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他靠助学金读书,还要拼命打工。白天送快递,晚上在便利店通宵,一年能挣两百多万日元,用来偿还贷款。22岁就把学费还清,但那几年,他几乎没有花过一分钱在自己身上——不在外面吃饭,也没有社交,爱好就是自己一点点的存钱。
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月薪二十几万。年轻时也曾急于翻身,炒过股、做过外汇,甚至买过土耳其里拉债券,全都亏光。那时他认了个理:自己没什么炒股天赋,不如老老实实走指数投资的路。于是从23岁起,他坚持买基金,买下整个市场,哪怕遇到暴跌也不抛。靠着节约、定投和时间,三十出头时,他的资产已经有了5000万日元(约264万港元)。
不过真正让他财富暴涨的,是他三十多岁离婚后的那段日子。当时他心情低落时,把大笔钱投进了朋友的创业公司,没想到一举成功,这一笔就赚了几十亿。交完税,余下的钱继续投进全球指数基金,财富雪球越滚越大。等到2023年,他登上电视,被介绍为“资产36亿日元的自称尼特”;两年过去,这个数字已经接近60亿。
他的生活一方面奢华:一顿寿司花40万日元、去南极旅行掷掉一千万,几乎每个月都在国内外奔波。另一方面又异常简朴:衣服多是Uniqlo T恤,觉得大牌外套“完全不值”,也没兴趣去买名表。他说钱最该花的地方是旅行,因为“那是会不断派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