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用漢字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體。於是產生以下情況:
殘骸→殘がい 附近→付近日本的漢字簡化改革,最初導火線是GHQ教育使節團「建議」以日語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跟假名,實與脫漢運動無關;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漢字」規範漢字使用字數,而非簡化漢字。
|
|
教育漢字出現在「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的附錄,俗稱「教育漢字」。經過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與改訂,現在共計1006字,從小一到小六,各個學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
|
常用漢字1,945個。見常用漢字表與JIS之對應 由於普遍認為「當用漢字」對於社會影響實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個「常用漢字」,新增少量漢字。並以「目安」為準(即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不再有強制力)。
|
|
JIS漢字6,802個。JIS C 6226-1978
|
|
中文讀法問題
|
|
日語中出現的和制漢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所吸納,也有部分未被現代漢語所收錄,因而出現部分漢字無法讀出字音的問題。由於這些字在日本電影、動漫等大量出現,但沒有相對應的讀音而無法讀出,民間出現仿讀。
|
|
仿讀方法但民間也嘗試以前人的方法仿讀日本漢字,以易記及字源為原則,主要方法有:
|
|
以邊讀邊:
働,仿讀作「動」。 榊,仿讀作「神」,亦有人讀作「申」。 辷,仿讀作「壹」。 込,仿讀作「入」,也有人仿讀作「這」,實為「迂」之異體字。 辻,仿讀作「拾」,也曾有因其形似「過」而被仿讀作「過」。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辭典》取shí(音十) 凪,仿讀作「止」,也有人仿讀作「風」,香港《電腦用漢字粵語拼音表》取「jau1」即「優」。 畠/畑,仿讀作「田」,也有人仿讀作「店」。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辭典》取tián(音田)
|
|
躾:仿讀作「美」。
|
|
調整結構:
凧,調整結構為「巾+幾」,仿讀作「旗」,也仿讀作「帆」,台灣CNS11643中文全字庫取作「箏」。 凩,調整結構為「木+幾」,仿讀作「機」,少數讀成「朵」,亦讀作「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