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你真棒:
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知道,保持適度通脹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一般認為,已開發國家合適的通脹率在2%左右,略低於2%;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通脹率合適的水平是不超過3%、不低於2%。
如果通脹率太低,甚至是負數,意味著物價持續下跌,錢越來越值錢,這就是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居民會延遲消費,因為晚一點消費、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
通縮情況下,企業也不太敢擴大再生產。因為居民延遲消費,擴大再生產容易滯銷、增加庫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會逐步停滯,導致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QE鼻祖加大力度,疊加靈活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日本經濟走出近30年的通縮和衰退
那日本為什麼最終能走出「失去的30年」、「通縮的20年」、「負利率的8年」?
第一,宏觀政策持續寬鬆,終於產生了效果。
說白了,就是持續印鈔、加大財政支出力度,把通脹目標設定為2%,達不到目的不罷休。後來,這套打法被安倍晉三概括為安倍經濟學
——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
這裡面還有一個要義被人有意無意忽視了:日本把主要負債放在了政府部門,而不是企業和個人。日本居民負債率明顯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企業負債率也不算太高,債務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日本政府負債率堪稱全球最高。
日本的債務結構,有利於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和企業投資熱情。
日本央行不僅直接購買國債,還購買ETF基金,這相當於直接印鈔給股市。
說到這裡,你一定以為日本過去這些年印了很多的錢吧。日本2024年1月跟2015年1月的M2
相比,增長了38.5%;同期,中國的M2增長了140%。
也就是說,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其實印鈔速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這也是日本經濟長期達不到2%通脹率的重要原因。
不過,寬鬆的時間久了,作用終於顯現。背景是全球大通脹,拉高了日本的通脹率。日元在過去幾年持續貶值,雖然讓日本換算為美元的GDP排序下降了一位,但吸引了大量外部資金流入,比如到日本炒股、消費、旅遊,帶旺了日本經濟,也幫助日本走出了通縮。

第二,日本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了其經濟處於價值鏈的高端。
一個重要標誌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可以獲得1個諾貝爾科學獎
。在半導體
、機器人
、新材料
、生命科技
等核心技術上,日本基本上都在第一陣營。日本的遊戲、動漫、旅遊等行業,也具有全球競爭力。
第三,中美博弈讓日本成為重要的受益國之一,不少國際投資湧入。
中美博弈,引發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金的再配置。墨西哥、越南、印度是中低端產業的受益國,日本、新加坡則是高端產業的受益國。
最明顯的案例是:巴菲特
為了避險,正在清空對台灣海峽兩岸的投資,把資金轉向日本,購買了日本五大商社
的股票,帶動了日本股市的回暖。

日本帶給我們的啟發是:跟民生和經濟相比,匯率並不重要。讓貨幣適度貶值,維持寬鬆的宏觀政策,有利於結束通縮或通縮預期。
把債務集中背負在政府身上,降低居民和企業槓桿率,有利於提高消費和投資熱情。對於儒家文化圈來說,老百姓是吃苦耐勞和勤奮的,也是信任政府的,政府債務率高一些不是問題。
日本國債發行量雖然極大,但主要賣給了老百姓,大家願意買。這一點,中國跟日本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