做學術和找工作的話資源如何?
A:資源肯定很棒棒沒話說啊!霍金老大哥都在呢!說到我們經濟系連凱恩斯
都是校友啊!尤其在劍橋這種偏理論的地方,選擇做學術是很好的選擇啊。學校會有無數大人物、大公司和組織來辦活動、講座,條件各種吸引人,但他們最愁的是高冷的劍橋學生會不會去。
Q:以後想去哪裡發展,做什麼樣的工作呢?
A:曾經的我目標很明確,但是我現在對這個世界持懷疑態度,所以我也不知道。
Q:你有想過留在劍橋嗎?
A:雖然我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但是大概不會吧。年輕人嘛還是要多走走不同的地方,劍橋就是鄉下啊,養老就差不多。
來自畢業生:Q:您可以不以和我們談談劍橋畢業生的去向呢?例如他們在哪些機構工作,或者他們之中多少會從事研究、多少會選擇留在劍橋然後成為教授?
Y:他們大部分都會留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一部分留在劍橋並且成為教授,一部分開創了自己的診所,很小一部分從事跟自己專業不相干的事業。
Q:你認為劍橋在就業方面是否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幫助?亦或是劍橋只關注學生們的學術?
Y: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啥子問題吧,雖然教授會幫你的
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於「Panopath過來人」微信公眾號
。 
如果你想認識校園百科的受訪者問更多問題,可以下載我們的APP來找到TA。=)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panopath.tct (二維碼自動識別)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9
以遊客的身份去過一次劍橋,到了劍橋大學以後,我真想放聲大哭,這輩子是沒機會到這種學校讀書了。
從火車下車,穿過城市,就到了劍橋大學,走過一個個科學泰斗走過的路,走過的橋,走過的門,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來生有緣,到劍橋求學。
我要在百年的圖書館裡讀書到深夜,我要在劍橋的朝陽和春風裡沐浴,我要聆聽一個個智者的心聲,不為金錢,不為名利,只為真理。
看著劍橋大學快樂的年輕人,在這所神聖的大學肆意揮灑著青春,我只能由衷地羨慕,我今生從來沒有像羨慕這群人一樣羨慕其他人。我的另一個朋友去過劍橋,說我來生只想做康河裡的一顆水草,沐浴著知識的陽光,看著幸運的年輕人從身邊走過,在清澈的河水裡度過一生。
那一年是2019,一切平靜安寧,誰也沒有預計到風暴會來臨。


作者:王寶來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28444623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4-5-6 20:19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5775/answer/647703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瀉藥。
學校大大小小的社團有幾百個吧,如果加上每個學院自己的一些小社團。基本上想體驗什麼運動或者有什麼小眾的愛好都能找到相應的社團。
比較大眾的運動,一般都有學院間的聯賽。比如足球總共有七級聯賽(每一級十個球隊,因為每個學院都會有三四支球隊),還有同時進行的杯賽(cupper,plate,shield),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英格蘭職業聯賽(從英超到低級聯賽加上社區盾杯,聯賽杯,足總杯等等)。另外還有就是五人制足球比賽。比賽信息,排名,聯賽對陣都能在CUAFC的網站上查到。類似的還有橄欖球,壁球,板球,羽乒籃排,曲棍球(hockey),長曲棍球(lacrosse)等等。有些運動也可以以一個係為名義參加,我跟辦公室的人打羽毛球降到最末一級了...而且不僅有男子的聯賽,相應的還有女子聯賽。最熱門的運動還是賽艇,基本上每個學院都有一個Boat Club,在劍河下游堆積了三十多個Boathouse(船塢?)最熱門的賽艇比賽是Lent term的Lent Bump和Easter term的May Bump。
小眾的運動,比如魁地奇(這個社團似乎是民間的),飛盤(frisbee),手球,鐵人三項,射擊,擊劍,還有上面有個學姐提到的滑翔機等等,都能找到組織,但是未必有學院間的聯賽了。飛盤我知道是有幾隻跨學院隊伍之間的聯賽。
戶外社團特別多,例如科考(Expeditions Society),登山(Mountaineering Club),山行(Hillwalking Club),定向越野(Orienteering Club),帆船(Yacht Club),獨木舟(Canoe Club),岩洞(Caving Club)等等。不幸的是劍橋所在的地方很平,沒有山。所以這些戶外社團每次活動都要開車去外地(湖區,北威爾斯等等),當然Yachting Club是要從附近的一個港口出海航行。一般戶外社團的活動就要佔據整個周末。非常敬佩在這些社團做組織者的人,每次都要操心二三十個人的吃喝住行。在長假期間,一般都是線下組織的活動,比如今年夏天Canoe Club的一群人跑到阿爾卑斯山,皮划艇漂流了十幾天,所有的輜重都放在皮划艇裡面。看到他們的視頻,我只有Orz,真是太會玩了。
更新一下,還有很多打架搏擊協會,一個朋友去了什麼mma(mixed martial arts)的訓練。。。
還有一個野外生存協會,主要是就是鑽燧取火
有時候有人跟我吐槽,說劍橋好無聊啊,不好玩啊。
我表示不能理解。
你不會玩不要怪劍橋不好玩啊。/微笑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