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3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如何從通縮中恢復的?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1

30年的房貸還完了,1990年-2020年自然恢復了。內債不是債市今天很多人的認知。不過這個認知是錯的,一個國家一個政權想要長治久安必須要老實還完內債。歷史上的中華民國末期就是搞的內宅不是債。1911年清廷就是賴掉了四川的修鐵路款項,直接誘發保路運動,連接誘發武昌起義。而日本涌了20多年時間償還完了所有長期房貸,自然所有通縮修復了。人們沒了長期房貸都是短期貸款,基本上消費也就起來了,出現了商品一定程度上的供不應求,自然通脹。通縮的本質就是供大於求,需求因為負債而壓縮,通脹的本質就是供不應求,消費走強。




作者:滿嘴仁義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948634/answer/19256165151615155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1

大叔你真棒:


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知道,保持適度通脹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一般認為,已開發國家合適的通脹率在2%左右,略低於2%;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通脹率合適的水平是不超過3%、不低於2%。

如果通脹率太低,甚至是負數,意味著物價持續下跌,錢越來越值錢,這就是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居民會延遲消費,因為晚一點消費、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

通縮情況下,企業也不太敢擴大再生產。因為居民延遲消費,擴大再生產容易滯銷、增加庫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會逐步停滯,導致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QE鼻祖加大力度,疊加靈活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日本經濟走出近30年的通縮和衰退

那日本為什麼最終能走出「失去的30年」、「通縮的20年」、「負利率的8年」?

第一,宏觀政策持續寬鬆,終於產生了效果。

說白了,就是持續印鈔、加大財政支出力度,把通脹目標設定為2%,達不到目的不罷休。後來,這套打法被安倍晉三概括為安倍經濟學

——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

這裡面還有一個要義被人有意無意忽視了:日本把主要負債放在了政府部門,而不是企業和個人。日本居民負債率明顯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企業負債率也不算太高,債務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日本政府負債率堪稱全球最高。

日本的債務結構,有利於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和企業投資熱情。

日本央行不僅直接購買國債,還購買ETF基金,這相當於直接印鈔給股市。

說到這裡,你一定以為日本過去這些年印了很多的錢吧。日本2024年1月跟2015年1月的M2

相比,增長了38.5%;同期,中國的M2增長了140%。

也就是說,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其實印鈔速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這也是日本經濟長期達不到2%通脹率的重要原因。

不過,寬鬆的時間久了,作用終於顯現。背景是全球大通脹,拉高了日本的通脹率。日元在過去幾年持續貶值,雖然讓日本換算為美元的GDP排序下降了一位,但吸引了大量外部資金流入,比如到日本炒股、消費、旅遊,帶旺了日本經濟,也幫助日本走出了通縮。

第二,日本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了其經濟處於價值鏈的高端。

一個重要標誌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可以獲得1個諾貝爾科學獎

。在半導體

、機器人

、新材料

、生命科技

等核心技術上,日本基本上都在第一陣營。日本的遊戲、動漫、旅遊等行業,也具有全球競爭力。

第三,中美博弈讓日本成為重要的受益國之一,不少國際投資湧入。

中美博弈,引發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金的再配置。墨西哥、越南、印度是中低端產業的受益國,日本、新加坡則是高端產業的受益國。

最明顯的案例是:巴菲特

為了避險,正在清空對台灣海峽兩岸的投資,把資金轉向日本,購買了日本五大商社

的股票,帶動了日本股市的回暖。

日本帶給我們的啟發是:跟民生和經濟相比,匯率並不重要。讓貨幣適度貶值,維持寬鬆的宏觀政策,有利於結束通縮或通縮預期。

把債務集中背負在政府身上,降低居民和企業槓桿率,有利於提高消費和投資熱情。對於儒家文化圈來說,老百姓是吃苦耐勞和勤奮的,也是信任政府的,政府債務率高一些不是問題。

日本國債發行量雖然極大,但主要賣給了老百姓,大家願意買。這一點,中國跟日本很像。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2


羅葉:


又恢復了!?

2010年第二變第三,然後原地踏步10多年,今年變成第四。

毫無起色,唯一的支柱也要倒了,2026年被印度超越變成第五,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中恢復?通脹會在前面等它!

美國人快撐不住了,能放過日本?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2

幻想鄉的洛克馬戲:


與其說是從通縮中恢復。

倒不如說單純承接了對外的輸入性通脹而已。

單純的只是原材料上漲帶動的下游的輸入性通脹而已。

另外多說一嘴:

你乎某些聊經濟的,我發現很容易脫離實際上的物質世界去聊單純的數字遊戲,而且沾沾自得。

因為我個人覺得,如果經濟數據的高低,脫離了人實際的生活水平的話,那麼單純聊經濟數據實際上毫無意義。

換句話說,我是不喜歡所謂的數字看上去很棒,但是民眾蛋白質攝入,家電更換速度,服裝衣物更換速度,包括食品的新鮮程度,娛樂化產品消費能力等等都不咋地的話。

那麼我覺得這些數字就算通過一些手段變得看上去非常健康也毫無意義。

然而現實是——

現階段不僅僅全球都陷入了這種數字遊戲的狂歡中,甚至於你乎不少人還覺得脫離實際上的產能,聊如何能讓數字創新高,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就……很迷。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2

蹄子超人:


表面上的原因是,30年,慢慢大家把房貸還完了,消費力得到了釋放

底層原因是,吃盡紅利的老畢登們開始陸續離世,他們的財富終於漏了一些給社會

1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2

江南鐵笛:


日元大幅貶值。

原來1美元兌100-110日元,

現在日元一度貶值到1美元兌160日元以上,

相當於日本進口的東西成本都提高50%,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全世界都經歷了大通脹,

這會讓進口物價進一步上升。

總而言之,日本的通脹是輸入性的。


1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3

popetwo:


一是科技,二十多個諾獎不是白拿的;二是體育,足球籃球都已經是亞洲第一,甚至桌球聯賽都賺錢,解決了就業問題。


1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3

作者:小丑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948634/answer/19167859167747047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很多人都沒有提及的點在於,日本在刺破房地產泡沫之後,日元事實上成為了美元的影子,是美元的分身,所以當美國的霸權開始鬆動的時候,日本就可以逐漸擁有自主的貨幣政策,也就有了對抗通縮的能力。

理一下流程,美國財政部舉債,發行美國國債,華爾街的投行們認購,拿著買到的國債作為抵押物,借入日元,或者直接買日元資產(巴菲特,借日元買日股),或者用日元換美元,去全球其他地方投資(其實這裡有很多美元買了美債,再來一遍上述流程加槓桿),獲利結算後換回日元,償還債務。

這個流程里,財政部賣國債賣的不錯,贏;財政部吸納了市場的多餘美元,壓住了通脹,美聯儲贏;華爾街(及其小弟,比方說日本農林金庫)用低利息日元債務獲得美國國債高利息收益和投資收益,贏;美國贏麻了。誰吃虧了呢?很顯然是日本,利率太低,借錢出去也沒賺到錢。

那麼上述流程最後出問題了嗎?出了。問題在哪裡呢?是美元的武器化。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呢?是日元換成美元之後的投資這個環節。當美國開始把金融制裁付諸現實的時候,投資的風險就急劇升高,用日元換出來的美元一頭扎進金融市場,不再投資實體經濟(重點,很多問題都出自這裡),國際分工也開始脫鉤斷鏈,然後美帝遇到了通脹問題,美聯儲加息,美債價值暴跌,此時由於借出日元的抵押物是美債,因此需要追繳保證金,由於這種操作的槓桿率通常都是幾十上百倍,然後就是某個金融市場踩踏風險積聚,接下來就是boom。以上。

視角回到日本,日元借出的越多,抵押的美債就越多,此時一旦解槓桿,市場上的美債供應就極速飆升,美國財政部再借錢就會很麻煩,甚至於美國財政崩潰。而抵押的美債是誰持有呢?當然是誰之前有日元就是誰,毫無疑問,日本央行及其小弟是最大的擁有者。於是,日本就有了和美國討價還價的底氣。

這也就是開篇說的,當美國霸權開始鬆動的時候,日本就有了更加自主的政策選擇,也就有了對抗通縮的能力。


1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3

皮皮獸:


超低利率和負利率把資金趕出去海外投資,日系車在失落三十年後又縱橫全球三十年,海外投資返投國債,國債反哺國內殭屍企業主要維持基本就業的養老福利就業等,剩餘的硬兜底失業群體。

此乃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目的就是熬死老登,時間化債。

第二階段,被上山徹也點名那個,

安倍經濟學,對企業放水,扶植生產端復甦。任務完成,安倍切送走。

第三階段,直投消費端,喚醒廢宅,和第二階段復甦生產端形成互動。

日本這個民族其實很有點東西,他存在深層政府,來做頂層設計,真正的知道時間換空間以及每一步關鍵的落實,我不是說日本一定能從這三步走出失落三十年或者四十年,但是從頂層設計這三步關鍵落實來說,他已經做了他能做的最好的,日本的經濟體量不需要回到巔峰,如果世界現在的兩極一直這樣下去,本子的汽車工業、輕重工業哪怕再找回三分之一的巔峰期份額,就足以給失落三十年畫一個圓滿句號了。

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哪怕沒有一家能替代東國世界工廠,但是印分一部分,哪怕三分之一,日韓以及老四小龍捆一塊兒再分三分之一,真的足以了,東國是承受不了超過三分之一份額市場佔有率被分掉的,全產業鏈需要份額支撐,三分之一見血,二分之一就要命了。

全產業鏈是東國百年國運的具象化,是真正的國之重器,不能強留住,一旦失去百年內再無可能重新擁有。

那些天贏贏贏的,不明白這個道理。


2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1 17:03
作者:從個人幸福出發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948634/answer/375045336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人認為,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得日本經濟重現活力。


日本學者辜朝明指出,「日本政府的財政政策,在資產負債表衰退

期間成為阻止經濟萎縮的主要力量」,「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過多的財政刺激不足為慮」。據此,辜朝明建議,政府部門大規模舉債,來代替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加槓桿。然而,日本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際效果實在是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導致日本政府債台高築,使日本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超過250%,為七國集團之最。

另一方面,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導致重複建設,有些設施遠未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有些設施則伴隨著巨大的隱性債務(未來的日常維修費用)。

而經濟學者魏加寧認為,日本經濟最終能夠走出「大衰退」,主要原因是自橋本內閣以來,歷屆政府努力推進體制改革的結果。

首先是1996年,橋本內閣力推政府改革,壓縮行政機構。橋本內閣從政府自身改革做起,將日本的政府部門總數從22個「省廳」(部委)壓縮到12個,從過去的「以省廳為中心」轉變為「以內閣為中心」。其中,改革力度最大的是取消了企劃廳 (相當於中國的發改委),並將「通商產業省」改成「經濟產業省」。

其次是1998年,小淵內閣實施「金融大爆炸

」改革,有力地推動了金融自由化。1996年至2000年,橋本龍太郎和小淵惠三兩屆內閣,相繼推動「金融大爆炸」改革,在5年內修改了40餘處涉及金融的法律制度。小淵內閣沿著自由化、公正化、國際化的思路,打破了銀行、證券、信託、保險之間的各種准入限制,實現了費率的市場化,強化了金融業的競爭,並且將金融監管職能從大藏省獨立出來,成立了金融監督廳,後演變為現在的金融廳,對整個金融業實行綜合統一監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改革就是日本接受了泡沫經濟時期的慘痛教訓,大力強化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把貨幣政策決策機制改由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自主決定。

再次是2002年,小泉政府力推「金融再生

」改革,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在泡沫經濟破裂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銀行業存在的不良資產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倒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不斷「放水」,而且嚴重影響了銀企雙方的借貸積極性。直到小泉政府上台,在竹中平藏

的主持下,大力推進「金融再生」改革,徹底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小泉提出「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經濟復甦」;竹中則把當時的改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被動的改革」,即化解不良債權,重組金融機構;另一類是「主動的改革」,提出「凡是民間能做的事情就由民間來做」。前一類改革使得日本的金融機構逐漸恢復健康,並有效地抵禦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後一類改革的成效,或許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日本政府主管部門放開了計程車的市場准入,但是計程車行業協會又不想降低計程車費,結果就出現了計程車供過於求的局面。

最後是2012年,安倍內閣

推出的「三支箭」,鼓勵民企投資。安倍「三支箭」中的「第三支箭」其實就是改革。安倍內閣甚至還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2014年,安倍內閣更是強調了改革優先於財政擴張,並在《金融時報》發文稱「我的『第三支箭』就是要打倒挾持日本經濟的惡魔」,並且明確提出要對日本經濟實施「結構性改革」。

所以,日本經濟最終能夠走出「大衰退」的陰影,靠的是不斷地推進改革,而不是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