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他靠助學金讀書,還要拚命打工。白天送快遞,晚上在便利店通宵,一年能掙兩百多萬日元,用來償還貸款。22歲就把學費還清,但那幾年,他幾乎沒有花過一分錢在自己身上——不在外面吃飯,也沒有社交,愛好就是自己一點點的存錢。
畢業後,他成了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月薪二十幾萬。年輕時也曾急於翻身,炒過股、做過外匯,甚至買過土耳其里拉債券,全都虧光。那時他認了個理:自己沒什麼炒股天賦,不如老老實實走指數投資的路。於是從23歲起,他堅持買基金,買下整個市場,哪怕遇到暴跌也不拋。靠着節約、定投和時間,三十齣頭時,他的資產已經有了5000萬日元(約264萬港元)。
不過真正讓他財富暴漲的,是他三十多歲離婚後的那段日子。當時他心情低落時,把大筆錢投進了朋友的創業公司,沒想到一舉成功,這一筆就賺了幾十億。交完稅,餘下的錢繼續投進全球指數基金,財富雪球越滾越大。等到2023年,他登上電視,被介紹為「資產36億日元的自稱尼特」;兩年過去,這個數字已經接近60億。
他的生活一方面奢華:一頓壽司花40萬日元、去南極旅行擲掉一千萬,幾乎每個月都在國內外奔波。另一方面又異常簡樸:衣服多是Uniqlo T恤,覺得大牌外套「完全不值」,也沒興趣去買名錶。他說錢最該花的地方是旅行,因為「那是會不斷派息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