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觀點: 制憲國大:「制憲大業自民初至今已拖延35年,召集國大為還政於民,結束黨治之要著,且多數代表已經抵京,實不能再行拖延」 制定憲法:「所通過之憲法,亦即根據共產黨與各黨派共同參加之政協之原則,及憲草審議會根據該項原則所製成之憲法草案,中共實無理由可以反對」 國共內戰:「政府竭盡誠意,希望派代表赴延安與中共商談」
|
|
共產黨觀點: 制憲國大:「違背政協決議,不改組政府即召集國大,是偽國大」「按照美國政府旨意行事的國民黨正忙於用一個分裂的國民大會和一部獨裁憲法打扮他們自己以便於使他們的戰爭和美國的援助合法化。」 制定憲法:「蔣記國大通過的獨裁憲法,其主要部分與政協原則相反,限制人權,總統獨裁,是法西斯憲法」 國共內戰:「蔣介石撕毀政協決議,進攻解放區」,「發動和平攻勢」,「嫁禍共產黨」
|
|
第三方面觀點: 制憲國大:「將督促國大通過政協憲草,以求中共回心轉意繼續和談」 制定憲法:「98%來自政協憲草」 國共內戰:「綜觀前後,過去(七月半至十一月半)一段,是國方要打。十一月半以後是共方要打。」因為「國方在軍事上已經心滿意足,確乎不想再打。然而共方卻是積憤填膺,非打不可。」
|
|
美國政府觀點: 制憲國大:「國民大會確已通過了一部民主的憲法」 制定憲法:「該憲法在各主要方面均與政協會議所定原則相符,通過之憲法既已包括共產黨所要求之各項要點,而中共竟認為不宜參加大會,殊為不幸」 國共內戰:「 一方面,國民政府領導人強烈地反對共產主義制度,另一方面共產黨直言不諱地聲明他們是馬克思主義者,並且要為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政治制度而努力,雖然先要經過美英式的民主政治形式。純粹的共產黨人則毫不猶豫地採取激烈的措施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例如斷絕交通以破壞中國的經濟和製造便於顛覆和瓦解政府的局勢,而不顧被波及的人民直接承受的苦難」
|
|
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Jr):馬歇爾認為國共兩黨因為制憲國大破裂是因為兩黨之間的彼此互相懷疑和完全的互不信任。
|
|
周恩來(文革時期):文革時期的周恩來認為,中共本來不希望參加多黨制的國大,他說:「我參加了舊政協開會以後,回到延安向毛主席彙報,劉少奇也在場,毛主席說的很清楚。毛主席說:這個和平,我們是拖延時間,便於我們積蓄力量,便於我們訓練軍隊。我們一方面要訓練軍隊,一方面要搞好生產,第三方面要加緊土改,準備戰爭,準備戰場。這個精神就把問題說穿了嘛。毛主席還指示,可以在政協會議上簽字,表面上說這個政協決定不錯。但是劉少奇對黨校報告講的那些東西(今後會印出來)完全是另一種說法。這是一個關鍵問題,我親自可以證明的。劉少奇那個報告我沒有聽到,現在從文件堆里找出來了。你們聽到過嗎?後來劉少奇這個報告被高崗抓住了。」
|
|
蔣勻田:蔣勻田認為國民黨因為改組政府的一個名額之爭而與中共破裂實在是國民黨政治過敏;但是,若制憲國大通過了中共參與制定的政協憲草作為最終憲法,定能使中共回心轉意,願意接受這部憲法。蔣勻田甚至考慮為了讓以後的中共女領導人鄧穎超順利參加政府而同意國大代表宋美齡提出的在憲法中增加保障婦女代表名額一條,並獲得制憲大會通過。
|
|
梁漱溟:梁漱溟在1949年1月曾評價制憲國大後的國共內戰,認為「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中旬(制憲國大)以後,要打內戰的是中共,而非國民政府」。
|
|
張君勱:張君勱認為,國民黨始終認為政協憲草違背了孫中山五權憲法理論,故他本人在會前極其擔憂若中共不參加制憲國大,國民黨勢必將憲草返回到五五憲草。但國民黨最終尊重了政協憲草,在沒有中共制約的情況下通過了政協憲草,實在難以置信。
|
|
本帖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