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转载知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就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3
作者:琭琭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02728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人,抱着怀念的心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读LSE,不说是最美好的人生吧(再酷炫的生活也比不上假期回来和家人平淡的相聚一起吃西瓜!),但那三年的确是在自己心里闪闪发光的回忆。



在国内说到去英国念书,还是知道牛津啊剑桥啊是大牛,听到我在政治经济学院念书,
过年亲戚还有人问,“lulu啊,你是打算去英国考公务员啊。”
呃,我,觉得有点难以解释。
至于表弟表妹们,微信聊天时不把我学校名字打成LES蕾丝就够了。

我们学校还很难考的好嘛,录取率超级难,排第三名,不比牛津好考多少。如果说大学三年是闪闪发光的回忆,申请学校时的回忆简直是闪闪发烫。当时拼命刷的成绩,努力做的准备,虽然辛苦,但真的就让人开始知道,为自己的梦付出努力,看着它一点点充实,实现是多棒的感受,(此处省略
鸡汤若干)远不是在 oxford street
买到一个包包能比拟。

我在LSE读的是哲学与经济系,至于哲学,这个专业的具体问题,balabala的就不多说了。这个系里面的中国小伙伴并不多,因为我离家出来念书的时间比较早吧,所以可能在选择专业的想法和高中后出来的同学不一样吧。但是也会在其他社团交一些中国朋友,毕竟一起说国语的时候,都是亲切的。

LSE不是没有混进来的学生,也有很多水的,各种有钱有身份的富N代,纨绔
的,翩翩有礼的,任一一款总能找到。但其他没有这些光环的同学,自身真的好优秀。真的还是那种比你还优秀的人,偏偏比你还努力。

最起码让我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赖在床上看电视剧的理由,生活这么热情澎拜,再不济,走出门和人聊聊,看看别人都在忙着上进什么也好。

在这里读书,恍惚间真的有种世界中心的感觉。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学校挺重视培养的政商精英。像我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台湾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英文等等,各国许多政界重要人士都是从这里走出。现在在学校餐厅邻桌吃饭的人,可能以后就是坐在联合国谈笑风生的人。

那个掀起97年亚洲金融风暴
的索罗斯还算我的直系学长。滚石乐队主脑米克·贾格尔也是这里走出的,就是那个魔力红
也想Moves Like Jagger的贾格尔


每个来英国的大人物都爱往学校走一走,开开讲座谈谈天,皇室王子
也并不少见。有种在戏剧学院,看见明星波澜不惊的心情吧。


多和世界接触接触,尽可能地去拓宽对世界的眼界,真的很不错。有时人们对世界狭隘的态度,可能我们只是站在井底,这种桎梏,是喝多少鸡汤都填不够的,而且看的多了,对生活也就越加纯粹了。这些对这个世界呼风唤雨的人,不也同样曾坐在这把椅子上喝一杯咖啡休息么,这个世界也还是这个世界呀。不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像我现在的一句人生格言,人生除了生死存亡,其他都是芝麻绿豆。

世界一流的教授很轻松地告诉你,孩子不喜欢别学了,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第一个剧组就是我的系主任给我介绍的。他本来想让我读博,后来我说我比较喜欢影视专业但是没什么人脉,他也没有劝我,说那条路“更高端大气上档次”,就直接向我我介绍了他弟媳。也是令我毕业后,走上自己走上新媒体行业,探索自己的道路的一大鼓励吧。

尊崇自己内心,反而是给我最大的启示。看清这个世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为它认真的,不懈的,拼命的努力。这个世界这么大,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最完美的人生了。

手里没有照片,随手贴几张图,怀念一下我的大学。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8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9411670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初为了拿到女神校的offer也算是经历了很多波折,在LSE读书的一年里又先后经历了香港动乱、英国脱欧、法国罢工、新冠疫情等重大的全球事件,在风暴中心完成了硕士学业,最终拿到了Master of Science的毕业证。
疫情带来的种种遗憾终究无法弥补,但所经历的一切对我而言,已经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在LSE,我第一次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抛弃所有功利的目的,不再在意分数和他人的目光。我学习着往后人生中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用到的理论,也被读文献和写论文的焦虑折磨。但我深知这种“幸福的痛苦”是多么宝贵,拼命想要抓住学生时代最后一点纯粹。
从北大到LSE,我有幸接受了顶级的精英化教育,见识了很多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后浪。这些经历带给我的意义,也许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我开始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也学会更加平和地接纳自己的平凡和局限。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从LSE毕业,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LSE的校训牌


01. Two Stones启程前往伦敦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在北京SKP的一家书店参加了一场新书分享会。
分享会的嘉宾是Luna Li和纪先生,他们是Lonely Planet的中文作者,刚刚完成了一场自驾环欧亚的公路旅行,并将他们的旅途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只有寻找和遇见》。
刚刚收到LSE录取offer的时候我特别激动,每天去知乎上搜索“在LSE读书是怎样一番体验?”当时我被问题下方的一条回答吸引了,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在LSE就读,除了学习本身之外,我获得的大概是眼界与心态,以及一种信心——我可以选择任何生活方式,而且我一定做得到。
这个回答的作者正是Luna Li,她已经从LSE毕业多年了,曾经就读的也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专业。我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和自己喜爱的旅行作者成为了同专业的校友。
Luna开玩笑地和我说:欢迎去LSE接受“两个石头”的教育。
LSE传媒学院有两位“镇馆之宝”:一位是Roger Sliverstone,他是LSE媒体与传播系的创始人,学院里最重要的活动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位是Sonia Livingstone,她是受众研究领域的大牛,我在芬兰交换的时候就曾阅读过她的论文,在LSE读书的时候还很幸运地选上了她开设的课程The Audience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19.06.11 LSE行前会北京会场 


LSE被很多人奉为“女神校”,属于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最繁华的市中心。几栋教学校散落在Houghton St附近,没有围栏和边界,剧场、图书馆、网球场和老建筑楼群包围形成了狭小的校区。
2019.09.23 LSE开学日 图右为Sonia Livingstone女神


LSE被戏称为伦敦“含渣率”最高的学校,尤其盛产精致优雅的社会名媛和精英人士。
但是真正融入进来才发现,在学术的大门面前,所有人身上过往的光环都黯然失色了。我们褪去了曾经的标签,挣脱了过往的枷锁,蜕变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自己:我们永远对世界和自我充满好奇。
伦敦是一座大型的名利场,这里有最崇高的文学与艺术,也充满着财富、美色和权力的精致诱惑。在车马的声色喧嚣之下,人们太容易迷失自我了。
但是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界的,只要你能在LSE的图书馆里随便找到一本书,坐下来潜心研读,所收获的知识都足够你受用一生。
02. Trafalgar Square2019.11.17 特拉法加广场附近 

到达伦敦的那天,我和几个一起出发的朋友从机场拼车去往各自的学生公寓,快开到市中心的时候,司机师傅问我宿舍的位置在哪里。
我回答说:穿过特拉法加广场的那条街,宿舍叫做Northumberland House,紧邻着一个大酒店。司机有些惊讶,居然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一条街上,还藏着一栋学生宿舍。
2020.04.26 特拉法加广场附近 

我笑了笑,告诉他为了这个优越的区位我需要为一间10平米的单人公寓支付高达每周277磅的房租。
在伦敦,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定价,这大概就是London Life吧。
司机还开玩笑地说:听说梁朝伟之前特意“打飞的”来伦敦,只为了在特拉法加广场上喂鸽子。
那时候我还没有搞清楚,特拉法加广场之于伦敦的地位究竟是什么,也完全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在自己的宿舍里经历很多见证历史的时刻。
2019.10.01 雨夜伦敦(红色大巴二层)

我宿舍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区(Westminster)是伦敦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头顶上空常常盘旋着直升机,街区附近经常有警察出没,各种游行示威几乎没有间断过。
那种生活在风暴中心的刺激感堪比《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阿加莎
的系列悬系小说。
2019.09.27 泰晤士河日落

英国宣布脱欧的那天,全伦敦城都沸腾了,但对于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说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每当伦敦发生什么大事的时候,就意味着公共设施和市政交通系统的全面瘫痪。
作为一个异乡人,每当这个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往学生宿舍和LSE的图书馆跑,母校和图书馆永远是我的避风港。
2019.10.01 泰特美术馆天台

不过英国人民游行抗议的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发生暴力事件。结局大多是警方无奈地驱散聚集的人群,告诉他们天黑了该收拾一下回家了。
我也参加过一次看起来声势浩大的游行,原本以为是什么“恐怖组织”在特拉法加广场大吵大闹,仔细一看竟然是保护动物的游行,这大概就是腐国人民的黑色幽默吧。
2019.10.09 伦敦人民的环保抗议


03. China Town

伦敦中国城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这里既不像是英剧Sherlock’s Homes中呈现的那样幽暗诡谲,也很难给人一种如家乡般温暖而亲切的熟悉感。
对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割裂且虚幻的世界,仿佛停留在了上个世纪末风雨飘摇的香港。
在中国城里扎根的移民已经远离故土多年,他们的祖辈不知道何年何月漂泊到了这里,像一粒种子深埋土地然后倔强地生根发芽。
他们操着我听不懂的口音,烹调着迎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菜,商户们白天开门揽客,叮叮咚咚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2019.11.11 伦敦中国城

也许,中国城更像是久居海外的华侨们报团取暖的聚集地,这里没有他们的根,亦不是他们的家,却是他们想要在伦敦生存下来唯一的选择。
高高的红灯笼挂起来,老上海餐馆的牌楼立起,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涌入中国城的小巷子。这里永远有上海大饭店、广式茶点、猪肚鸡火锅、日本料理、面包店、奶茶店、葡式蛋挞
和煎饼果子,但却找不到我想要的北京味道。
2019.11.11 伦敦中国城

中国城里的几家大超市是我的救命稻草,只要能用葱姜蒜炝炒出香气,宿舍楼里的学生厨房就能瞬间氤氲着饭香。
轮流来做菜的室友们会闲扯几句,相互倾吐一下学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和对工作的迷茫,这是我们伦敦留学生活更真实的一面。卸下口红和粉底,换上睡衣和家居服,回到宿舍关上房门,每个人都是离家远行的少年而已。
2019.10.20 泰晤士河岸

我记得有人曾说过,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经历一段独居的时光,真正做到和自己相处。
因为除了诗与远方,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的一地鸡毛同样需要料理,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来伦敦之后,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确实又上了一个台阶,还解锁了无数种可以将生活经营得更加精致的方式。
2020.03.19 中超囤物资

同宿舍的室友们开发了锡纸烤肉、韩式料理、意大利肉酱面
、三文鱼等各种美食烹饪的妙招,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其实一直是吃粗茶淡饭长大的孩子,珍馐美味在我心中也抵不过一碗炸酱面和烧饼夹鸡蛋,我的中国胃,永远思念着故乡的味道。
04. Accent is Part of Our Identity

为了达到LSE的语言要求,我一共考了四次雅思,过程中的血泪心酸一言难尽,不过依然感谢雅思这门考试,让我对严谨的英文学术写作提前有了准备。
2019.10.19 泰晤士河畔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考雅思的那天,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口语考试是在一个狭小的隔间里进行的,考官是一位华裔女性。
印象中那是我语速最快的一次雅思考试,全程双腿都在颤抖,中间还出现了好多次口误,从考场出来的时候只觉得万念俱灰,连KLCC里的免税化妆品和网红无边泳池都无心顾及了。
但出分之后口语竟然得了7.5分,顺利过线!回想起当时一路走来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其实就和小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从小生活在英语学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一直对自己的英语没什么自信,很不愿意开口讲英文,特别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因为讲话的时候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而被别人嘲笑。
等我真正到了伦敦,我才发现根本没有人在乎你的英语发音和语法。我变得很自如,一点都不害怕开口发言以及和陌生人交流了,我还会不自主地配上手势和肢体动作,让自己的信息传达更加清楚和准确。
2019.11.29 泰晤士河畔

而我也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口音或者中式英语,只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罢了,根本不需要因此感到羞耻。
语言的本质其实是沟通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实现思想的交流与传播。
05.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来伦敦之后,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关于“我是谁”?
我一直都没有正式的英文名,我名字的三个字正着拼,反着拼,还是缩写着拼,其实差别都不大,大家都能轻易定位到我这个人。
我一路从北京走到伦敦读书,看起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直到伦敦又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0.04.26 泰晤士河畔

我发现在伦敦,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不再是曾经一路同行的人了,个体的异质性大幅度增加,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成长经历都是那样截然不同。
意识到这一点,我才开始真正思考谁是少数群体(minority),而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
2020.04.26 Waterstone书店

LSE是一所很有趣的学校,虽然我的专业是传播学,但我们要思考关于政治、经济、权力、法律、女性主义、媒介影像、殖民与被殖民、正义与自由等一系列非常宏观且抽象的概念。同时还要学习社会学研究方法,SPSS等硬核的统计学课程,研究算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LSE的图书馆

在正式开学前的opening ceremony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此刻的担忧和未来一年的心愿,全场最受瞩目的那一句话是:Survive from LSE。
我记得自己在第一堂seminar的讨论课上就出糗了。虽然我早就把文献读了好几遍,还记了不少笔记,开口发言完之后还是被老师善意地提醒说:“你所理解的全球化好像只是复述了一遍文献里的观点,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LSE的二手书店

Critical thinking成为困扰了我一整年学术生涯的梦魇。第一堂讨论课结束之后我就有了退学的念头,但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说错了又能怎样呢?
在这里,每一个人的声音都需要被听到。
06. Emotion and Technology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Many Faces of Me on Social Media: How Chinese Young People Present Themselves and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Media Platforms.
有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和身份建构是我从本科开始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为了这篇论文,在伦敦的8个月里我一直在和不同的教授、助教、同学交流想法,把所有能找到的书籍文献都阅读了一遍。
LSE校外的街道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用英文上一遍社会学统计方法(SPSS)的课程,熟练掌握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以保证自己论文研究对象的筛选符合学术规范,数据收集和取样逻辑没有违背潜在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方法论,英国的教育体系对学术严谨性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查重率的限制和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有时候让人抓狂,但也因此让我对所学的专业充满热情,对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心存敬畏。
我的导师叫Jane Vincent,是一位对学术要求极其严格的英国老奶奶,她Phd学位的研究主题和我非常相似,关于手机对老年人情感的影响。
除了我之外,Jane的另一位学生是已有工作经验的美国记者,那位记者小姐姐的论文主题也很有趣,是关于睡前手机浏览行为与睡眠质量的研究。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学术小团体,每周四导师Jane会特意从伦敦的郊区坐火车来学校,和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媒介、科技与情感的话题。
LSE的Central Building

纯英文的学术探讨是非常考验人的,每次office hour之前我都特别紧张,把提纲和问题反反复复看好多遍才有勇气走进老师的办公室。
记得第一次论文开题的supervison meeting结束之后,我打着伞从教学楼里出来走进伦敦的雨夜,下午5点天就已经完全黑了。我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身体仿佛被掏空,对自己能否从LSE顺利毕业充满担忧。
宿舍门前的马路

第二次一对一meeting的时候,导师Jane大概看出了我满脸的担忧和沮丧,主动和我聊起了伦敦生活,像和蔼亲切的奶奶一样关心我的日常起居,还赠送了我一张展览的门票。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特别有意思,好像到这周六就结束了,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打碟DJ男神Bart

我茫然地点了点头,有些不知所措地收下了赠票,我知道自己可能并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个展览了。
在伦敦,有太多太多比读书和写论文有趣的事情在等待着你,每一秒都是那么宝贵,但是文献里的每一个句子和概念,又是那样晦涩难懂。
07. Theatre and WestEnd

我在伦敦西区(West End)观看的唯一一场演出是《歌剧魅影》,火爆的抢票形势直接吓退了我这样的学生党,最终只能和朋友买了两张观看视角很一般的门票。
对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歌剧魅影》,能有幸进场观赏一次已经是巨大的荣幸了。
2019.11.23 歌剧魅影剧场门外

伦敦的每一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古建筑,都是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艺术瑰宝,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对这座城市魂牵梦绕的原因吧。
冬天的时候,从宿舍走去学校的路上我会经过伦敦非常多的著名剧院,剧院的门脸很小,门口排队的人却很多,有时候甚至排到了几条街之外。上早课的日子里我总能遇见在剧院门口驻足徘徊的人,他们裹着衣服在寒风中等待着当天的余票,只为了去享受一场真正的歌剧。
HER MAJESTY剧院

去年7月,《歌剧魅影》宣布将于伦敦西区“永久”停演,在一封来自剧院的公开信中,剧院负责人写道:由于剧院财务受挫,我们决定永久停止伦敦和全英《歌剧魅影》巡演,但我们未来依然决心将《歌剧魅影》带回伦敦。
2019.12.02 摄政街的地铁站出口

疫情爆发伦敦封城之后我一个人去了很多次摄政街,路过了曾经上演歌剧魅影的HER MAJESTY'S剧院。
剧院的大门已经锁了,售票亭里人去楼空,曾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摄政街,如今只剩下几个行色匆匆的行人,和我这样一个背着相机拎着购物袋的学生了。
2020.04.26 摄政街附近的丁香花

这样的情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但我知道,黑夜一定会过去,伦敦的春天和夏天总会到来。因为伦敦永远是一场流动的盛宴,短暂的寂静和萧条过后,必然是一幅全新的美丽图景。
08. Heathrow Airport

我上一次来伦敦是18岁,高考结束之后和妈妈跟着旅行团去英国和爱尔兰旅行了十天。再上一次途经希斯罗机场是16岁,我和家人结束北欧之旅,最后从希斯罗转机回国。
英伦在我心中一直是高贵、典雅、绅士、权威的象征,而希斯罗则是永恒的渡口,永远不会有停摆的那一天。
2019.10.20 伦敦塔桥

20岁我第一次一个人去芬兰的时候,只有我妈妈去北京首都机场送我了。
出发的那天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没有前来送别的小伙伴也没有其他同行的人,我知道自己将要踏上一个人的旅途了。
换好机票,办好托运行李,找到了海关入口(customs office),我微笑着对妈妈说:前面就是安检口了,你进不去了,我走了。
2020.04.26 草坪上踢足球的孩子

我转身和妈妈挥了挥手,示意她不要担心我早点回家吧。但是当我刷开机票,迈入闸机口的那个瞬间,我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我的鼻子特别酸,喉咙也哽咽得不行,突然很想委屈地大哭一场。但下一秒我就恢复了镇定,仔细看了眼手中的机票和护照,核对了一遍登机时间和登机口,我没有退路了。
不管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狂风暴雨,我一个人咬着牙也要往前走,这大概就是想要真正看世界所需要付出的勇气和魄力吧。
2019.09.30 碎片大厦楼顶的日落

2020年5月7日,我登上了中国南方航空
从伦敦希斯罗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班。看到医护人员防护服背后“欢迎回家”的几个字,我的双眼忍不住在护目镜里泪流满面了。
2020.05.07 希斯罗机场出发大厅外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见到这样的希斯罗,我们所有人整整齐齐地穿着防护服,大家很安静,严格遵循着机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办理乘机手续,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无论心中有再多不舍,我知道我也要去赶最后那班回家的航班了,因为祖国永远是我的故乡,那里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等着我。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8
如果满分100分,我吃过五百遍的东北小厨西红柿炒蛋是60分,那伦敦的街头寿司应当在10分到30分的区间。
EAT TOKYO是我午餐时常去的平价日料店,分量大,价格便宜,考虑到性价比,盖饭都可以打到60分,照烧鸡可以上70分。
Rosebery的早餐大都合胃口,难吃腻,每天菜品有变,且无限量自助非常畅快,若有烤蕃茄,蘑菇和肉肠,我打70分,若只有薯饼,也能打40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食堂发挥最稳定,它的水果有30分,其次鸡翅能有1分,蓝莓蛋糕0.1分,鱼和薯条喜夺零蛋,剩下超不过-50分。


作者:星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0573652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49
作者:霹雳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80251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谈到在LSE求学的日子,我想众校友第一反应大多是:终于从那个鬼地方完整地走出来了!

回想起一开始跟室友在宿舍抱头痛哭的场面,确实感觉想笑。刚到伦敦第一个月,刚收到第一篇
essay feedback的时候,真感觉来错了地方。凭着国内好好的日子不过,漂洋过海来这里啃面包看天书的。一面接受着小伙伴们流着口水幻想出的白富美度假生活,一面承担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精神压力——可能毕不了业。这感觉糟透了! 

现在想来,以上,归根结底,都源于现实跟内心设定的偏差。在国外,Master是Ph.D的预科,是介于本科与博士学位中间的过渡课程,是给真正对学术有研究能力且充满热情的人准备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纳闷为什么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会有那么多不去泡吧的外国人,为什么教授坚持不降低评分标准也不延迟deadline。自然的,你也会懂得为何自己这一年会过的这么辛苦,为何即使很努力地学习也依旧在seminar的课堂上挣扎着。因为你理论基础单薄,学术热情匮乏,也因为不同教育体制
偏差下传播和渗透的内容不一致。你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优越感,有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却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To be honest,如果各位学弟妹是抱着拿个文凭的心态出国读研的话,那你大可以选择自由宽松的野鸡大学,LSE并不适合你。

跟美国开放式的学科相比,英式教育更偏理论化,严谨且充满贵族气息。总结来看,在腐国求学的过程中,观念的先行和行动的转变是我收获到的最伟大的财富。本人学习传媒出身,大学毕业后不想局限于同党政文史的博弈和对媒介设备的熟练应用。想要读一个理论及实践并行的课程,以此来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方向。LSE是英国在文科领域有针对性做学术且最具领导力的学府,不同于牛剑的综合性,它很小,但实力很强大。从今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传媒领域压倒哥伦比亚的排名,从众多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的牛X校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进的动力。走在校园的石阶上,每一步都要提醒自己,你是为真理和事实而存在,你会以一个leader的身份将来融入社会传播价值观念。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我一开始充满质疑。但是渐渐地,也学会在字里行间中接受,因为氛围是很powerful的影响力。正如各位所想,我课下的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图书馆,看一些看起来不太懂的书,想那些学者为何会争来争去反复润色一些表面上差不多的观点。看着看着,想着想着,就懂了,世界也就亮了。

在LSE的这一年,我从不羡慕牛剑的田园风光和驰名中外的存在感,因为真正的存在感是源于内心的,真正的领导力也是在伦敦这个车水马龙、充满挑战的快节奏都市中萌芽的。哪里有组织,哪里就有leader。就这样,时光荏苒,再回过神的时候我已经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和校长握手了。回忆那些奋笔疾书通宵达旦的夜晚,一个人跑去广场大哭的周末,还有为旅行担惊受怕的日子...Anyway, 为了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值了。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作者:棕榈大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004750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答主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缩写LSE)LLM项目Banking Law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方向就读,现在作为一家欧洲上市公司中国区的Senior Legal Counsel全面负责集团公司在大中华区
的法律及合规事务,也是棕榈大道的导师。

LSE的LLM项目时长为1年,需要完成一篇1万字的毕业论文。完成项目需修满4个units,每门课(一共7门)包括论文都是0.5个units。LLM项目是授课制
,无必修课,学生根据学校可选课程自行选课。法学院有14个专业方向,如果在某一专业方向下选择4门课程以上,毕业证上会写此专业方向;如果不想有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那么可以在14个专业方向下任意选课,最后毕业证上会是general的Master of Laws,同学们在申请时应该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网申时也会问到学生的选课意向。


课程方面,Banking Law、Financial Regulation、Corporate Law 和Commercial Law比较热门、与法律事务相关性比较大,也有偏研究的、与事务相关性较小的方向,比如Human Right、International Law、Constitution等。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来选择课程。这些课程以及详细的课程介绍都可以在法学院的网站找到。http://www.lse.ac.uk/resources/calendar/programmeRegulations/taughtMasters/2016_ExecutiveLLM.htm
(LSE校园远景图)


同时我也向大家推荐几位大牛教授:
Professor Niamh Moloney ,她是Security Law的专家,参与英国很多立法,思路清晰、干脆直接、语速极快,建议同学们选修她教授的课程; 


Professor David Kershaw,教授Takeover Revelation课程,在英、美都有读书和教学经历,也在史密夫国际律师事务所
有长时间的职业经验,在M&A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Philipp Paech、Jo braithwaite 两位副教授的课程,建议选择Financial Law的学生选这两位。Dr.Philipp Paech是一位德国人,曾就职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有长达2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Dr. Jo braithwaite的Financial Law和International Law in Practice and Finance课程有很多对法律案例的讲解,推荐同学们选课;


Michael Bridge也是位大牛教授,但这位老师非常繁忙,教授的课程也较难,期末采用开卷的考核形式。


另外,法学院还与政府学院合办Law and Accounting项目,与会计学院合办Law and Government项目,选择此项目的学生在两个学院下各选4门课,论文两个方向都可选,招收人数较少。选择Law and Accounting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accounting或finance专业或从事相关职业,希望在此领域有些法律背景,毕业后除了继续攻读ph.D以外,大多还是从事accounting
或finance的工作,如果学生明确自己要做律师或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建议选择LLM,对法律的学习能够更加精和专。


LLM硕士项目没有奖学金,但每个法学院学生有随机抽取六千英镑的机会。如果在Language Center选修二外,学校会资助一百磅,每周一次两小时的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程度选择初级、中级或高级,期末有结业考试。
(LSE校园内)


LLM项目学生与就业


本项目招收150人左右,15年有13个中国人,16年有20个,国际学生中应届生非常少,大多有工作经验,而中国学生普遍本科毕业直接申请。中国学生本科出自五大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占据半壁江山,其他学生则来自北大、清华、人大、浙大、武大等本身法律专业很好的重点院校,也有同学是转专业申请,本科外语学院,辅修法律。90%以上中国学生毕业后回国就业,去一线城市的红圈所
、外所找工作难度不大;留在当地的学生基本是英本背景,在英国读LLB的比较适合留在英国,陆本想拿到training contract很难,一年的时间对于国际生
来说不足以精通英国的法律制度,当然如果自身条件非常优秀,还是可以一试,但目前英国脱欧,签证收紧,对于亚洲学生来说,想留在英国比较困难。


针对就业,学校Career Center给学生提供4次免费的面授培训机会,可以帮学生改简历、推荐信
,分析学生多个就业选择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做出职业选择。另外,每年10-11月的Legal Job Fair会有40多家律所来学校搭展台,每个律所会有单独的招聘说明会
,同学可以和当地律师交流,了解招聘信息
及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
(Career Hub就业指导网页)


LSE的LLM项目如何申请
学校对于雅思成绩要求7.5分,writing不低于7分,小分限制使很多学生与LSE无缘;学校比较看重学术背景,GPA 85分只是一个门槛,最好均分在90分以上,同时还要看本科院校的背景,当然,如果是专门的法律院校或985大学相对来说成功率更高,但并不是说双非大学就一定没有机会,关键还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学生本身学校背景不是太强,那可以从提高GPA、增强实习经历、在校经历、英语成绩、文书质量等来提升背景,学校是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录取学生。所以对于双非大学的同学来说,首先要有信心,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对于没有全职经历的应届生来说,实习经历和在校经历比较重要,实习经历可以选择在律所、法院、检察院或是公司、社会组织
里做一些与所申请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律所而言,比如将来想申请Banking Law,Corporate Law方向,那么在律所里做M&A、IPO等项目并把这些经历写到简历、文书里,会对自己的申请有帮助;在校经历可以从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可以参加和学术相关的研究项目,跟着导师做研究课题、或是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参加模拟仲裁
、模拟法庭
竞赛并取得名次;其次也可以参加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者来丰富自己的经历。简历、PS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文书展现全面发展的自己,而不是一个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刻意迎合某些要求的候选人。
(LSE螺旋楼梯图书馆)


W导师还想说
在LSE求学这一年,在知识提升和技能的获得上有很多收获,但由于1年的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大的收获是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学习知道该如何研究,如何收集案例、处理信息等。同时我收获了国际友谊,留下了很多美好和珍贵的回忆,并有幸参加了国外同学的婚礼,毕业后大家通过通讯往来或到对方国家见面的方式继续保持联系,收获一辈子的友谊,是一段特别棒的经历!


期待更多的学弟学妹能走进LSE,无论你想成为律政精英,还是希望走进象牙塔,我都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你,与你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成就梦想!
文章首发于我们的公众号:棕榈大道。留学申请/留学规划请直接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详细咨询。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master一年 感悟一下:
master很短 一年不到就匆匆结束 对于很多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 可能刚刚习惯这边的环境就得走人了 所以对于这一年的期待或者规划 完全看你自己
身边的人这一年的生活分成了好几类 有从始自终一直刻苦学术的人 有一直在享受生活只求pass的人 也有只是把lse作为跳板全心谋求事业的人 etc. 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你想要什么 只要你肯做 在LSE 你都能实现
我身边既有前大摩的trader,Bain的consultant来这里追求儿时梦想 也有不少英文说着都还有点别扭的同学在日常的学术中苦苦挣扎 不同肤色 不同国家的人组成了一个迷你的大学 虽然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但只要你静下心 真的用心去跟每一个人交流 你会发现其实每个LSE学生身上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或者是独特的人生经历 让你能由衷的感叹一声“wow”
所以总结一句 虽然在这里待的很短 但我觉得这个学校给我的最难忘的体验就是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更重要的 去重新定位自己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80407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0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长分享:

我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展研究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就是学的相关专业,当初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这所大学很有实力。 这边华人挺多的,但是学校里面的中国留学生不算多,不过我们关系都不错, 有时会一起在图书馆学习,那里气氛很好。 

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没有住在宿舍,学校附近房子租不到,一般找的房子附近都会有超市的房子租。学校离市中心不远,交通挺方便的,不过伦敦市里口人很多,在5pm-7pm的时候公交不能做。

吃饭的话,平时去附近costa解决吃饭问题,中餐走到china town就行。所以来英国的时候什么老干妈啊,王致和啊就尽量不要带了,这边的华人超市是可以买到的,轻装上阵就好。

最后,想对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小伙伴说:想保住自己的青春请留步,因为这里是挥洒青春的地方。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72173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2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42506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科大二狗一枚
好啦撸我的回答只代表个人观点。
[学术]
我在LSE经济系所以只能说经济系的情况,大一的课程都是打基础,所以教学质量我觉得一般。大二开始课程难度上来了也明显感觉老师质量好了很多,有的时候phD老师过来教书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对经济学的热情,以及对我智商的碾压。我micro老师自己以前也是LSE本科,现在上课没事就开车,画风一转就想当年哈哈哈。。。但很可惜LSE学生(很多时候因为找实习)很忙,没多少时间学习,挺遗憾的。当然啦,图书话半年时间是24小时开放的,不过佛脚有危险,欲抱须谨慎。对了,LSE Public lectures也很棒,常年各种名人政要,每年著名的China Development Forum和Altentative Investment Conference都是欧洲驰名的event,当然这是谁都可以参加的,也不算是LSE only。
总结:教学质量越到后面越高,不过自己能做到好好学习很不容易。



[就业]
LSE乃全球第一金融技校好吧。。。你去看LinkedIn ranking, efinancialcareers, business insider的排名。在LSE你无处不会听到别人议论投行的事情,这种文化很给人压力,但也让人成长很快,对确定走投行这条路的同学很有帮助。嗯对的,我在summer intern终面的时候整个Assessment Centre几乎都是LSE的人。你说投行偏好牛剑帝国UCL?是的,因为LSE applicants真的太多了,但是你在牛剑帝国UCL你的起跑线就比LSE 差很多。第一,LSE校友网很有帮助。第二,LSE技校在申请季消息太灵通,哪家投行第几轮AC,大概还有多少空位,HR是谁,你都(可以去)知道。第三,LSE Career Societies做得很好,很多network的机会。
总结:金融技校就业好,投行offer到处找。但!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拼,是不是真的想走金融。说实话我每次去牛津都会羡慕他们能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日子 



[同学]
这一点我想单独拿出来讲,因为这真是我特别喜欢LSE的一点。LSE几乎是世界上最international的大学,你有很多机会交到很多exotic地方的朋友,比如说有一次在课上聊到crime&equality,南非
的小朋友就马上站起来讲自己国家的司法系统和历史渊源。在LSE你可以认识踏破铁鞋无浪处的clubbing people,讲起ISIS情到深处泪满面的美国圣母心室友,给他多次机会但是只能讲出一个非常不好笑的冷笑话的德国小哥,以及随手google他爸爸是billionaire让我虎躯一震的莫斯科学弟。当然啦,还有和你一起玩德扑,下火锅,刷图书馆,互黑自黑的中国好旁友哈哈哈。对了,LSE 一半的学生都是master,很多都是很厉害的本科或者明明都有高盛IBD offer了就是任性要来读个master的,能向学长学姐们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not biologically)的道理。
总结:LSE 的学生真的很diverse,林子这么大,总有一只鸟是你的,等等,你!不!要!想!歪!


[学生生活]
Well this is a hard one. If all my missed Microeconomics lectures are gonna teach me one thing, that'd be to concede that people are never satisfied. (5 marks for this please)
LSE学生满意度真的是够我吐槽一天。第一,学校有时候办事效率,行政智商,行政态度真的很不行,还迷之傲娇,我为他们的前途感到担忧啊!学校也是各种小,你要想躺在树下看小桥流水人家并且不想别人在你旁边念叨investment banking blah blah blah 的话,还是去其他大学吧。第二,满意度低可能是因为。。。学生们太能折腾了。。。LSE学生的折腾劲儿估计是学校特色,从萧伯纳
那里学来的。。。动不动学生会就protest,就签名,就发传单,学生们也是极其politically agile(which I think is a good thing),当初维珍航空
歧视中国人事件出来之后,我的同学们第一时间开创了Facebook page跟踪事件热点。LSE Memes以及校报The Beavers堪比故事会啊有木有,各种揭露LSE领导丑恶嘴脸(喂,你可是校报诶!)上届校长Craig因为坐飞机只坐商务舱被无情曝光,只差来个游街了,老人家表示好气好委屈,提前下任了,呵呵。
总结:讲真,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学生满意度嘛,还是要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此处应有悲伤的泪水)。




好啦先写到这儿吧,有空再补充!
PS: LSE同学经常自黑,但总有一种“我可以黑我儿子但你不行”的傲娇(听起来有点奇怪)。。。下面放一些黑King's,UCL,SOAS和Imperial 的memes哈哈,纯属娱乐,all photo credits go to LSE memes。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2
作者:九牛问津留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6030096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周刚从MSc Economics毕业,回顾过去的10个月,每天都是“task by task”的日子,压力伴随着动力,一直在往前跑。去年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只觉得身边同学的background很diverse
。本科时大家都是高中毕业读大学,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却相似的经历。
而研究生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工作了很久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但是想重返学院生活,有的是公司funding继续学习,还有像我这样的,本硕连读,好像gap year
和我从来不沾边。


No.1
Work hard,Play hard


这一年的紧迫感时刻推着我向前,从八月底开始,一个preparation course就把我迅速从假期的状态拉到现实。每天3-4小时的lecture,3小时的seminar,连续两周不间断直接考试。
考完试之后又迅速开始了正式课程,让你总是活在焦虑中,生怕落下什么就再也追赶不上。见到了人外人,看到了山外山
,也会更清晰自己的定位和想要追求的方向。
对LSE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后来喜欢在CBG学习,学累了就去六楼的小阳台走走,或者到十二楼看看风景,会加深心里感知到的努力的美好。
这一年LSE的Marshall Building开放,座无虚席,学校到处都是学习讨论的氛围,当然,周五晚上学校边上的pub
也热闹得很,感觉每个人都在疯狂地学习也在拼命地玩。


No.2
严肃且有趣的校园生活


常常和同学们讨论我们的professor
多么牛x。计量老师Vassilis总爱用奇奇怪怪的希腊字母,于是原本整齐的笔记一到了公式部分就开始鬼画符,Zeta,Eta, Theta,Xi傻傻分不清,但他特别passionate,对ecnometrics history
也有一定研究。
宏观教授Alwyn是一个天才,顶刊paper数不胜数,学术贡献厉害之外,lecture也很幽默,还给我们讲过美国CIA给他打电话分析中国经济,结果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英国人而再也没有联系过他的事情。
微观老师Nava的意大利口音是真的可爱,人也nice。在office hour
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每个人求知探究的精神。
有同学和教授讨论他们五花八门的research ideas
,有同学和教授讨论时事政治,也有同学揪着一个模型或者一个理论的论证和教授死磕到底。


No.3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身边一部分同学坚定地选择学术道路,努力申请着RA或者phd
;有一部分同学削尖脑袋要进banking工作,申请季就已经是007 plus版;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迷茫纠结自己的未来,不确定想要前往的方向。
但无论是哪种,大家都在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过着充实的每一天。我们走着不同的路,但却可以感同身受。我的personal tutor Dmitry是Princeton的博士,Yale的博士后,今年刚刚来到LSE,会时不时发封邮件问问你的近况,还会在你有压力的时候耐心开导。
总之,这一年过得太快太快,考试结束后很多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当然留在伦敦的也不是少数,身边很多同学回国打算考公务员,有的打算创业,也有的去startup或者外资工作。天南海北,形形色色,各奔东西,一年过得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却也真真切切。
毕业典礼结束后和项目的director聊了几句,他说下周就要开始准备迎接新生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这里告别,但又有一批人和这里结缘。春夏秋冬,接踵而至,每个人都迎来了新的开始,这一批新生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我也刚刚出发。
这一年充实且快乐,未来还有无数挑战,但也有无限美好值得憧憬。
更多留学、硕博类、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留学小课堂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53
作者:落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9014263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科在读,straight Economics,晚上头昏眼花,不请自来,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个没有大学体验的大学。没有校园,也没有什么浪漫的大学恋爱桥段(中国男生少的可怜);library是用来社交而不是学习的,因此吵得很,号称LSE airport;学校人气最高的社团永远都是求职类社团,可怜music society全学校只有一间music room,堂堂一个社科校在社团上一点文艺的人文情怀都没有。
到底是为啥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过于注重求职,学校(尤其经济系)并不能给本科学生提供关于学术方面的足够支持。从进LSE的第一年起,充斥在耳边的就是spring week, networking event, job applications, interviews...就好像如果你不当一个金融民工,就像是被LSE抛弃了一样。别的大学都是在用大学社团里积累的经验来求职,在LSE是要用实习里的经验来申请社团。如果是金融系那还好,系比较小而且有钱,会给予你申请上很大的支持;经济系太大了而且穷,教授们呼吁着大家不要去只看投行不要只想着做金融,然而给本科生做学术的机会约等于零,大家不求职还能干什么呢?
这就导致了学生与教授之间基本没联系(至少是经济系),上了lecture就走人,除非自己主动去联络教授,就算毕业了回学校一个教授都不认识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比起牛剑,LSE对于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做的简直太差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孤独”“无助”,进而导致满意程度低。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竞争强,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提前步入残酷的小社会。没有传统意义上班级(或者像牛剑一样college)的存在,导致学生们没有集体归属感;又因为学生们实力相当,目标相似,竞争就变得十分激烈且寻常,甚至偶有居心叵测之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抹黑他人等事发生。
从本质上来看,LSE的管理层依旧白左思想严重。我校号称diversity,然而不符合西方主流(?)思想的群体根本无地自容,中国大陆学生话语权极低,结合时事更让人有苦无处诉。占比如此之大的大陆生都是如此,那其他少数群体该是怎样的呢?
如果说好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地理位置还不错吧。附近可以逛的吃的地方比较多,去哪里都比较方便。除此之外可能就是课程确实比较intellectually demanding(如果你喜欢challenge yourself);不过考试也比较难,成绩普遍偏低,在申请研究生方面成绩就没有考试简单的学校那么有优势。
最棒的地方就是能遇见不同的人,不论是帮过你的害过你的,大家有缘来到LSE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也遇见了很知心的好朋友,能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一辈子的好朋友,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总体来说我没有很满意。但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接受并适应现状、精彩地过完本科生活。引用我们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everything;这是我来到这里第一个也是最好的,希望每一个阶段的我都能做到。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