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大企业高度集中在首都圈,手握大量财富却没有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 《韩民族新闻》曾引用世界不平等数据库,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收入份额从1990年的 14.7%上升到2021年的19.1%。而韩国的这一比例,从1990年的9.4%上升到了2021年的14.7%。 还有数据显示,韩国前十大财阀企业的收入占韩国GDP的近60%,但他们能够提供的岗位却远低于这个比例。2017年,韩国财阀企业仅提供了20%的岗位。大多数人争夺的资源有多紧张,可想而知。
|
|
另一方面,小企业严重缺人,韩国甚至有很高的海外劳工需求,但年轻人们不愿意在这些地方就业。 有韩国大学的教授分析,韩国一直存在这么一种看法,除了某些让人羡慕的职业群体,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因此,很多工科强校都遇到了招生困难,因为现在的韩国年轻人宁愿啃老,也只想在首都圈找工作,而不是做一份蓝领工作。 不过,这一情况曾有过改变。2013年,朴槿惠在科技行业推行创业鼓励政策,打出了“创意经济”的口号,韩国创业潮随之而来。在当年的全球创业指数中,韩国一举拿下东亚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新加坡和日本。
|
|
但是,从一开始,这波创业潮就有不少问题。 一是,韩国年轻人创业的意愿本身并不高。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曾进行了一项调查,聚焦于中日韩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意向,结果显示,毕业后想创业的学生比例,中国有40.8%,而韩国仅有6.1%。 二是,普通人创业的类型高度雷同,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些较低端的产业,根本没有能力从财阀企业控制的高端产业中抢蛋糕。 试想,财阀集团的产品已经遍布手机、汽车、医院、保险、美术馆、游乐园、化妆品,年轻人还要创什么业才能更好地活下来呢。
|
|
 图源: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
|
网上甚至流传着这么个说法:首尔每0.62英里就有8家炸鸡店,可见当时的情况。因此,看到调查中,很多年轻创业者说,创业只是为了养活自己,也有些心酸。 最后,现实还是给出了残酷的答案,平均而言,韩国只有60%的新企业能撑过创业后的第一年,只有不到30%的企业能撑过创业后第五年。 于是,更多的年轻人只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内卷。有位毕业生说,幸好自己在毕业后选择了working holiday,在日本积累了一年的海外工作经验,这才找到了一份无印良品的售货员工作。尽管这份工作的时薪只比韩国最低时薪高出一点点。 也有的人比较幸运,在教授的推荐下,找到一份大学的行政工作。但因为工资较低,他不得不又找了一份白天的酒店服务生工作。每天,八九点到酒店上班,晚上则回学校工作到两点。他说,“很多人都在做兼职。两份工作确实很累,但我有了两份社保,学校工作还帮我解决了住宿,只有这样才能省下一些钱。” 在逃离“内卷”这条路上,韩国的年轻人们确实很无力。 不过,前路漫漫,也不是全无希望。36氪就曾报道韩国当前的创业形势也有了一点改变,尽管商业巨头们只留下了小份蛋糕给其他人,但这几年更明显的趋势是,它们也在积极培养和孵化创业公司,新鲜血液的创企是大公司在创新时的好臂膀。 也许,未来仍有所可期。
|
|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The Cause of Institutionalized Private Tutoring in Korea: Defective Public Schooling or a Universal Desire for Family Reproduction? 2.SKY castle is Real 3.Why S. Korea’s rich spend a fortune to guarantee their kids' admission to top schools overseas 4.S. Korea’s education consultants can make your kid look like a genius – for a price 5.《韩国越来越发达,年轻人却越来越不快乐》 6.《韩国高考取消“杀手题”,普通人更考不过财阀了?》 7. 《当政府、财团、初创公司集体发力,韩国的创业热潮要如何掀起?》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