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ihil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96711/answer/857334771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DDR當局在評估世界形勢和國內經濟之後迅速滑跪了,導致在社會主義國家轉型過程中幾乎無法避免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和經濟崩潰在東德還沒有來得及發生,再加上西德的輸血讓經濟平穩落地,所以很多人對東德的最終印象並沒有那麼不堪。
其次在統一過程中不管經濟還是文化上確實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經互會體系下的東德企業特別是重工業和尖端工業在統一後技術嚴重落後毫無競爭力,被拆解關停是改革的必要步驟。但在此過程中很多依然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受到波及,特別是食品業還有很多物美價廉有地區特色的品牌也因為經營權等問題被一併關停了,比如小紅帽氣泡酒,Nordbrand燒酒,Zetti巧克力還有Spreewaldhof酸菜等等。很多這些品牌在當地居民的努力和資本注入下陸續復活了而且經營狀況遠好於東德時期。
文化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柏林的共和國宮,作為東德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一也是很多東德人的記憶符號有相當的情感價值。合併初期共和國宮被發現有嚴重的石棉污染,本可以僅拆除石棉部分但仍然被整體拆除(不過共和國宮本身就是在DDR當局強行拆除的城市宮原址上建的,也算是小小的報應。近年洪堡論壇作為博物館外貌按城市宮重建,內部又復現了不少共和國宮元素,兜兜轉轉一個輪迴)。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地名街道名很多也被改換了。哪怕最痛恨ddr當局的東德人看到自己童年回憶里的符號被抹除也很難不感傷一下,人之常情嘛。
另外雖然東德的社會算是相當平等,但隨著社會轉型技術升級很多東德人也經歷了社會地位的滑落。前兩年丹尼爾布魯赫的柏林電影節主競賽電影鄰家裡描繪了一個很典型的統一失敗者角色:成長於DDR的布魯諾在年輕時花好幾年接受了職業教育本來可以成為一個理想中的程式設計師,結果他學的程式語言在統一之後在西方技術衝擊下瞬間變得屁用沒有,最後只能在銀行當客服接電話。與此同時住在老舊公寓的他不僅被無視,還要天天被住在同一個公寓樓頂加建的豪華屋頂公寓里的好萊塢演員秀一臉,心態爆炸的他開始瘋狂籌劃狠狠坑一把這個自命不凡的演員。哪怕統一後作為一個普通超市收銀員的生活水平都要好過統一前的高級工程師,那種心裡的巨大落差卻是物質沒辦法彌補的。
Ostalgie是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雖然現在被很多人指責屬於一幫老登吃飽了撐的非嫌苦沒吃夠,嫌被史塔西精神注入不夠狠(如果有跟狂熱懷念東德的人打交道的經歷就會發現,很大程度上確實好罵),但大部分老東德人在詬病東德這個毛病那個不行不希望回到那個年代之餘,心底總會或多或少對東德的一些元素抱有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