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大企業高度集中在首都圈,手握大量財富卻沒有提供相當的工作崗位。 《韓民族新聞》曾引用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群收入份額從1990年的 14.7%上升到2021年的19.1%。而韓國的這一比例,從1990年的9.4%上升到了2021年的14.7%。 還有數據顯示,韓國前十大財閥企業的收入占韓國GDP的近60%,但他們能夠提供的崗位卻遠低於這個比例。2017年,韓國財閥企業僅提供了20%的崗位。大多數人爭奪的資源有多緊張,可想而知。
|
|
另一方面,小企業嚴重缺人,韓國甚至有很高的海外勞工需求,但年輕人們不願意在這些地方就業。 有韓國大學的教授分析,韓國一直存在這麼一種看法,除了某些讓人羨慕的職業群體,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因此,很多工科強校都遇到了招生困難,因為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寧願啃老,也只想在首都圈找工作,而不是做一份藍領工作。 不過,這一情況曾有過改變。2013年,朴槿惠在科技行業推行創業鼓勵政策,打出了「創意經濟」的口號,韓國創業潮隨之而來。在當年的全球創業指數中,韓國一舉拿下東亞第一,緊隨其後的是新加坡和日本。
|
|
但是,從一開始,這波創業潮就有不少問題。 一是,韓國年輕人創業的意願本身並不高。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曾進行了一項調查,聚焦於中日韓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意向,結果顯示,畢業後想創業的學生比例,中國有40.8%,而韓國僅有6.1%。 二是,普通人創業的類型高度雷同,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些較低端的產業,根本沒有能力從財閥企業控制的高端產業中搶蛋糕。 試想,財閥集團的產品已經遍布手機、汽車、醫院、保險、美術館、遊樂園、化妝品,年輕人還要創什麼業才能更好地活下來呢。
|
|
 圖源:紀錄片《學習的背叛》
|
|
網上甚至流傳著這麼個說法:首爾每0.62英里就有8家炸雞店,可見當時的情況。因此,看到調查中,很多年輕創業者說,創業只是為了養活自己,也有些心酸。 最後,現實還是給出了殘酷的答案,平均而言,韓國只有60%的新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的第一年,只有不到30%的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第五年。 於是,更多的年輕人只能在工作崗位上繼續內卷。有位畢業生說,幸好自己在畢業後選擇了working holiday,在日本積累了一年的海外工作經驗,這才找到了一份無印良品的售貨員工作。儘管這份工作的時薪只比韓國最低時薪高出一點點。 也有的人比較幸運,在教授的推薦下,找到一份大學的行政工作。但因為工資較低,他不得不又找了一份白天的酒店服務生工作。每天,八九點到酒店上班,晚上則回學校工作到兩點。他說,「很多人都在做兼職。兩份工作確實很累,但我有了兩份社保,學校工作還幫我解決了住宿,只有這樣才能省下一些錢。」 在逃離「內卷」這條路上,韓國的年輕人們確實很無力。 不過,前路漫漫,也不是全無希望。36氪就曾報導韓國當前的創業形勢也有了一點改變,儘管商業巨頭們只留下了小份蛋糕給其他人,但這幾年更明顯的趨勢是,它們也在積極培養和孵化創業公司,新鮮血液的創企是大公司在創新時的好臂膀。 也許,未來仍有所可期。
|
|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1.The Cause of Institutionalized Private Tutoring in Korea: Defective Public Schooling or a Universal Desire for Family Reproduction? 2.SKY castle is Real 3.Why S. Korea』s rich spend a fortune to guarantee their kids' admission to top schools overseas 4.S. Korea』s education consultants can make your kid look like a genius – for a price 5.《韓國越來越發達,年輕人卻越來越不快樂》 6.《韓國高考取消「殺手題」,普通人更考不過財閥了?》 7. 《當政府、財團、初創公司集體發力,韓國的創業熱潮要如何掀起?》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