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冷慕詩:
因為日本最艱難的階段已經挺過去了,接下來我們直接進入主題,聊一聊日本泡沫經濟
前後的那些事。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個國家是二戰的戰敗國,按照盟國的預想,日本這個國家是不會再有崛起的機遇的,可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朝鮮戰爭。
美國人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將日本扶持成了對抗中蘇的最前線,當時美國人缺武器、缺彈藥、缺生活用品,這些物資從哪裡來?答案是在日本重建工業化體系,讓日本人提供軍需。
所以朝鮮戰爭之後,最大的受益方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咱們,立國之戰打來了蘇聯的工業化援助,另一個則是日本,他們被美國重新武裝,保留了工業化的能力。

而且美國人當時還有個想法,那就是要把日本建設得繁榮發達一點,以證明自己的模式優於蘇聯,所以從50年代開始,美國人就刻意的把日本的匯率壓制在極低的水平,具體有多低呢?大概是1美元=360日元左右。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第一, 美國人可以通過匯率優勢去大肆購買日本產品,提高美國人的生活水平。
第二, 日本人由於匯率極低,在製造業方面出口優勢極為明顯,同樣一件商品,法國製造要賣100塊錢,日本人生產,可能只需要30塊錢,帶着巨大的成本優勢,日本製造很快就風靡全球,賺了大量的外匯資金,這讓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經濟高速發展,年均GDP增速高達兩位數,當時世界各國預測50年後的全球GDP排名,日本都是超過美國高居第一名。
當時美國人還很開心,原因我前面說了,因為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極低,所以美國人只用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大量的日本商品,理論上日本出口越發達,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就越高,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可是超出美國人預料的是,日本這個國家在賺了大錢之後,就想要產業升級了,他們不想繼續做服裝、鞋子、玩具這類低附加值的加工產業,他們也想和美國人一樣,去做汽車、家電、造船這類高附加值產業,甚至就連半導體產業,他們也想試一試。

這產業一升級,就給美國帶來了致命打擊,原因我前面說了,因為日元匯率太低,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同樣一件商品,買日本製造只需要花美國製造1/5的錢,正好70年代又碰到了中東石油危機,美國人囊中羞澀,就開始大量購買日本商品,在短短几年之內,美國製造就被日本的汽車、挖掘機、攝像機、錄音器等工業品打得潰不成軍。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美國東北部鐵鏽帶,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也就是說,如今支持特朗普的紅脖子群體,其實就是那個年代發展起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特朗普的上台,真的要感謝日本人,這就是歷史的神奇之處。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當時美國的困境,我就這樣說吧,根據我查到的數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每年對日逆差高達5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
我給大家兩個參考數據:
第一個是202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總計也就3000億美元左右,現在中國製造有多麼強勢,大家心裡都有數,那個年代的500億美元,我估計差不多有現在萬億左右的購買力,由此可見日本製造在當時有多麼強勢。
第二個是美國舉國之力去開展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國家過程之一,但是這個項目加起來總共也才花了不到500億美元,也就是說,相當於美國人每年都在給日本免費做一個阿波羅計劃,你現在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了不?
所以當時美國人一合計發現這樣肯定不行,於是在1985年的時候,他們找到了日本人,要求日元趕緊升值,日本人一聽也挺開心,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日元匯率太低了,他們買外國商品成本太高,早就心生不滿了,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就簽了一個《廣場協議》
,約定好了日元大幅升值。

而且日元的升值速度還不是慢慢升上去,而是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拉出了一個十分誇張的曲線,根據歷史資料記載,1985年9月,1美元可以換250日元,三個月後,1美元只能換200日元了,1年後,1美元只能換152日元,2年後,1美元就只能換120日元了。
這意味着一個日本人,躺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干,他的資產在2年之內就能直接翻倍,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這種漲幅,那就想一想2023年你買蘋果手機花了7000塊人民幣,可等到2025年你再次去買的時候,突然就只需要3500了,你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概念?
所以當日元大幅升值的時候,日本人欣喜若狂,因為自己手上的錢實在是多得花不完,根據歷史資料記載:
當時日本人打一次車就要花上萬日元,相當於同期中國人3個月的收入,甚至在打車高峰期,還有日本人拿着100萬日元鈔票競價拍賣,他們打一次車,就能花掉一個中國人一輩子所有的收入。

而且不僅是打車,當時日本的奢靡是全方位的。
比如說日本宮崎市砸了2150億建了一個度假中心。
東京灣橫斷高速道路,短短15公里,就燒了1.44兆日元。
還有日本女性找男朋友,一次找四個,一個負責打車,一個負責請客吃飯,另一個負責購物消費,還有一個則被視為她們的本命。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有多麼的離譜。
更離譜的是,由於錢實在是多得花不完,當時日本還開始在全世界大採購。
美國的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三菱地產直接花8.5億美元買下51%的股權。
聞名世界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索尼直接34億美元收入旗下。
美國電影業的旗幟環球影業,松下毫不猶豫,直接60億美元拿下。
甚至當時日本人連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都想買,當時有美國人就提出了質疑,他們說——再這樣下去,日本人都能買下整個美國了。
可即便如此揮霍,日本人的財富卻依然嚴重溢出,為了不讓手上的錢閒在家裡,日本人開始大規模炒房炒股,導致日本樓市節節攀升,東京銀座的地價高達100萬美元/平,只需要賣掉東京的房子,就能買下整個美國,股市也是走了一波瘋狂的牛市,根據統計,在1989年底的時候,日本的股票總市值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幾乎就是當時全球總市值的1/2。
有研究機構進行了數據大梳理,最後發現,日本以佔全球0.27%的土地,佔據了全球1/5的財富,是當時無可爭議世界第一「富國」。

看到這種場景,當時的日本也意識到這種泡沫經濟無法持續了,所以在1989年底的時候,日本首相海部俊樹開始大幅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大幅削減銀行貸款,這就導致不管是炒股還是買房的人,突然就拿不到錢了,市場上一下子沒有了接盤俠,樓市和股市一片恐慌,所以從1990年開始,日本的股市暴跌了40%,樓市也暴跌了46%。
當這兩個市場萎靡不振的時候,就會一步步傳導到日本的其他領域,隨着時間的推移,日本大量企業破產,很多企業連續10年都沒有招收新的員工,這就導致90年代末期畢業的日本大學生,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形勢,當時的日本本科生就業率只有50%左右,有一半左右的人畢業即失業,所謂就業冰河期,指的就是那段時間。
當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他們就只能到處打零工,或者找那種工資很低的崗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不敢結婚,甚至連出門社交都不再願意,每天上班結束,就是立馬回到自己的出租屋裡看漫畫、打遊戲,這就是日本「平成廢宅」出現的歷史背景,也是日本極低生育率背後的真正原因。

而且我說句實話,他們這類人其實還不是最慘的,真正壓力山大的,是那些在日本樓市高峰期接盤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能一直擁有這麼高的收入,所以當初買房的時候拚命的加槓桿,結果泡沫經濟破滅之後,他們難以承受巨額的房貸,最終只能走上天台結束自己的人生。

當日本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局面,生意自然就不好做了,幾乎就是做啥都賺不到錢。
但上帝不會關上你所有的窗戶,在日本經濟蕭條的那段時間,依然出現了五大機遇。
第一大機遇是高性價比經濟。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的優衣庫,它談不上什麼高端品牌,也不是非常便宜的價格,但是它主打的就是高性價比,能讓年輕人以儘可能低的價格買到優質的商品,所以優衣庫從90年代之後,就開始火遍日本。
放在國內來看就是,蜜雪冰城的崛起,還有縣城裡各種好想來、宅小惠等零食店鋪,甚至就連小米的風靡,都是高性價比經濟崛起的重要信號,因為沒錢,所以年輕人對價格更加敏感,但是他們又想買到品質稍微好一點的商品,所以這些生意就被帶火了。

第二大機遇是二手經濟
。
因為消費降級,大家買東西都會精打細算,很多商品都可以優先選擇二手商品,比如說一些桌子椅子、相機、書籍等等,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就出現了很多二手翻新市場,漫畫書直接加工一下,就拿出去繼續買,國內也是一樣的道理,都在說消費降級,但是閒魚和轉轉這類平台利潤卻在不斷暴漲,這就是二手經濟崛起的重要證明。
第三大機遇是娛樂經濟
。
再說直接點就是,能讓大家感到快樂的行業,因為經濟雖然在下行,但是人類的需求卻沒有消失,越是環境不好,大家就越是需要釋放壓力,所以一些能夠緩解壓力的行業,比如說遊戲、釣魚等,可能會出現逆勢上漲,還有一些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產業,也會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穀子經濟,現在的00後,他們會花大量的錢去買徽章、卡牌、掛件、海報、毛絨公仔等周邊產品。
之前傳出的一些新聞,一塊巴掌大的徽章被賣到了7.2萬人民幣,還有上海一家只賣漫畫周邊產品的快閃店10個小時就狂賣2668萬人民幣,這就是典型的提供情緒價值的產業。

第四大機遇是旅遊市場
。
這一個我甚至都不用上數據,今年的五一大家也看到了,出行人數和消費金額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原因很簡單,雖然大家現在沒錢,但缺的主要是買房買車和結婚的錢,出去玩一趟,又能花多少?相比起房子車子彩禮這些大頭開支,旅遊就是高性價比的消費,所以經濟越是不景氣,旅遊行業反而可能會逆勢增長。

第五大機遇是單身經濟
。
這個我以前講過很多遍了,年輕人只是不結婚,不談戀愛,不代表他們沒有需求,所以只要是能解決他們情感需求的產業,未來都有很大的市場,比如說硅膠+AI產業,再比如說情感陪聊,寵物經濟等等,這本質上都是因為單身群體增長而衍生出來的巨大市場,你想賺錢,那就好好研究一下現在的年輕人需求點在哪裡。
總而言之,我之所以喜歡研究歷史,就是因為很多規律和機遇在歷史中早已發生,太陽底下沒有那麼多新鮮事,只要你掌握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那無論時局如何變動,你都能坦然處之,不會因為局勢的改變而感到焦慮,就沖這一份踏實,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好好研究。
原文首發於我的公眾號「楓冷慕詩」。
大家喜歡可以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