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筠珺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9164813491373239/answer/19239042764486454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加坡是法治社會,而不是民主社會。
自1959年以來人民行動黨(PAP)始終是新加坡的執政黨,從未實現政權更替。而日本(1993年)、韓國(1997年)在冷戰後都有執政派系更迭——但新加坡完全沒有經歷戰後普遍的「民主化」進程。
人民行動黨(PAP)建立了嚴格的秩序,通過完善法律、高效管理、政治中立在不同強權帝國之間遊走,攫取最大利益。
這種情況在亞洲並非孤例:
杜拜(阿聯)、多哈(卡達)等同樣為金融資本樞紐的地區中心城市甚至採用實權君主制,香港在英屬時期也接受倫敦派遣的總督管理,都不是民主化產物。
只要對全球資本開放、能保護各方利益,跨國資本巨頭並不在意你的意識形態。
民主本身又變不出錢,也不能當飯吃。

但人民行動黨(PAP)始終保持了表面上的選舉制,理論上新加坡共和國公民可以選擇其他政黨。不過在PAP實質掌控國家機器的情況下其他黨派一般也選不上。
這就像日本55年體制、韓國維新體制一樣,只是在理論上存在政黨輪替罷了。
像他們這種威權體制總是堅信精英治國,由技術精英+行政官僚來主導國家發展方向。而「民選議會」往往是擺設,只是用來表示自己沒有走共俄路線罷了——但不論是日本自民黨政權、韓國軍政府還是新加坡PAP都是高度集中於少數精英官僚。
日韓在冷戰後逐漸走上平民政治的道路,但新加坡至今還秉持精英治國理念。
從績效主義來說....新加坡發展非常成功,人均GDP達到90,674美元(日本32,498美元,韓國36,128美元),絕對是碾壓日韓。但新加坡社會的普遍幸福感卻不高,實際生活水平和商品購買力也低於紙面上人均GDP差不多的美國,顯然人均有些虛高。
新加坡是精英的國,吸納整個東盟的資本與人才,但公民們卻始終是疲於奔命。
這顯然是精英主義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