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48篇帖子。
(转载知乎)为什么现在有学生很向往日本学校生活?
2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1
作者:刑部尚书徐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5492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纳粹德国时期的青年教育安排,希特勒青年团从五月到六月开始,在营地日期内的活动如下:

升旗、登山、游泳 、划船、地图探险、体能锻炼、田径。这一切都在露天中进行,孩子们和青少年们结交朋友,并以7人一组的形式参加每个赛段的各项比赛,获胜的队伍获可以得到奖品。 他们还学习剑术、如何射击步枪以及如何防御刺刀匕首攻击或其他防身术。

2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2

因为在学习辛苦的同时,回报很低,日本学生毕业是当社畜,中国学生毕业后不也是社畜?

有人总想用日本考好学校也很卷,要上补习班来转移问题,这本身不就是问题吗?各走各的路,不是很好吗?

从四川来说,四川二本率30% 而且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一大半的学生可以说是陪跑,那么他们内卷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我没意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5121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sign:


我表弟今年在毛坦厂中学上高二

早上六点十分到教室,晚上十一点下自习

一个月两天休息

我觉得监狱对他来说,跟天堂没什么区别


2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作者:知乎用户pp7NV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12689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差不多得了,说个无效卷王们不爱听的,大学之前那点东西,真就花高三的时间钻研一下就能吃透。

【这里插一句:不是看不起高中课程,也不是看不起读高中吃力的人。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个学习阶段都有分流,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舞台。高中知识就是冲着大学去的,如果高中都读不动,强行进大学未必是好事,甚至就是别人扩招设计里的一环罢了。】


强行读大学的你,可能只是社会和家长逼迫下的牺牲品而已。

小学到高中12年,人生观不教,生死观不教,逻辑不教,把所有人加工成一个鸟样,真没屁用。

教育没教育,筛选也没筛选。靠着扩招和填鸭把一大批人搞到他们本不属于、也驾驭不了的知识高度上,社会和市场又跟不上趟,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2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东瀛虽然经历了所谓“失去的三十年”,但毕竟也是阔过,基本实现了一亿总中流。这种社会升学压力小,是自然的结果。

东大作为近代落后太多的国家,近些年为了追赶先发国家,难免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入世以来,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大量“价廉物美”的劳动力,那么高强度的应试教育就成了必然。

如果要问为什么东瀛成了先发国家,我只能说:如果没有二战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如果没有朝战期间及之后老美的扶持,东瀛现在是何种光景还真是未可知呢。



作者:奇点乐观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2055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6


momo:


没想到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年代,真的收不到信息

学生时代看美丽新世界,觉得非常扯淡,即使作为科幻小说都非常一般,更不要提在某领域的顶尖地位,和1984怎么能放一起

没想到,人家大师真的是大师,高瞻远瞩,牛逼

约翰这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点东西,是挺牛逼

2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7
作者:之乎者six柒零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1328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我国令人窒息的中小学生“厕所社交”,我才知道为什么好学生会被送到精神病院[转贴]

一、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近日关于“小学生厕所社交”现象的披露,火上了热搜。何为厕所社交?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孩子们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放松。

来自海淀的妈妈小林说,儿子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厕所结识的。班级里不让说话,他们就约着同学一起上厕所,在里面聊天,玩游戏,还偷偷吃零食。一群小学生,躲在脏乱、充满异味的厕所,聊天、玩耍、吃零食,想想都令人窒息。不仅小学,不少初高中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厕所。高二女生徐涵自曝,上初中那会,无论上课或下课,班主任都会坐在教室后边“全天候”盯着。课间十分钟谁都不许说话,必须保持安静,想上厕所了才能离开座位。因为“厕所社交”,三年下来,徐涵只交到两个朋友,分别是同桌,以及同桌对桌。上了高中,课间终于自由一些,但要是“运气不好”赶上老师拖堂,就连10分钟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谁能想到,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比咱们那代好上许多,住在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学区房里。但每天一点自由都没有,最开心快乐的地方竟是在厕所。想起浙大教授沈华清

说过的一段话: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到头来,父母还责怪他怎么不会飞。”
在笼子里面养孩子,似乎成了当下教育的现状。
二、前不久,一位妈妈晒出一份寒假计划表。
孩子从早晨七点半起床,到深夜十点钟入睡,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要学习语数外,这个孩子还要学习编程、奥数、小提琴……

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简直令人窒息。当今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活得太压抑了。李玫瑾

教授曾对女儿这一代的幸福生活表示羡慕。没想到,女儿却说:“是我们羡慕你们才对,你们太幸福了。”李教授不解地问:“为什么?”女儿回答:

你们大人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十一点半。妈妈,不是一天,是12年,连周六周日都被你们占上!

李教授听了很震惊,感慨道:“人不疯才怪呢!”

想起电影《阳光普照》中,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高大帅气,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如阳光般耀眼的少年,在某个极其普通的夜晚,整理好房间,从窗边一跃而下,自杀了。原来,阿豪看似光鲜亮丽,实际就像一台装在“笼子”里的摆件。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学习,没有自己的喜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生命力。父亲曾把自己视为宝贝的笔记本送给他,上面赫然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但阿豪至死也没在笔记本上写过一个字,因为他的全部时间都贡献给了学习,根本没有空间留给自己。因此,在他考医学院失败后,他的人生一下子就崩塌了,只能用死亡把自己封印在了最好的年华。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地长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链接。与同伴的链接,与自然的链接,万事万物的链接。这些链接既是他们价值感的来源,也是情绪和压力的发泄出口。可是,如果孩子的世界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他们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最后我们的孩子,就只能在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中,耗光生命的活力。 在笼子里养孩子,不疯、不病、不成魔才怪。

三、《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前段时间,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旁边的等待椅上,坐满了年纪尚小,却双目无神的孩子们。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来自各个名校,有很多都是周围人眼里的学霸。心理专家陈瑜曾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中写过一个真实案例:女孩蓁蓁在一所全国重点高中读书,还是文科重点班。她从小就是个特别自律的孩子,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看书或者做题,而我没有,心里就会慌张。”小学一年级开始,蓁蓁就开始做计划表,将自己的日程精确到每个小时。高中学校管得很松,但同学们为了分数,会不由自主地“卷”起来。有次放假,蓁蓁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学到晚上12点才睡,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月。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蓁蓁竟然甘之如饴——那是一种偷学的窃喜。尽管如此,父母还是不满意,他们希望她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努力。结果到了高三,蓁蓁的情绪越来越难以控制,压力上头时,拿笔都在手抖。最后,医院诊断结果为:重度焦虑和强迫症,有比较严重的躯体化表现,还伴有中度双相情感障碍。 

可怕的是,在蓁蓁所在的重点班,像她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一个班级45人,有将近10个同学有心理问题,或者身体状态差,没办法承受学习的负担,最后只能休学。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说过:当一个池塘的水出了问题,池塘的鱼再怎么长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被困在笼子里的孩子,永远生不出强健的身体和坚韧的灵魂。一根轻飘飘的稻草,就能把孩子打倒在地;一场稍微滂沱的风雨,就能把孩子彻底击溃。

四、40年前,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曾经拍下了一组广为流传的照片:《你好小朋友》。他用最真实的色彩,记录下了80年代中国孩子的一代童年。那时候,下课之后,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冲到操场上,大家三五成群、嬉闹游玩;

哪怕是简单的老鹰捉小鸡,也可以疯玩一个下午。

那时候,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写不完的作业。有的只是操场上、栏杆上孩子们矫健的身影和一张张生机勃勃的笑脸。

女孩子们虽然穿着花花绿绿的小裙子,但“野”起来,也不遑多让。

男孩子们,总是放学玩成泥猴,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到了夏天,就在榕树下弹珠子,在树荫下打闹,在海边捉小鱼,在池塘边捉泥鳅。

玩累了就往草坪上一躺,身上都是独属于大自然的芳香。

那些欢乐的时光,美好的课间,充实了我们懵懂的童年。为什么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孩子反而抑郁得越来越多?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们被圈养在笼子里,早早丧失了活力和自由。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苍白枯燥、单调乏味的,应该是自由自在、鲜活灵动的。作为父母,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教育环境;但却可以通过感知孩子的内心,帮孩子建立与外界的链接,走出心理困境。
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建立与自然的链接。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的刘称莲曾提倡,家长要还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自女儿小学起,每周日她都坚持带女儿出门,全家一起去爬山,去博物馆,去公园,假期就带着孩子去旅游。女儿深陷学业压力时,刘称莲曾带着她深夜飞往内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在刘称莲的培养下,女儿心态越来越好,最终成功考进北大。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的让孩子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走到大自然中去,去奔跑、去运动,去尽情感受阳光和雨露。
亲近自然,是对生命最好的修复和滋养。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建立与自己的链接。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人生有一个爱好,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这真的很宝贵。”这种爱好,不是父母强制报的兴趣班,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将会是孩子释放情绪的途径,无聊时的寄托,前进时的力量。
心中有热爱的孩子,内心才会充满力量,对人生充满希望。
五、40年后,《你好小朋友》的项目组,曾对当年一位小朋友做了回访。如今,已经成为医生的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我当年真的是不负青春年少。在那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真是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一代,回想当年真是没有虚度时光。跟我在读小学的儿子相比,我觉得我的小学生活比他们更有理想,更有追求,更快乐,更天真无邪。”

不禁令人深思。
孩子的童年,不应该被困在充斥着学业、压力、孤独的铁皮笼子里。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也不是一个一碰就碎的脆皮青年。孩子的人生,应该是广阔无垠的旷野,是洒满阳光和希望的稻田。
与所有父母共勉。

2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8

物质:


很多人的高中确实不怎么样

2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8

瑞德桑:


看到这位答主的回答想到的

为什么现在有学生很向往日本学校生活?

我觉得最搞笑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能看清老板说奋斗改变命运的时候意识到“一个人在电梯里俯卧撑最后上到顶楼不是因为他做了俯卧撑,而是因为他坐了电梯”

(关于这点腻乎一票相关问题下的回答已经足够作为证明,想要杠的同学请不要故意装外宾)

怎么同样的逻辑换到打鸡血高中嗯卷就看不清了?

而关于教育,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过了

无限制现实,你会如何改造/优化中国的教育?

2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20


九五吉祥在东瀛:


看过李子柒的人向往视频里的生活不?实际上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会不会觉得是诗情画意山清水秀得心应手的田园生活?谁生活过谁知道。

国内卷怕了的学生了解日本学校生活,几乎都是从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中,这类问答下面,鲜有经历过日本小中高学校的亲历者,或陪着子女经历过的人回答,尤其是考入好大学的。

我一儿一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日本,没浪考入超一流私立大,为避免自夸嫌疑名字就不说了,我和老婆毕业于国内大学,经历过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客观说说我的感受。

日本的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一初二都能说是天堂,每每看到这些孩子用极短时间应付完作业后,不是玩就是运动或者打游戏,我那叫一个羡慕,我小时的作业感觉老也做不完,放学又晚。

可家里俩孩子直到小学毕业,都是晚上9点前就进入梦乡了,早上六点起床,还是因为我要求他们学中文早起了,不然7点起床也完全来得及。

小学的课外活动极多,今天挖红薯,明天种黄豆,后天去远足,又是参观垃圾处理厂,又是和老人院交流活动,还有爬山,野外学习,几乎每周都有类似非教室的各种活动。

我甚至一度怀疑,这天天玩一样,咋学的完课本内容?

进了中学,作业多了点,睡得晚了点,因为有部活,就是社团,儿子打篮球,女儿打网球,每天下午四点下课,社团活动到5点半回家,然后洗澡吃饭干点喜欢的事,学习俩小时,22点睡觉,早上7点到学校,又是40分钟的社团,8点进教室。周六日也各有半天社团,寒暑假则有各种校外比赛。

想进中高一贯制好学校的家庭在小三就开始送私塾备考了,不过不多,顶流精英级别的,一般是医生律师等家里需要娃子承父业接着开医院或律所的,不容失败,自然不会松懈,有那种中高一贯制学校,专门送入医科大的。

进入初二,想考好高中的学生就开始加油了,社团活动最晚在初三暑假就引退,实际上有不少家庭在初一下半学期就为考理想高中做准备了,但是他们一般不声张,都悄咪咪的去私垫,找家教。

我大学院同学是律师,他爸爸是律师,他老婆也是,家里律所需要人接手,儿子就是小二开始私塾,进的东海中高一贯

,现在在中央大学法学部大四(这个大学在私大中不是老大,但它的法学部称得上老大,很多法学大牛都是从这出去的,人脉资源很牛),刚通过司考。

还有个同学家里是开公司的,他也是一路私熟的把儿子送到明治大学的商学部去了(明大商学部在做企业的圈里也属于大牛)。

举这俩例子是想说,日本人选学校目的性很强,他们是根据实际情况选,家里没矿没产业的,想改变命运,目标就一个,进名校,名校的名气和人脉能让他们将来混圈子省不少力气。

这是后话。

初三的学习强度并不低,当然和我东大没法比,毕竟人口基数决定竞争强度,我俩孩子初三一年也几乎天天学到11点,5点起床再学俩小时,没去私塾,考入了东海三县前三的公立高中。

高一是比较轻松的,各种活动也不少,但是高一快结束时,明显的就分成俩阵营了,想考好大学的和无所谓的。

但是不管哪种,社团都挺积极,儿子篮球队的队长最后考到了东大理三

,我老觉得社团耽误时间,但是日本人认为,体育能增强体力的同时,能多分泌类似快乐多巴胺的东西,从而更能集中精力学习。

事实也证明,俩孩子高考时,考入好大学的都是各社团主力,老大的同学有6名东大生,4名京大生,旧帝大总共百余名,早庆MACH

 40多名,当然,这么好的高中最终也有好几十人去了野鸡大学。还有20多人选择了浪。

老二同样,东大京大11个,仅名古屋大学那年就进了47名,早庆MACH 32名,也有7名没考上的,也有18名浪的。

关于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我以前回答过一个,可以看看,评论区里说什么的都有,大多是说比国内轻松。

看了日本的番剧后,为什么感觉日本高中学生很舒服?519 赞同 · 404 评论回答

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日本人口相对我东大少那么多,不可能竞争那么激烈。

但是,谁要说日本学生轻松的像玩儿一样就考上好大学,那我只能说ta没经历过,看表面了。我东大卷在纯学习,一锤子买卖。

日本学生卷在要应付各种活动各种社团的同时卷学习,尤其是高考,那真是一场耗时耗力费钱费心思的拉力赛,没亲历过,根本不懂其中艰辛。有人说,他们可以报考好几个学校,相对容易,说这话的人可能忘了日本高考有个共通考试。

共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话,直接就堵死了一些好大学的门,尤其是国公立,连应试资格都没有。不管可以报考几个大学,目的都是防滑,为了那个最想去的本命大学。而国公立前期只能报考一所,中期和后期的难度极大,几乎不在考虑范围。

我陪着俩孩子经历过两次日本高考,其中最难熬的是选学校,国内先出成绩再报志愿,前提是已知分数,再选。

而日本是在共通考试成绩基础上去选学校考,每个学校风格不同,有的重数英,有的重国数,有的重小论文,报几个就得针对几个去侧重哪科学,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内定分,分析利弊,取长补短,还带着一点赌的成分,共通成绩一出,马上就得随之调整。

早庆MACH里的最后一个H指法政

,按理说它容易一点吧,可老二硬是前面几个都合格了,就是法政,不管是现场考还是利用共通考试,都没被录取,白花了7万日元,原因就是没调整好对策。

要说向往日本学校,估计是向往它,既有学习,也有活动,还有恋爱,以及影视动漫滤镜过的青春期躁动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莫名其妙憧憬,当然没我东大玩命儿卷也是一大理由。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