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1篇帖子。
【维基百科】日语书写系统
21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1
现在的日语书写体系要追溯到4世纪,当中国的文言文写法传到日本的时候。虽然有说法是发现了称为神代文字的更古老的记载法,不过那些都像是图形文字、类似如尼字母、酷似谚文。没有任何依据能够定论这些文字是真正的来源,在中国语传到日本前就有文字的证据并不存在。在这个网站能够看到一部份的神代文字。
最初并不是用中国的文字来记载日语,因为读写上需要具备汉文的能力。反而是提出了用中国文字(汉字),来将有正式规则或受日语影响后的变异规则的汉文,当作日语来读的技术方案,此后为了这个方法,偶尔会在汉字的旁边加注上提示用的“返点”等符号。被认为是在712年以前编撰的日本最早期的文献“古事记”是用汉文写成的。日本的中等教育现在也有教导汉文的初步内容。
22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1
万叶假名和训读到了万叶假名被开发以后,记载日语的的系统逐渐成形。它把汉字不以形意文字,而做为表音文字て(从中国音来取得发音)来使用。万叶假名最初用于记录诗歌,例如可以在759年以前编撰的万叶集里看到。万叶假名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该诗集。平假名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另外,为了辅助汉文的倒装读法,附加在旁边的符号的一部份,从用于发音记号的汉字发展成片假名。
由于大量的单字和概念从中国传入日本,许多情况是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单字存在。因此,这些单字就直接从中国语融入到日语里,使用近似于中国语的发音。这个来自中国语的读法就是“音读”,这种单字被称为汉语。同时,在日语里有对应的单字,也逐渐采用汉字来记载,翻译成原本的日语来发音。这种来自日语的读法即为“训读”。
23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1
音读和训读一个汉字常有一个或复数的“音读”与“训读”(也有没有的情况)。首先,因为有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中国语发音传到日本,一个汉字会有复数的音读。称做吴音、汉音、唐音。这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地区通常都只承认一个发音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等其他接受汉字的地区是看不到的习惯。
其次,由于一个汉语其意义的宽广横跨于复数的日语单字的概念之中,使得一个汉字产生复数的训读。“主”这个汉字可以举出「おも」、「ぬし」、「あるじ」等训读的例子。像这样,一个汉字依所使用的单字不同,产生出许多的读法。例如,“行”有“行く”的“い”(或是“ゆ”),“行う”的“おこな”,熟语的“行列”读做“ぎょう”,单字的“银行”则是“こう”,“行灯”是读做“あん”。
送假名使用于表示出汉字为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语尾,注音假名使用于解决汉字读法的暧昧性。
24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2
作为教养语的汉语语言学者借用汉字将中国语的单字融入到日语这件事,有时被认为和对英语而言,诺尔曼人征服不列颠群岛所造成的影响一样重大。和英语一样,日语也有来自不同语源的大量同义语,源自于中国和日本。另外,源自于中国的单字使用于正视而富知性的文章脉络里,这点与英语圈偶尔会使用源自于拉丁语的单字来作为上流阶级的证明类似。
25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2
日语记载法的变化
26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2
明治时代明治的大改革短时间内并没有对日语的记载法给予太大影响。然而伴随教育制度的变化,大量的新词汇出现,另外能够书写文字的国民增加与语言本身产生了变化。大量的新词汇有从其他语言带入的,也有新创造的。言文一致运动获得全面胜利,取代历史性到古典性的文体(文语体),口语体开始被广为使用。关于对日语书写困难度的争议,在1800年代末可以见到想要限制记载时所使用的汉字数量之意见。由于和外国语言的接触,也有想要废除汉字只使用假名或罗马字的主张,但并不被支持。开始使用西洋语言风格的句读点也是在这个时期 (Twine, 1991) 。
1900年时,文部省为了改善日语书写教育做了三项改革措施:


订定平假名字体的标准,打算排除其他的变体假名。
限制汉字的字母数量。在初等教育缩减到1200字。
改革和实际发音不符的汉语假名表现(旧假名遣)。前两项逐渐被广为接纳,但是最后一项引来以保守派为中心的激烈反弹,于1908年撤销 (Seeley, 1991) 。
27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因1900年改革的部分失败,和国家主义的兴起,日语记载法的改良迟滞不前。对汉字限制的诸多要求,虽然有报社主动将汉字减少、增加送假名,没有得到公众支持,反对声浪相当地大。
28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战以后,进行了大幅的改革措施。一部份受到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指挥部(GHQ)的影响,因为败战而将过去执掌教育制度、抵抗改革的保守派排除,能够一口气加速停滞的改革动作。主要的几点有:


现代假名遣的全面采用 (1946年)
当用汉字(1850字)颁布 (1946年)
教育汉字的统一书体颁布 (1949年)
人名用汉字颁布 (1951年)曾经有某个时期以GHQ内的部分方针被请求变更罗马字的记载法,不过被其他的专门学者阻止了 (Unger, 1996)。(日本文化人士之中,也有人主张尝试改用罗马字记载法,不过和全假名记载法同样地,不记载汉字会造成辨识意义上的困难,而没有实现。在韩国、朝鲜虽然废除了汉字混用记载法采行纯谚文记载,结果造成汉字文化传统无法传递给年轻世代的问题,可以说是呈现相对的写照。参考:谚文以及六十年文字战争)。
再加上,横排时的右横写(由右至左)几乎消失,事实上只剩下左横写(参照东亚文字排列方向)。
即使如此,世界上的书写体系之中,有横排能够由左至右、由右至左两方都可以书写的语言(例如古埃及的圣书体书写系统),日语的也并非右横写的变形,而可以纯粹视为是横排的写法。实际上,这种记载法现在也能在商用车、船舶或飞机的右侧面见到,呈现从搭乘工具的前方往后方配置的样貌(卡车的左侧面写上“ヰキ商会”、右侧面写上“会商キヰ”等)。
29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3
如同圣书体要用右横写或左横写,是依据人或动物等有“脸的方向”的文字,照着脸所面对的方向来决定往那个方向读一样,在搭乘工具“从行进方向往后”的读法可以很自然地决定的情况时,右横写与左横写两种都会使用。
战后的改革虽然现在仍持续著,不过缓和了一些限制。在1981年代替应用汉字而制订常用汉字,增加到1945字以外,将“制限”的字眼改成“目安(建议目标)”。此外整体上有关当局对对更进一步改革的态度变得消极 (Gottlieb, 1996) 。
2004年,由法务省追加了大量的人名用汉字[1]。
关于战后的日本记载法,简略的来说就是“汉字→名词、用言的语干,平假名→用言的活用语尾、付属语”这样的分用原则(详细请参照上述文字体系项目)。对不采行分写的日语记载法而言,这个原则负起了表示语句和语句间分隔点的功能。
在混写(例:拿捕→だ捕)或汉语的假名记载法(例:轧轹→あつれき)会频繁的见到。虽然是沿着汉字制限理念的写法,因为有上述的一些事情,语句和语句间的分隔点变得不容易被辨识反而难以读阅,引起了批判。更有些根深蒂固的批判指出这样子既难看、而且是对文化的破坏。
关于以上的演变也请参照“国语国字问题”项目。
30樓 Revive_ctg 2011-8-22 18:33
传达语气的日语书写体系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