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 就讀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3
作者:琭琭先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02728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一個剛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的人,抱著懷念的心情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讀LSE,不說是最美好的人生吧(再酷炫的生活也比不上假期回來和家人平淡的相聚一起吃西瓜!),但那三年的確是在自己心裡閃閃發光的回憶。



在國內說到去英國念書,還是知道牛津啊劍橋啊是大牛,聽到我在政治經濟學院念書,
過年親戚還有人問,「lulu啊,你是打算去英國考公務員啊。」
呃,我,覺得有點難以解釋。
至於表弟表妹們,微信聊天時不把我學校名字打成LES蕾絲就夠了。

我們學校還很難考的好嘛,錄取率超級難,排第三名,不比牛津好考多少。如果說大學三年是閃閃發光的回憶,申請學校時的回憶簡直是閃閃發燙。當時拚命刷的成績,努力做的準備,雖然辛苦,但真的就讓人開始知道,為自己的夢付出努力,看著它一點點充實,實現是多棒的感受,(此處省略
雞湯若干)遠不是在 oxford street
買到一個包包能比擬。

我在LSE讀的是哲學與經濟系,至於哲學,這個專業的具體問題,balabala的就不多說了。這個系裡面的中國小夥伴並不多,因為我離家出來念書的時間比較早吧,所以可能在選擇專業的想法和高中後出來的同學不一樣吧。但是也會在其他社團交一些中國朋友,畢竟一起說國語的時候,都是親切的。

LSE不是沒有混進來的學生,也有很多水的,各種有錢有身份的富N代,紈絝
的,翩翩有禮的,任一一款總能找到。但其他沒有這些光環的同學,自身真的好優秀。真的還是那種比你還優秀的人,偏偏比你還努力。

最起碼讓我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賴在床上看電視劇的理由,生活這麼熱情澎拜,再不濟,走出門和人聊聊,看看別人都在忙著上進什麼也好。

在這裡讀書,恍惚間真的有種世界中心的感覺。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個學校挺重視培養的政商精英。像我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台灣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英文等等,各國許多政界重要人士都是從這裡走出。現在在學校餐廳鄰桌吃飯的人,可能以後就是坐在聯合國談笑風生的人。

那個掀起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的索羅斯還算我的直系學長。滾石樂隊主腦米克·賈格爾也是這裡走出的,就是那個魔力紅
也想Moves Like Jagger的賈格爾


每個來英國的大人物都愛往學校走一走,開開講座談談天,皇室王子
也並不少見。有種在戲劇學院,看見明星波瀾不驚的心情吧。


多和世界接觸接觸,儘可能地去拓寬對世界的眼界,真的很不錯。有時人們對世界狹隘的態度,可能我們只是站在井底,這種桎梏,是喝多少雞湯都填不夠的,而且看的多了,對生活也就越加純粹了。這些對這個世界呼風喚雨的人,不也同樣曾坐在這把椅子上喝一杯咖啡休息麼,這個世界也還是這個世界呀。不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像我現在的一句人生格言,人生除了生死存亡,其他都是芝麻綠豆。

世界一流的教授很輕鬆地告訴你,孩子不喜歡別學了,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我第一個劇組就是我的系主任給我介紹的。他本來想讓我讀博,後來我說我比較喜歡影視專業但是沒什麼人脈,他也沒有勸我,說那條路「更高端大氣上檔次」,就直接向我我介紹了他弟媳。也是令我畢業後,走上自己走上新媒體行業,探索自己的道路的一大鼓勵吧。

尊崇自己內心,反而是給我最大的啟示。看清這個世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為它認真的,不懈的,拚命的努力。這個世界這麼大,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最完美的人生了。

手裡沒有照片,隨手貼幾張圖,懷念一下我的大學。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8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9411670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初為了拿到女神校的offer也算是經歷了很多波折,在LSE讀書的一年裡又先後經歷了香港動亂、英國脫歐、法國罷工、新冠疫情等重大的全球事件,在風暴中心完成了碩士學業,最終拿到了Master of Science的畢業證。
疫情帶來的種種遺憾終究無法彌補,但所經歷的一切對我而言,已經是彌足珍貴的饋贈。
在LSE,我第一次心無旁騖地汲取知識,拋棄所有功利的目的,不再在意分數和他人的目光。我學習著往後人生中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用到的理論,也被讀文獻和寫論文的焦慮折磨。但我深知這種「幸福的痛苦」是多麼寶貴,拚命想要抓住學生時代最後一點純粹。
從北大到LSE,我有幸接受了頂級的精英化教育,見識了很多真正有才華有個性的後浪。這些經歷帶給我的意義,也許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我開始用更加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選擇,也學會更加平和地接納自己的平凡和局限。
千言萬語彙聚成一句話:從LSE畢業,你可以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LSE的校訓牌


01. Two Stones啟程前往倫敦之前的那個夏天,我在北京SKP的一家書店參加了一場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的嘉賓是Luna Li和紀先生,他們是Lonely Planet的中文作者,剛剛完成了一場自駕環歐亞的公路旅行,並將他們的旅途故事寫成了一本書——《只有尋找和遇見》。
剛剛收到LSE錄取offer的時候我特別激動,每天去知乎上搜索「在LSE讀書是怎樣一番體驗?」當時我被問題下方的一條回答吸引了,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話是:在LSE就讀,除了學習本身之外,我獲得的大概是眼界與心態,以及一種信心——我可以選擇任何生活方式,而且我一定做得到。
這個回答的作者正是Luna Li,她已經從LSE畢業多年了,曾經就讀的也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專業。我就這樣機緣巧合地和自己喜愛的旅行作者成為了同專業的校友。
Luna開玩笑地和我說:歡迎去LSE接受「兩個石頭」的教育。
LSE傳媒學院有兩位「鎮館之寶」:一位是Roger Sliverstone,他是LSE媒體與傳播系的創始人,學院里最重要的活動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位是Sonia Livingstone,她是受眾研究領域的大牛,我在芬蘭交換的時候就曾閱讀過她的論文,在LSE讀書的時候還很幸運地選上了她開設的課程The Audience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19.06.11 LSE行前會北京會場 


LSE被很多人奉為「女神校」,屬於英國G5超級精英大學之一,坐落在倫敦最繁華的市中心。幾棟教學校散落在Houghton St附近,沒有圍欄和邊界,劇場、圖書館、網球場和老建築樓群包圍形成了狹小的校區。
2019.09.23 LSE開學日 圖右為Sonia Livingstone女神


LSE被戲稱為倫敦「含渣率」最高的學校,尤其盛產精緻優雅的社會名媛和精英人士。
但是真正融入進來才發現,在學術的大門面前,所有人身上過往的光環都黯然失色了。我們褪去了曾經的標籤,掙脫了過往的枷鎖,蛻變成為了一個嶄新的自己:我們永遠對世界和自我充滿好奇。
倫敦是一座大型的名利場,這裡有最崇高的文學與藝術,也充滿著財富、美色和權力的精緻誘惑。在車馬的聲色喧囂之下,人們太容易迷失自我了。
但是知識的海洋是沒有邊界的,只要你能在LSE的圖書館裡隨便找到一本書,坐下來潛心研讀,所收穫的知識都足夠你受用一生。
02. Trafalgar Square2019.11.17 特拉法加廣場附近 

到達倫敦的那天,我和幾個一起出發的朋友從機場拼車去往各自的學生公寓,快開到市中心的時候,司機師傅問我宿舍的位置在哪裡。
我回答說:穿過特拉法加廣場的那條街,宿舍叫做Northumberland House,緊鄰著一個大酒店。司機有些驚訝,居然在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一條街上,還藏著一棟學生宿舍。
2020.04.26 特拉法加廣場附近 

我笑了笑,告訴他為了這個優越的區位我需要為一間10平米的單人公寓支付高達每周277磅的房租。
在倫敦,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定價,這大概就是London Life吧。
司機還開玩笑地說:聽說梁朝偉之前特意「打飛的」來倫敦,只為了在特拉法加廣場上喂鴿子。
那時候我還沒有搞清楚,特拉法加廣場之於倫敦的地位究竟是什麼,也完全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將在自己的宿舍里經歷很多見證歷史的時刻。
2019.10.01 雨夜倫敦(紅色大巴二層)

我宿舍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區(Westminster)是倫敦犯罪率最高的區域,頭頂上空常常盤旋著直升機,街區附近經常有警察出沒,各種遊行示威幾乎沒有間斷過。
那種生活在風暴中心的刺激感堪比《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阿加莎
的系列懸系小說。
2019.09.27 泰晤士河日落

英國宣布脫歐的那天,全倫敦城都沸騰了,但對於我這樣的留學生來說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每當倫敦發生什麼大事的時候,就意味著公共設施和市政交通系統的全面癱瘓。
作為一個異鄉人,每當這個時候,我最先想到的是往學生宿舍和LSE的圖書館跑,母校和圖書館永遠是我的避風港。
2019.10.01 泰特美術館天台

不過英國人民遊行抗議的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少發生暴力事件。結局大多是警方無奈地驅散聚集的人群,告訴他們天黑了該收拾一下回家了。
我也參加過一次看起來聲勢浩大的遊行,原本以為是什麼「恐怖組織」在特拉法加廣場大吵大鬧,仔細一看竟然是保護動物的遊行,這大概就是腐國人民的黑色幽默吧。
2019.10.09 倫敦人民的環保抗議


03. China Town

倫敦中國城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這裡既不像是英劇Sherlock』s Homes中呈現的那樣幽暗詭譎,也很難給人一種如家鄉般溫暖而親切的熟悉感。
對我來說,這裡更像是一個割裂且虛幻的世界,彷彿停留在了上個世紀末風雨飄搖的香港。
在中國城裡紮根的移民已經遠離故土多年,他們的祖輩不知道何年何月漂泊到了這裡,像一粒種子深埋土地然後倔強地生根發芽。
他們操著我聽不懂的口音,烹調著迎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國菜,商戶們白天開門攬客,叮叮咚咚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2019.11.11 倫敦中國城

也許,中國城更像是久居海外的華僑們報團取暖的聚集地,這裡沒有他們的根,亦不是他們的家,卻是他們想要在倫敦生存下來唯一的選擇。
高高的紅燈籠掛起來,老上海餐館的牌樓立起,夜幕降臨,人們開始湧入中國城的小巷子。這裡永遠有上海大飯店、廣式茶點、豬肚雞火鍋、日本料理、麵包店、奶茶店、葡式蛋撻
和煎餅果子,但卻找不到我想要的北京味道。
2019.11.11 倫敦中國城

中國城裡的幾家大超市是我的救命稻草,只要能用蔥姜蒜熗炒出香氣,宿舍樓里的學生廚房就能瞬間氤氳著飯香。
輪流來做菜的室友們會閒扯幾句,相互傾吐一下學業的壓力、感情的困惑和對工作的迷茫,這是我們倫敦留學生活更真實的一面。卸下口紅和粉底,換上睡衣和家居服,回到宿舍關上房門,每個人都是離家遠行的少年而已。
2019.10.20 泰晤士河岸

我記得有人曾說過,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經歷一段獨居的時光,真正做到和自己相處。
因為除了詩與遠方,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的一地雞毛同樣需要料理,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和生活方式,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來倫敦之後,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確實又上了一個台階,還解鎖了無數種可以將生活經營得更加精緻的方式。
2020.03.19 中超囤物資

同宿舍的室友們開發了錫紙烤肉、韓式料理、義大利肉醬面
、三文魚等各種美食烹飪的妙招,讓我不得不佩服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其實一直是吃粗茶淡飯長大的孩子,珍饈美味在我心中也抵不過一碗炸醬麵和燒餅夾雞蛋,我的中國胃,永遠思念著故鄉的味道。
04. Accent is Part of Our Identity

為了達到LSE的語言要求,我一共考了四次雅思,過程中的血淚心酸一言難盡,不過依然感謝雅思這門考試,讓我對嚴謹的英文學術寫作提前有了準備。
2019.10.19 泰晤士河畔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考雅思的那天,我覺得自己的心態處於即將崩潰的邊緣。口語考試是在一個狹小的隔間里進行的,考官是一位華裔女性。
印象中那是我語速最快的一次雅思考試,全程雙腿都在顫抖,中間還出現了好多次口誤,從考場出來的時候只覺得萬念俱灰,連KLCC里的免稅化妝品和網紅無邊泳池都無心顧及了。
但出分之後口語竟然得了7.5分,順利過線!回想起當時一路走來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其實就和小孩子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從小生活在英語學習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我一直對自己的英語沒什麼自信,很不願意開口講英文,特別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標準,因為講話的時候語法錯誤、用詞不當,而被別人嘲笑。
等我真正到了倫敦,我才發現根本沒有人在乎你的英語發音和語法。我變得很自如,一點都不害怕開口發言以及和陌生人交流了,我還會不自主地配上手勢和肢體動作,讓自己的信息傳達更加清楚和準確。
2019.11.29 泰晤士河畔

而我也終於明白了所謂的口音或者中式英語,只是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罷了,根本不需要因此感到羞恥。
語言的本質其實是溝通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來表達自己,實現思想的交流與傳播。
05.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來倫敦之後,我第一次認真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關於「我是誰」?
我一直都沒有正式的英文名,我名字的三個字正著拼,反著拼,還是縮寫著拼,其實差別都不大,大家都能輕易定位到我這個人。
我一路從北京走到倫敦讀書,看起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直到倫敦又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2020.04.26 泰晤士河畔

我發現在倫敦,自己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不再是曾經一路同行的人了,個體的異質性大幅度增加,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和成長經歷都是那樣截然不同。
意識到這一點,我才開始真正思考誰是少數群體(minority),而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身上的獨特性又在哪裡呢?
2020.04.26 Waterstone書店

LSE是一所很有趣的學校,雖然我的專業是傳播學,但我們要思考關於政治、經濟、權力、法律、女性主義、媒介影像、殖民與被殖民、正義與自由等一系列非常宏觀且抽象的概念。同時還要學習社會學研究方法,SPSS等硬核的統計學課程,研究演算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
LSE的圖書館

在正式開學前的opening ceremony上,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在黑板上寫下自己此刻的擔憂和未來一年的心愿,全場最受矚目的那一句話是:Survive from LSE。
我記得自己在第一堂seminar的討論課上就出糗了。雖然我早就把文獻讀了好幾遍,還記了不少筆記,開口發言完之後還是被老師善意地提醒說:「你所理解的全球化好像只是複述了一遍文獻里的觀點,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LSE的二手書店

Critical thinking成為困擾了我一整年學術生涯的夢魘。第一堂討論課結束之後我就有了退學的念頭,但我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說錯了又能怎樣呢?
在這裡,每一個人的聲音都需要被聽到。
06. Emotion and Technology

我畢業論文的題目是The Many Faces of Me on Social Media: How Chinese Young People Present Themselves and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Media Platforms.
有關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和身份建構是我從本科開始就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為了這篇論文,在倫敦的8個月里我一直在和不同的教授、助教、同學交流想法,把所有能找到的書籍文獻都閱讀了一遍。
LSE校外的街道

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我們需要用英文上一遍社會學統計方法(SPSS)的課程,熟練掌握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以保證自己論文研究對象的篩選符合學術規範,數據收集和取樣邏輯沒有違背潛在的道德問題和倫理風險。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思考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方法論,英國的教育體系對學術嚴謹性的要求非常高,雖然查重率的限制和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有時候讓人抓狂,但也因此讓我對所學的專業充滿熱情,對社會學、人類學、統計學、管理學、法學、哲學等其他學科心存敬畏。
我的導師叫Jane Vincent,是一位對學術要求極其嚴格的英國老奶奶,她Phd學位的研究主題和我非常相似,關於手機對老年人情感的影響。
除了我之外,Jane的另一位學生是已有工作經驗的美國記者,那位記者小姐姐的論文主題也很有趣,是關於睡前手機瀏覽行為與睡眠質量的研究。
我們三個人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學術小團體,每周四導師Jane會特意從倫敦的郊區坐火車來學校,和我們一起探討關於媒介、科技與情感的話題。
LSE的Central Building

純英文的學術探討是非常考驗人的,每次office hour之前我都特別緊張,把提綱和問題反反覆復看好多遍才有勇氣走進老師的辦公室。
記得第一次論文開題的supervison meeting結束之後,我打著傘從教學樓里出來走進倫敦的雨夜,下午5點天就已經完全黑了。我只覺得大腦一片空白,身體彷彿被掏空,對自己能否從LSE順利畢業充滿擔憂。
宿舍門前的馬路

第二次一對一meeting的時候,導師Jane大概看出了我滿臉的擔憂和沮喪,主動和我聊起了倫敦生活,像和藹親切的奶奶一樣關心我的日常起居,還贈送了我一張展覽的門票。
「這是一個關於女性主義的展覽,特別有意思,好像到這周六就結束了,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打碟DJ男神Bart

我茫然地點了點頭,有些不知所措地收下了贈票,我知道自己可能並沒有時間去欣賞這個展覽了。
在倫敦,有太多太多比讀書和寫論文有趣的事情在等待著你,每一秒都是那麼寶貴,但是文獻里的每一個句子和概念,又是那樣晦澀難懂。
07. Theatre and WestEnd

我在倫敦西區(West End)觀看的唯一一場演出是《歌劇魅影》,火爆的搶票形勢直接嚇退了我這樣的學生黨,最終只能和朋友買了兩張觀看視角很一般的門票。
對於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歌劇魅影》,能有幸進場觀賞一次已經是巨大的榮幸了。
2019.11.23 歌劇魅影劇場門外

倫敦的每一座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和古建築,都是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和藝術瑰寶,也許這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對這座城市魂牽夢繞的原因吧。
冬天的時候,從宿舍走去學校的路上我會經過倫敦非常多的著名劇院,劇院的門臉很小,門口排隊的人卻很多,有時候甚至排到了幾條街之外。上早課的日子裡我總能遇見在劇院門口駐足徘徊的人,他們裹著衣服在寒風中等待著當天的余票,只為了去享受一場真正的歌劇。
HER MAJESTY劇院

去年7月,《歌劇魅影》宣布將於倫敦西區「永久」停演,在一封來自劇院的公開信中,劇院負責人寫道:由於劇院財務受挫,我們決定永久停止倫敦和全英《歌劇魅影》巡演,但我們未來依然決心將《歌劇魅影》帶回倫敦。
2019.12.02 攝政街的地鐵站出口

疫情爆發倫敦封城之後我一個人去了很多次攝政街,路過了曾經上演歌劇魅影的HER MAJESTY'S劇院。
劇院的大門已經鎖了,售票亭里人去樓空,曾經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攝政街,如今只剩下幾個行色匆匆的行人,和我這樣一個背著相機拎著購物袋的學生了。
2020.04.26 攝政街附近的丁香花

這樣的情景是我未曾預料到的。但我知道,黑夜一定會過去,倫敦的春天和夏天總會到來。因為倫敦永遠是一場流動的盛宴,短暫的寂靜和蕭條過後,必然是一幅全新的美麗圖景。
08. Heathrow Airport

我上一次來倫敦是18歲,高考結束之後和媽媽跟著旅行團去英國和愛爾蘭旅行了十天。再上一次途經希斯羅機場是16歲,我和家人結束北歐之旅,最後從希斯羅轉機回國。
英倫在我心中一直是高貴、典雅、紳士、權威的象徵,而希斯羅則是永恆的渡口,永遠不會有停擺的那一天。
2019.10.20 倫敦塔橋

20歲我第一次一個人去芬蘭的時候,只有我媽媽去北京首都機場送我了。
出發的那天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沒有前來送別的小夥伴也沒有其他同行的人,我知道自己將要踏上一個人的旅途了。
換好機票,辦好託運行李,找到了海關入口(customs office),我微笑著對媽媽說:前面就是安檢口了,你進不去了,我走了。
2020.04.26 草坪上踢足球的孩子

我轉身和媽媽揮了揮手,示意她不要擔心我早點回家吧。但是當我刷開機票,邁入閘機口的那個瞬間,我的眼淚還是不爭氣地落了下來。
我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感受:我的鼻子特別酸,喉嚨也哽咽得不行,突然很想委屈地大哭一場。但下一秒我就恢復了鎮定,仔細看了眼手中的機票和護照,核對了一遍登機時間和登機口,我沒有退路了。
不管前方是荊棘叢生,還是狂風暴雨,我一個人咬著牙也要往前走,這大概就是想要真正看世界所需要付出的勇氣和魄力吧。
2019.09.30 碎片大廈樓頂的日落

2020年5月7日,我登上了中國南方航空
從倫敦希斯羅飛往廣州白雲機場的航班。看到醫護人員防護服背後「歡迎回家」的幾個字,我的雙眼忍不住在護目鏡里淚流滿面了。
2020.05.07 希斯羅機場出發大廳外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見到這樣的希斯羅,我們所有人整整齊齊地穿著防護服,大家很安靜,嚴格遵循著機場工作人員的指引辦理乘機手續,沒有人多說一句話。
無論心中有再多不舍,我知道我也要去趕最後那班回家的航班了,因為祖國永遠是我的故鄉,那裡有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在等著我。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8
如果滿分100分,我吃過五百遍的東北小廚西紅柿炒蛋是60分,那倫敦的街頭壽司應當在10分到30分的區間。
EAT TOKYO是我午餐時常去的平價日料店,分量大,價格便宜,考慮到性價比,蓋飯都可以打到60分,照燒雞可以上70分。
Rosebery的早餐大都合胃口,難吃膩,每天菜品有變,且無限量自助非常暢快,若有烤蕃茄,蘑菇和肉腸,我打70分,若只有薯餅,也能打40分。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食堂發揮最穩定,它的水果有30分,其次雞翅能有1分,藍莓蛋糕0.1分,魚和薯條喜奪零蛋,剩下超不過-50分。


作者:星群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0573652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9
作者:霹靂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80251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談到在LSE求學的日子,我想眾校友第一反應大多是:終於從那個鬼地方完整地走出來了!

回想起一開始跟室友在宿舍抱頭痛哭的場面,確實感覺想笑。剛到倫敦第一個月,剛收到第一篇
essay feedback的時候,真感覺來錯了地方。憑著國內好好的日子不過,漂洋過海來這裡啃麵包看天書的。一面接受著小夥伴們流著口水幻想出的白富美度假生活,一面承擔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精神壓力——可能畢不了業。這感覺糟透了! 

現在想來,以上,歸根結底,都源於現實跟內心設定的偏差。在國外,Master是Ph.D的預科,是介於本科與博士學位中間的過渡課程,是給真正對學術有研究能力且充滿熱情的人準備的。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會納悶為什麼燈火通明的圖書館裡會有那麼多不去泡吧的外國人,為什麼教授堅持不降低評分標準也不延遲deadline。自然的,你也會懂得為何自己這一年會過的這麼辛苦,為何即使很努力地學習也依舊在seminar的課堂上掙扎著。因為你理論基礎單薄,學術熱情匱乏,也因為不同教育體制
偏差下傳播和滲透的內容不一致。你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優越感,有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卻沒有直面困難的勇氣。To be honest,如果各位學弟妹是抱著拿個文憑的心態出國讀研的話,那你大可以選擇自由寬鬆的野雞大學,LSE並不適合你。

跟美國開放式的學科相比,英式教育更偏理論化,嚴謹且充滿貴族氣息。總結來看,在腐國求學的過程中,觀念的先行和行動的轉變是我收穫到的最偉大的財富。本人學習傳媒出身,大學畢業後不想局限於同黨政文史的博弈和對媒介設備的熟練應用。想要讀一個理論及實踐並行的課程,以此來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方向。LSE是英國在文科領域有針對性做學術且最具領導力的學府,不同於牛劍的綜合性,它很小,但實力很強大。從今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傳媒領域壓倒哥倫比亞的排名,從眾多從事政治、經濟、外交的牛X校友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前進的動力。走在校園的石階上,每一步都要提醒自己,你是為真理和事實而存在,你會以一個leader的身份將來融入社會傳播價值觀念。對於意識形態層面的學術追求和人生理想,我一開始充滿質疑。但是漸漸地,也學會在字裡行間中接受,因為氛圍是很powerful的影響力。正如各位所想,我課下的大部分時間會花在圖書館,看一些看起來不太懂的書,想那些學者為何會爭來爭去反覆潤色一些表面上差不多的觀點。看著看著,想著想著,就懂了,世界也就亮了。

在LSE的這一年,我從不羨慕牛劍的田園風光和馳名中外的存在感,因為真正的存在感是源於內心的,真正的領導力也是在倫敦這個車水馬龍、充滿挑戰的快節奏都市中萌芽的。哪裡有組織,哪裡就有leader。就這樣,時光荏苒,再回過神的時候我已經站在畢業典禮的舞台上和校長握手了。回憶那些奮筆疾書通宵達旦的夜晚,一個人跑去廣場大哭的周末,還有為旅行擔驚受怕的日子...Anyway, 為了那一刻,感覺一切都值了。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作者:棕櫚大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0047506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答主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縮寫LSE)LLM項目Banking Law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方向就讀,現在作為一家歐洲上市公司中國區的Senior Legal Counsel全面負責集團公司在大中華區
的法律及合規事務,也是棕櫚大道的導師。

LSE的LLM項目時長為1年,需要完成一篇1萬字的畢業論文。完成項目需修滿4個units,每門課(一共7門)包括論文都是0.5個units。LLM項目是授課制
,無必修課,學生根據學校可選課程自行選課。法學院有14個專業方向,如果在某一專業方向下選擇4門課程以上,畢業證上會寫此專業方向;如果不想有一個明確的專業方向,那麼可以在14個專業方向下任意選課,最後畢業證上會是general的Master of Laws,同學們在申請時應該對課程有初步的了解,網申時也會問到學生的選課意向。


課程方面,Banking Law、Financial Regulation、Corporate Law 和Commercial Law比較熱門、與法律事務相關性比較大,也有偏研究的、與事務相關性較小的方向,比如Human Right、International Law、Constitution等。同學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自己的職業規劃來選擇課程。這些課程以及詳細的課程介紹都可以在法學院的網站找到。http://www.lse.ac.uk/resources/calendar/programmeRegulations/taughtMasters/2016_ExecutiveLLM.htm
(LSE校園遠景圖)


同時我也向大家推薦幾位大牛教授:
Professor Niamh Moloney ,她是Security Law的專家,參與英國很多立法,思路清晰、乾脆直接、語速極快,建議同學們選修她教授的課程; 


Professor David Kershaw,教授Takeover Revelation課程,在英、美都有讀書和教學經歷,也在史密夫國際律師事務所
有長時間的職業經驗,在M&A領域有很高的造詣;


Philipp Paech、Jo braithwaite 兩位副教授的課程,建議選擇Financial Law的學生選這兩位。Dr.Philipp Paech是一位德國人,曾就職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有長達2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Dr. Jo braithwaite的Financial Law和International Law in Practice and Finance課程有很多對法律案例的講解,推薦同學們選課;


Michael Bridge也是位大牛教授,但這位老師非常繁忙,教授的課程也較難,期末採用開卷的考核形式。


另外,法學院還與政府學院合辦Law and Accounting項目,與會計學院合辦Law and Government項目,選擇此項目的學生在兩個學院下各選4門課,論文兩個方向都可選,招收人數較少。選擇Law and Accounting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accounting或finance專業或從事相關職業,希望在此領域有些法律背景,畢業後除了繼續攻讀ph.D以外,大多還是從事accounting
或finance的工作,如果學生明確自己要做律師或從事法律相關工作,建議選擇LLM,對法律的學習能夠更加精和專。


LLM碩士項目沒有獎學金,但每個法學院學生有隨機抽取六千英鎊的機會。如果在Language Center選修二外,學校會資助一百磅,每周一次兩小時的課程,同學們可以根據自身程度選擇初級、中級或高級,期末有結業考試。
(LSE校園內)


LLM項目學生與就業


本項目招收150人左右,15年有13個中國人,16年有20個,國際學生中應屆生非常少,大多有工作經驗,而中國學生普遍本科畢業直接申請。中國學生本科出自五大政法院校(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的佔據半壁江山,其他學生則來自北大、清華、人大、浙大、武大等本身法律專業很好的重點院校,也有同學是轉專業申請,本科外語學院,輔修法律。90%以上中國學生畢業後回國就業,去一線城市的紅圈所
、外所找工作難度不大;留在當地的學生基本是英本背景,在英國讀LLB的比較適合留在英國,陸本想拿到training contract很難,一年的時間對於國際生
來說不足以精通英國的法律制度,當然如果自身條件非常優秀,還是可以一試,但目前英國脫歐,簽證收緊,對於亞洲學生來說,想留在英國比較困難。


針對就業,學校Career Center給學生提供4次免費的面授培訓機會,可以幫學生改簡歷、推薦信
,分析學生多個就業選擇的優缺點,幫助學生做出職業選擇。另外,每年10-11月的Legal Job Fair會有40多家律所來學校搭展台,每個律所會有單獨的招聘說明會
,同學可以和當地律師交流,了解招聘信息
及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準備。
(Career Hub就業指導網頁)


LSE的LLM項目如何申請
學校對於雅思成績要求7.5分,writing不低於7分,小分限制使很多學生與LSE無緣;學校比較看重學術背景,GPA 85分只是一個門檻,最好均分在90分以上,同時還要看本科院校的背景,當然,如果是專門的法律院校或985大學相對來說成功率更高,但並不是說雙非大學就一定沒有機會,關鍵還是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果學生本身學校背景不是太強,那可以從提高GPA、增強實習經歷、在校經歷、英語成績、文書質量等來提升背景,學校是根據各方面的綜合考慮來錄取學生。所以對於雙非大學的同學來說,首先要有信心,明確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對於沒有全職經歷的應屆生來說,實習經歷和在校經歷比較重要,實習經歷可以選擇在律所、法院、檢察院或是公司、社會組織
里做一些與所申請專業相關的工作,就律所而言,比如將來想申請Banking Law,Corporate Law方向,那麼在律所里做M&A、IPO等項目並把這些經歷寫到簡歷、文書里,會對自己的申請有幫助;在校經歷可以從兩方面準備,一方面可以參加和學術相關的研究項目,跟著導師做研究課題、或是在法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另一方面,參加模擬仲裁
、模擬法庭
競賽並取得名次;其次也可以參加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志願者來豐富自己的經歷。簡歷、PS也十分重要,可以通過文書展現全面發展的自己,而不是一個僅局限於某一方面、刻意迎合某些要求的候選人。
(LSE螺旋樓梯圖書館)


W導師還想說
在LSE求學這一年,在知識提升和技能的獲得上有很多收穫,但由於1年的學習時間較短,課程學習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大的收穫是方法論的指導,通過學習知道該如何研究,如何收集案例、處理信息等。同時我收穫了國際友誼,留下了很多美好和珍貴的回憶,並有幸參加了國外同學的婚禮,畢業後大家通過通訊往來或到對方國家見面的方式繼續保持聯繫,收穫一輩子的友誼,是一段特別棒的經歷!


期待更多的學弟學妹能走進LSE,無論你想成為律政精英,還是希望走進象牙塔,我都願意盡我所能幫助你,與你教學相長,共同努力成就夢想!
文章首發於我們的公眾號:棕櫚大道。留學申請/留學規劃請直接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詳細諮詢。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master一年 感悟一下:
master很短 一年不到就匆匆結束 對於很多第一次出國的人來說 可能剛剛習慣這邊的環境就得走人了 所以對於這一年的期待或者規劃 完全看你自己
身邊的人這一年的生活分成了好幾類 有從始自終一直刻苦學術的人 有一直在享受生活只求pass的人 也有只是把lse作為跳板全心謀求事業的人 etc. 沒有哪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你想要什麼 只要你肯做 在LSE 你都能實現
我身邊既有前大摩的trader,Bain的consultant來這裡追求兒時夢想 也有不少英文說著都還有點彆扭的同學在日常的學術中苦苦掙扎 不同膚色 不同國家的人組成了一個迷你的大學 雖然學生質量參差不齊 但只要你靜下心 真的用心去跟每一個人交流 你會發現其實每個LSE學生身上都有他們自己的閃光點 或者是獨特的人生經歷 讓你能由衷的感嘆一聲「wow」
所以總結一句 雖然在這裡待的很短 但我覺得這個學校給我的最難忘的體驗就是通過與不同的人交流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以及更重要的 去重新定位自己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80407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長分享:

我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研究專業的學生,在國內就是學的相關專業,當初選擇這所大學是因為這所大學很有實力。 這邊華人挺多的,但是學校裡面的中國留學生不算多,不過我們關係都不錯, 有時會一起在圖書館學習,那裡氣氛很好。 

中國留學生一般都沒有住在宿舍,學校附近房子租不到,一般找的房子附近都會有超市的房子租。學校離市中心不遠,交通挺方便的,不過倫敦市裡口人很多,在5pm-7pm的時候公交不能做。

吃飯的話,平時去附近costa解決吃飯問題,中餐走到china town就行。所以來英國的時候什麼老乾媽啊,王致和啊就盡量不要帶了,這邊的華人超市是可以買到的,輕裝上陣就好。

最後,想對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小夥伴說:想保住自己的青春請留步,因為這裡是揮灑青春的地方。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72173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2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42506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科大二狗一枚
好啦擼我的回答只代表個人觀點。
[學術]
我在LSE經濟系所以只能說經濟系的情況,大一的課程都是打基礎,所以教學質量我覺得一般。大二開始課程難度上來了也明顯感覺老師質量好了很多,有的時候phD老師過來教書你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對經濟學的熱情,以及對我智商的碾壓。我micro老師自己以前也是LSE本科,現在上課沒事就開車,畫風一轉就想當年哈哈哈。。。但很可惜LSE學生(很多時候因為找實習)很忙,沒多少時間學習,挺遺憾的。當然啦,圖書話半年時間是24小時開放的,不過佛腳有危險,欲抱須謹慎。對了,LSE Public lectures也很棒,常年各種名人政要,每年著名的China Development Forum和Altentative Investment Conference都是歐洲馳名的event,當然這是誰都可以參加的,也不算是LSE only。
總結:教學質量越到後面越高,不過自己能做到好好學習很不容易。



[就業]
LSE乃全球第一金融技校好吧。。。你去看LinkedIn ranking, efinancialcareers, business insider的排名。在LSE你無處不會聽到別人議論投行的事情,這種文化很給人壓力,但也讓人成長很快,對確定走投行這條路的同學很有幫助。嗯對的,我在summer intern終面的時候整個Assessment Centre幾乎都是LSE的人。你說投行偏好牛劍帝國UCL?是的,因為LSE applicants真的太多了,但是你在牛劍帝國UCL你的起跑線就比LSE 差很多。第一,LSE校友網很有幫助。第二,LSE技校在申請季消息太靈通,哪家投行第幾輪AC,大概還有多少空位,HR是誰,你都(可以去)知道。第三,LSE Career Societies做得很好,很多network的機會。
總結:金融技校就業好,投行offer到處找。但!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拼,是不是真的想走金融。說實話我每次去牛津都會羨慕他們能好好學習,好好生活的日子 



[同學]
這一點我想單獨拿出來講,因為這真是我特別喜歡LSE的一點。LSE幾乎是世界上最international的大學,你有很多機會交到很多exotic地方的朋友,比如說有一次在課上聊到crime&equality,南非
的小朋友就馬上站起來講自己國家的司法系統和歷史淵源。在LSE你可以認識踏破鐵鞋無浪處的clubbing people,講起ISIS情到深處淚滿面的美國聖母心室友,給他多次機會但是只能講出一個非常不好笑的冷笑話的德國小哥,以及隨手google他爸爸是billionaire讓我虎軀一震的莫斯科學弟。當然啦,還有和你一起玩德撲,下火鍋,刷圖書館,互黑自黑的中國好旁友哈哈哈。對了,LSE 一半的學生都是master,很多都是很厲害的本科或者明明都有高盛IBD offer了就是任性要來讀個master的,能向學長學姐們學到很多知識以及做人(not biologically)的道理。
總結:LSE 的學生真的很diverse,林子這麼大,總有一隻鳥是你的,等等,你!不!要!想!歪!


[學生生活]
Well this is a hard one. If all my missed Microeconomics lectures are gonna teach me one thing, that'd be to concede that people are never satisfied. (5 marks for this please)
LSE學生滿意度真的是夠我吐槽一天。第一,學校有時候辦事效率,行政智商,行政態度真的很不行,還迷之傲嬌,我為他們的前途感到擔憂啊!學校也是各種小,你要想躺在樹下看小橋流水人家並且不想別人在你旁邊念叨investment banking blah blah blah 的話,還是去其他大學吧。第二,滿意度低可能是因為。。。學生們太能折騰了。。。LSE學生的折騰勁兒估計是學校特色,從蕭伯納
那裡學來的。。。動不動學生會就protest,就簽名,就發傳單,學生們也是極其politically agile(which I think is a good thing),當初維珍航空
歧視中國人事件出來之後,我的同學們第一時間開創了Facebook page跟蹤事件熱點。LSE Memes以及校報The Beavers堪比故事會啊有木有,各種揭露LSE領導醜惡嘴臉(喂,你可是校報誒!)上屆校長Craig因為坐飛機只坐商務艙被無情曝光,只差來個遊街了,老人家表示好氣好委屈,提前下任了,呵呵。
總結:講真,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學生滿意度嘛,還是要自己給自己創造的(此處應有悲傷的淚水)。




好啦先寫到這兒吧,有空再補充!
PS: LSE同學經常自黑,但總有一種「我可以黑我兒子但你不行」的傲嬌(聽起來有點奇怪)。。。下面放一些黑King's,UCL,SOAS和Imperial 的memes哈哈,純屬娛樂,all photo credits go to LSE memes。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2
作者:九牛問津留學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60300968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周剛從MSc Economics畢業,回顧過去的10個月,每天都是「task by task」的日子,壓力伴隨著動力,一直在往前跑。去年項目剛開始的時候,只覺得身邊同學的background很diverse
。本科時大家都是高中畢業讀大學,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國家,擁有著不同卻相似的經歷。
而研究生身邊的同學有的已經工作了很久選擇繼續深造,有的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但是想重返學院生活,有的是公司funding繼續學習,還有像我這樣的,本碩連讀,好像gap year
和我從來不沾邊。


No.1
Work hard,Play hard


這一年的緊迫感時刻推著我向前,從八月底開始,一個preparation course就把我迅速從假期的狀態拉到現實。每天3-4小時的lecture,3小時的seminar,連續兩周不間斷直接考試。
考完試之後又迅速開始了正式課程,讓你總是活在焦慮中,生怕落下什麼就再也追趕不上。見到了人外人,看到了山外山
,也會更清晰自己的定位和想要追求的方向。
對LSE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後來喜歡在CBG學習,學累了就去六樓的小陽台走走,或者到十二樓看看風景,會加深心裡感知到的努力的美好。
這一年LSE的Marshall Building開放,座無虛席,學校到處都是學習討論的氛圍,當然,周五晚上學校邊上的pub
也熱鬧得很,感覺每個人都在瘋狂地學習也在拚命地玩。


No.2
嚴肅且有趣的校園生活


常常和同學們討論我們的professor
多麼牛x。計量老師Vassilis總愛用奇奇怪怪的希臘字母,於是原本整齊的筆記一到了公式部分就開始鬼畫符,Zeta,Eta, Theta,Xi傻傻分不清,但他特別passionate,對ecnometrics history
也有一定研究。
宏觀教授Alwyn是一個天才,頂刊paper數不勝數,學術貢獻厲害之外,lecture也很幽默,還給我們講過美國CIA給他打電話分析中國經濟,結果發現他其實是一個英國人而再也沒有聯繫過他的事情。
微觀老師Nava的義大利口音是真的可愛,人也nice。在office hour
的時候,你能感受到每個人求知探究的精神。
有同學和教授討論他們五花八門的research ideas
,有同學和教授討論時事政治,也有同學揪著一個模型或者一個理論的論證和教授死磕到底。


No.3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身邊一部分同學堅定地選擇學術道路,努力申請著RA或者phd
;有一部分同學削尖腦袋要進banking工作,申請季就已經是007 plus版;還有一部分同學在迷茫糾結自己的未來,不確定想要前往的方向。
但無論是哪種,大家都在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路,過著充實的每一天。我們走著不同的路,但卻可以感同身受。我的personal tutor Dmitry是Princeton的博士,Yale的博士後,今年剛剛來到LSE,會時不時發封郵件問問你的近況,還會在你有壓力的時候耐心開導。
總之,這一年過得太快太快,考試結束後很多同學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當然留在倫敦的也不是少數,身邊很多同學回國打算考公務員,有的打算創業,也有的去startup或者外資工作。天南海北,形形色色,各奔東西,一年過得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卻也真真切切。
畢業典禮結束後和項目的director聊了幾句,他說下周就要開始準備迎接新生了,突然意識到自己和這裡告別,但又有一批人和這裡結緣。春夏秋冬,接踵而至,每個人都迎來了新的開始,這一批新生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我也剛剛出發。
這一年充實且快樂,未來還有無數挑戰,但也有無限美好值得憧憬。
更多留學、碩博類、教育類乾貨請關注:
知乎專欄:牛津公派博士小課堂
知乎專欄:牛津公派博士留學小課堂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3
作者:落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9014263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科在讀,straight Economics,晚上頭昏眼花,不請自來,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個沒有大學體驗的大學。沒有校園,也沒有什麼浪漫的大學戀愛橋段(中國男生少的可憐);library是用來社交而不是學習的,因此吵得很,號稱LSE airport;學校人氣最高的社團永遠都是求職類社團,可憐music society全學校只有一間music room,堂堂一個社科校在社團上一點文藝的人文情懷都沒有。
到底是為啥呢?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過於注重求職,學校(尤其經濟系)並不能給本科學生提供關於學術方面的足夠支持。從進LSE的第一年起,充斥在耳邊的就是spring week, networking event, job applications, interviews...就好像如果你不當一個金融民工,就像是被LSE拋棄了一樣。別的大學都是在用大學社團里積累的經驗來求職,在LSE是要用實習里的經驗來申請社團。如果是金融系那還好,系比較小而且有錢,會給予你申請上很大的支持;經濟系太大了而且窮,教授們呼籲著大家不要去只看投行不要只想著做金融,然而給本科生做學術的機會約等於零,大家不求職還能幹什麼呢?
這就導致了學生與教授之間基本沒聯繫(至少是經濟系),上了lecture就走人,除非自己主動去聯絡教授,就算畢業了回學校一個教授都不認識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比起牛劍,LSE對於師生之間的親密感做的簡直太差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孤獨」「無助」,進而導致滿意程度低。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大,競爭強,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提前步入殘酷的小社會。沒有傳統意義上班級(或者像牛劍一樣college)的存在,導致學生們沒有集體歸屬感;又因為學生們實力相當,目標相似,競爭就變得十分激烈且尋常,甚至偶有居心叵測之人為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抹黑他人等事發生。
從本質上來看,LSE的管理層依舊白左思想嚴重。我校號稱diversity,然而不符合西方主流(?)思想的群體根本無地自容,中國大陸學生話語權極低,結合時事更讓人有苦無處訴。佔比如此之大的大陸生都是如此,那其他少數群體該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好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地理位置還不錯吧。附近可以逛的吃的地方比較多,去哪裡都比較方便。除此之外可能就是課程確實比較intellectually demanding(如果你喜歡challenge yourself);不過考試也比較難,成績普遍偏低,在申請研究生方面成績就沒有考試簡單的學校那麼有優勢。
最棒的地方就是能遇見不同的人,不論是幫過你的害過你的,大家有緣來到LSE總是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在這裡我也遇見了很知心的好朋友,能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一輩子的好朋友,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
總體來說我沒有很滿意。但既然不能改變事實,就只能接受並適應現狀、精彩地過完本科生活。引用我們的校訓:to know the causes of everything;這是我來到這裡第一個也是最好的,希望每一個階段的我都能做到。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