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48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現在有學生很向往日本學校生活?
2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1
作者:刑部尚書徐顯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54926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納粹德國時期的青年教育安排,希特拉青年團從五月到六月開始,在營地日期內的活動如下:

升旗、登山、游泳 、划船、地圖探險、體能鍛鍊、田徑。這一切都在露天中進行,孩子們和青少年們結交朋友,並以7人一組的形式參加每個賽段的各項比賽,獲勝的隊伍獲可以得到獎品。 他們還學習劍術、如何射擊步槍以及如何防禦刺刀匕首攻擊或其他防身術。

2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2

因為在學習辛苦的同時,回報很低,日本學生畢業是當社畜,中國學生畢業後不也是社畜?

有人總想用日本考好學校也很卷,要上補習班來轉移問題,這本身不就是問題嗎?各走各的路,不是很好嗎?

從四川來說,四川二本率30% 而且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一大半的學生可以說是陪跑,那麼他們內卷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我沒意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5121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sign:


我表弟今年在毛坦廠中學上高二

早上六點十分到教室,晚上十一點下自習

一個月兩天休息

我覺得監獄對他來說,跟天堂沒什麼區別


2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作者:知乎用戶pp7NVg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12689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差不多得了,說個無效卷王們不愛聽的,大學之前那點東西,真就花高三的時間鑽研一下就能吃透。

【這裡插一句:不是看不起高中課程,也不是看不起讀高中吃力的人。我想說的是:其實每個學習階段都有分流,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舞台。高中知識就是衝著大學去的,如果高中都讀不動,強行進大學未必是好事,甚至就是別人擴招設計里的一環罷了。】


強行讀大學的你,可能只是社會和家長逼迫下的犧牲品而已。

小學到高中12年,人生觀不教,生死觀不教,邏輯不教,把所有人加工成一個鳥樣,真沒屁用。

教育沒教育,篩選也沒篩選。靠着擴招和填鴨把一大批人搞到他們本不屬於、也駕馭不了的知識高度上,社會和市場又跟不上趟,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2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5

東瀛雖然經歷了所謂「失去的三十年」,但畢竟也是闊過,基本實現了一億總中流。這種社會升學壓力小,是自然的結果。

東大作為近代落後太多的國家,近些年為了追趕先發國家,難免是要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入世以來,出口導向型經濟需要大量「價廉物美」的勞動力,那麼高強度的應試教育就成了必然。

如果要問為什麼東瀛成了先發國家,我只能說:如果沒有二戰前打下的工業基礎,如果沒有朝戰期間及之後老美的扶持,東瀛現在是何種光景還真是未可知呢。



作者:奇點樂觀派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20556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6


momo:


沒想到信息爆炸,信息泛濫的年代,真的收不到信息

學生時代看美麗新世界,覺得非常扯淡,即使作為科幻小說都非常一般,更不要提在某領域的頂尖地位,和1984怎麼能放一起

沒想到,人家大師真的是大師,高瞻遠矚,牛逼

約翰這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有點東西,是挺牛逼

2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7
作者:之乎者six柒零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398662/answer/36221328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了我國令人窒息的中小學生「廁所社交」,我才知道為什麼好學生會被送到精神病院[轉貼]

一、全國政協委員李國華,近日關於「小學生廁所社交」現象的披露,火上了熱搜。何為廁所社交?課間十分鐘,孩子們走不進操場,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無奈之下,孩子們只能躲進廁所里社交、放鬆。

來自海淀的媽媽小林說,兒子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廁所結識的。班級里不讓說話,他們就約着同學一起上廁所,在裡面聊天,玩遊戲,還偷偷吃零食。一群小學生,躲在髒亂、充滿異味的廁所,聊天、玩耍、吃零食,想想都令人窒息。不僅小學,不少初高中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廁所。高二女生徐涵自曝,上初中那會,無論上課或下課,班主任都會坐在教室後邊「全天候」盯着。課間十分鐘誰都不許說話,必須保持安靜,想上廁所了才能離開座位。因為「廁所社交」,三年下來,徐涵只交到兩個朋友,分別是同桌,以及同桌對桌。上了高中,課間終於自由一些,但要是「運氣不好」趕上老師拖堂,就連10分鐘的喘息時間都沒有。

誰能想到,如今的孩子,生活條件比咱們那代好上許多,住在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學區房裡。但每天一點自由都沒有,最開心快樂的地方竟是在廁所。想起浙大教授沈華清

說過的一段話: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關在籠子里養大的。幼兒園是籠子、小學初中是籠子、高中更是個籠子。到頭來,父母還責怪他怎麼不會飛。」
在籠子裡面養孩子,似乎成了當下教育的現狀。
二、前不久,一位媽媽曬出一份寒假計劃表。
孩子從早晨七點半起床,到深夜十點鐘入睡,十幾個小時,除了吃飯,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除了要學習語數外,這個孩子還要學習編程、奧數、小提琴……

滿滿當當的課程安排,簡直令人窒息。當今的孩子,被關在籠子里,活得太壓抑了。李玫瑾

教授曾對女兒這一代的幸福生活表示羨慕。沒想到,女兒卻說:「是我們羨慕你們才對,你們太幸福了。」李教授不解地問:「為什麼?」女兒回答:

你們大人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十一點半。媽媽,不是一天,是12年,連周六周日都被你們占上!

李教授聽了很震驚,感慨道:「人不瘋才怪呢!」

想起電影《陽光普照》中,大兒子阿豪品學兼優,高大帥氣,是典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如陽光般耀眼的少年,在某個極其普通的夜晚,整理好房間,從窗邊一躍而下,自殺了。原來,阿豪看似光鮮亮麗,實際就像一台裝在「籠子」里的擺件。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學、學習,沒有自己的喜好,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毫無生命力。父親曾把自己視為寶貝的筆記本送給他,上面赫然寫着「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但阿豪至死也沒在筆記本上寫過一個字,因為他的全部時間都貢獻給了學習,根本沒有空間留給自己。因此,在他考醫學院失敗後,他的人生一下子就崩塌了,只能用死亡把自己封印在了最好的年華。一個孩子要健康、快樂地長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鏈接。與同伴的鏈接,與自然的鏈接,萬事萬物的鏈接。這些鏈接既是他們價值感的來源,也是情緒和壓力的發泄出口。可是,如果孩子的世界沒有娛樂,沒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來的學習和擺脫不掉的壓力,他們身心發展會受到嚴重阻礙。最後我們的孩子,就只能在無盡的痛苦和壓抑中,耗光生命的活力。 在籠子里養孩子,不瘋、不病、不成魔才怪。

三、《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有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我國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

前段時間,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說:開學一個多月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人滿為患。

旁邊的等待椅上,坐滿了年紀尚小,卻雙目無神的孩子們。這裡面,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來自各個名校,有很多都是周圍人眼裡的學霸。心理專家陳瑜曾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中寫過一個真實案例:女孩蓁蓁在一所全國重點高中讀書,還是文科重點班。她從小就是個特別自律的孩子,甚至到了病態的程度。「如果看到別人在學習,看書或者做題,而我沒有,心裡就會慌張。」小學一年級開始,蓁蓁就開始做計劃表,將自己的日程精確到每個小時。高中學校管得很松,但同學們為了分數,會不由自主地「卷」起來。有次放假,蓁蓁每天早上4點就起來,學到晚上12點才睡,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半個月。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蓁蓁竟然甘之如飴——那是一種偷學的竊喜。儘管如此,父母還是不滿意,他們希望她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努力。結果到了高三,蓁蓁的情緒越來越難以控制,壓力上頭時,拿筆都在手抖。最後,醫院診斷結果為:重度焦慮和強迫症,有比較嚴重的軀體化表現,還伴有中度雙相情感障礙。 

可怕的是,在蓁蓁所在的重點班,像她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一個班級45人,有將近10個同學有心理問題,或者身體狀態差,沒辦法承受學習的負擔,最後只能休學。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說過:當一個池塘的水出了問題,池塘的魚再怎麼長都可能會出現問題。被困在籠子里的孩子,永遠生不出強健的身體和堅韌的靈魂。一根輕飄飄的稻草,就能把孩子打倒在地;一場稍微滂沱的風雨,就能把孩子徹底擊潰。

四、40年前,日本攝影師秋山亮二,曾經拍下了一組廣為流傳的照片:《你好小朋友》。他用最真實的色彩,記錄下了80年代中國孩子的一代童年。那時候,下課之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衝到操場上,大家三五成群、嬉鬧遊玩;

哪怕是簡單的老鷹捉小雞,也可以瘋玩一個下午。

那時候,沒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寫不完的作業。有的只是操場上、欄杆上孩子們矯健的身影和一張張生機勃勃的笑臉。

女孩子們雖然穿着花花綠綠的小裙子,但「野」起來,也不遑多讓。

男孩子們,總是放學玩成泥猴,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到了夏天,就在榕樹下彈珠子,在樹蔭下打鬧,在海邊捉小魚,在池塘邊捉泥鰍。

玩累了就往草坪上一躺,身上都是獨屬於大自然的芳香。

那些歡樂的時光,美好的課間,充實了我們懵懂的童年。為什麼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孩子反而抑鬱得越來越多?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們被圈養在籠子里,早早喪失了活力和自由。孩子的世界,不應該是蒼白枯燥、單調乏味的,應該是自由自在、鮮活靈動的。作為父母,也許我們無法改變當下的教育環境;但卻可以通過感知孩子的內心,幫孩子建立與外界的鏈接,走出心理困境。
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建立與自然的鏈接。被評為「中國榜樣家長」的劉稱蓮曾提倡,家長要還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自女兒小學起,每周日她都堅持帶女兒出門,全家一起去爬山,去博物館,去公園,假期就帶着孩子去旅遊。女兒深陷學業壓力時,劉稱蓮曾帶着她深夜飛往內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在劉稱蓮的培養下,女兒心態越來越好,最終成功考進北大。作為父母,要儘可能的讓孩子從書本中抬起頭來,走到大自然中去,去奔跑、去運動,去盡情感受陽光和雨露。
親近自然,是對生命最好的修復和滋養。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愛——建立與自己的鏈接。看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的人生有一個愛好,你永遠不會孤單,不會絕望,這真的很寶貴。」這種愛好,不是父母強制報的興趣班,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份熱愛,將會是孩子釋放情緒的途徑,無聊時的寄託,前進時的力量。
心中有熱愛的孩子,內心才會充滿力量,對人生充滿希望。
五、40年後,《你好小朋友》的項目組,曾對當年一位小朋友做了回訪。如今,已經成為醫生的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我當年真的是不負青春年少。在那種教育環境下,我們真是有理想、有作為、有擔當的一代,回想當年真是沒有虛度時光。跟我在讀小學的兒子相比,我覺得我的小學生活比他們更有理想,更有追求,更快樂,更天真無邪。」

不禁令人深思。
孩子的童年,不應該被困在充斥着學業、壓力、孤獨的鐵皮籠子里。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也不是一個一碰就碎的脆皮青年。孩子的人生,應該是廣闊無垠的曠野,是灑滿陽光和希望的稻田。
與所有父母共勉。

2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8

物質:


很多人的高中確實不怎麼樣

2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18

瑞德桑:


看到這位答主的回答想到的

為什麼現在有學生很向往日本學校生活?

我覺得最搞笑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很多人能看清老闆說奮鬥改變命運的時候意識到「一個人在電梯里俯臥撐最後上到頂樓不是因為他做了俯臥撐,而是因為他坐了電梯」

(關於這點膩乎一票相關問題下的回答已經足夠作為證明,想要杠的同學請不要故意裝外賓)

怎麼同樣的邏輯換到打雞血高中嗯卷就看不清了?

而關於教育,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過了

無限制現實,你會如何改造/優化中國的教育?

23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15 19:20


九五吉祥在東瀛:


看過李子柒的人嚮往視頻里的生活不?實際上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會不會覺得是詩情畫意山清水秀得心應手的田園生活?誰生活過誰知道。

國內卷怕了的學生了解日本學校生活,幾乎都是從影視動漫文學作品中,這類問答下面,鮮有經歷過日本小中高學校的親歷者,或陪着子女經歷過的人回答,尤其是考入好大學的。

我一兒一女,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日本,沒浪考入超一流私立大,為避免自誇嫌疑名字就不說了,我和老婆畢業於國內大學,經歷過當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以客觀說說我的感受。

日本的幼兒園小學甚至初一初二都能說是天堂,每每看到這些孩子用極短時間應付完作業後,不是玩就是運動或者打遊戲,我那叫一個羨慕,我小時的作業感覺老也做不完,放學又晚。

可家裡倆孩子直到小學畢業,都是晚上9點前就進入夢鄉了,早上六點起床,還是因為我要求他們學中文早起了,不然7點起床也完全來得及。

小學的課外活動極多,今天挖紅薯,明天種黃豆,後天去遠足,又是參觀垃圾處理廠,又是和老人院交流活動,還有爬山,野外學習,幾乎每周都有類似非教室的各種活動。

我甚至一度懷疑,這天天玩一樣,咋學的完課本內容?

進了中學,作業多了點,睡得晚了點,因為有部活,就是社團,兒子打籃球,女兒打網球,每天下午四點下課,社團活動到5點半回家,然後洗澡吃飯干點喜歡的事,學習倆小時,22點睡覺,早上7點到學校,又是40分鐘的社團,8點進教室。周六日也各有半天社團,寒暑假則有各種校外比賽。

想進中高一貫制好學校的家庭在小三就開始送私塾備考了,不過不多,頂流精英級別的,一般是醫生律師等家裡需要娃子承父業接着開醫院或律所的,不容失敗,自然不會鬆懈,有那種中高一貫制學校,專門送入醫科大的。

進入初二,想考好高中的學生就開始加油了,社團活動最晚在初三暑假就引退,實際上有不少家庭在初一下半學期就為考理想高中做準備了,但是他們一般不聲張,都悄咪咪的去私墊,找家教。

我大學院同學是律師,他爸爸是律師,他老婆也是,家裡律所需要人接手,兒子就是小二開始私塾,進的東海中高一貫

,現在在中央大學法學部大四(這個大學在私大中不是老大,但它的法學部稱得上老大,很多法學大牛都是從這出去的,人脈資源很牛),剛通過司考。

還有個同學家裡是開公司的,他也是一路私熟的把兒子送到明治大學的商學部去了(明大商學部在做企業的圈裡也屬於大牛)。

舉這倆例子是想說,日本人選學校目的性很強,他們是根據實際情況選,家裡沒礦沒產業的,想改變命運,目標就一個,進名校,名校的名氣和人脈能讓他們將來混圈子省不少力氣。

這是後話。

初三的學習強度並不低,當然和我東大沒法比,畢竟人口基數決定競爭強度,我倆孩子初三一年也幾乎天天學到11點,5點起床再學倆小時,沒去私塾,考入了東海三縣前三的公立高中。

高一是比較輕鬆的,各種活動也不少,但是高一快結束時,明顯的就分成倆陣營了,想考好大學的和無所謂的。

但是不管哪種,社團都挺積極,兒子籃球隊的隊長最後考到了東大理三

,我老覺得社團耽誤時間,但是日本人認為,體育能增強體力的同時,能多分泌類似快樂多巴胺的東西,從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

事實也證明,倆孩子高考時,考入好大學的都是各社團主力,老大的同學有6名東大生,4名京大生,舊帝大總共百餘名,早慶MACH

 40多名,當然,這麼好的高中最終也有好幾十人去了野雞大學。還有20多人選擇了浪。

老二同樣,東大京大11個,僅名古屋大學那年就進了47名,早慶MACH 32名,也有7名沒考上的,也有18名浪的。

關於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我以前回答過一個,可以看看,評論區里說什麼的都有,大多是說比國內輕鬆。

看了日本的番劇後,為什麼感覺日本高中學生很舒服?519 贊同 · 404 評論回答

這一點毋庸置疑,畢竟日本人口相對我東大少那麼多,不可能競爭那麼激烈。

但是,誰要說日本學生輕鬆的像玩兒一樣就考上好大學,那我只能說ta沒經歷過,看表面了。我東大卷在純學習,一錘子買賣。

日本學生卷在要應付各種活動各種社團的同時卷學習,尤其是高考,那真是一場耗時耗力費錢費心思的拉力賽,沒親歷過,根本不懂其中艱辛。有人說,他們可以報考好幾個學校,相對容易,說這話的人可能忘了日本高考有個共通考試。

共通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話,直接就堵死了一些好大學的門,尤其是國公立,連應試資格都沒有。不管可以報考幾個大學,目的都是防滑,為了那個最想去的本命大學。而國公立前期只能報考一所,中期和後期的難度極大,幾乎不在考慮範圍。

我陪着倆孩子經歷過兩次日本高考,其中最難熬的是選學校,國內先出成績再報志願,前提是已知分數,再選。

而日本是在共通考試成績基礎上去選學校考,每個學校風格不同,有的重數英,有的重國數,有的重小論文,報幾個就得針對幾個去側重哪科學,根據自己的成績和內定分,分析利弊,取長補短,還帶着一點賭的成分,共通成績一出,馬上就得隨之調整。

早慶MACH里的最後一個H指法政

,按理說它容易一點吧,可老二硬是前面幾個都合格了,就是法政,不管是現場考還是利用共通考試,都沒被錄取,白花了7萬日元,原因就是沒調整好對策。

要說向往日本學校,估計是嚮往它,既有學習,也有活動,還有戀愛,以及影視動漫濾鏡過的青春期躁動和這山望着那山高的莫名其妙憧憬,當然沒我東大玩命兒卷也是一大理由。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