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酒店地址成「居住證明」?系統竟預設有效 根據日本現行規定,換駕照時需要提供居住證明,一般是「住戶票」或能證明你短期住宿的文件。但漏洞就出在這裡。很多遊客用酒店地址註冊系統,而系統並不會進行嚴格核查。只要酒店願意配合,就算你只住兩晚,也能當換證的「居住地」登記。 問題來了:之後關於駕照續約、違規紀錄、交通事故通知等官方文件,都會寄到這個地址。但人早就離開日本了,酒店也不會給你轉發。這導致許多資訊直接失聯,管理系統形同虛設。這也正是日本政府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的根源:制度的初衷是信任,但現在卻成了某些人「鑽空子」的工具。
|
|
數據告訴我們,這不是個小問題 日本警察廳的數據顯示: 2023年,以外免切替方式換取日本駕照的外國人高達5萬6022人,比十年前增加了兩倍以上; 其中,中國申請者佔比明顯,成為最大換證群體之一; 同年,中國籍駕駛人涉及的交通事故達3171宗,較2014年上漲約30%; 一些事故甚至造成重大社會影響,例如2023年8月北海道的「逆行遊客引發油罐車事故」,成為全國熱議事件。
|
|
這說明,這個「捷徑」不僅是管理漏洞,更可能帶來安全隱憂。
|
|
日本網友為何憤怒?信任體系被撕裂了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左側通行,駕駛規則與中國差異很大。而日本的駕照制度,也以嚴格著稱。要拿下正式駕照,通常需要花上幾個月時間、數十萬日圓培訓費,還有數次考試。但現在,有人只靠一本中國駕照、幾道題目和一個酒店地址,就輕鬆「曲線救國」搞到了日本駕照——這在很多日本人眼裡,是對制度嚴謹性的徹底嘲諷。
|
|
一些日本網友評論: 「中國不是日內瓦條約成員,卻能藉道日本拿國際駕照,是不是太隨便了?」 「日本駕照本應是全球最嚴標準之一,不能被輕易搞成『旅遊紀念品』。」
這些聲音雖然聽起來有些尖銳,卻反映出一個社會現實:當一個制度因為灰色操作而失去信任時,收緊監管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
|
河野太郎發話,中國遊客成為焦點 河野太郎在X上的原話是: 今後,不再允許沒有住民票的中國人,將中國駕照換成日本駕照。
|
|
雖然沒有官方通告,但這一態度,基本上意味著政策正在轉向「限制換證自由」。有中國遊客質疑:為何單獨限制中國?這是不是種歧視?也有人理性分析:如果是因為中國是右側通行、又不是《日內瓦公約》成員,那這項調整從邏輯上也說得通。問題不在「針對誰」,而是「制度設計是否合理」。
|
|
一些在日華人甚至表示支持: 剛來日本開車真的不適應,左側駕駛和中國完全不一樣,其實加強考核也是為安全考慮。
|
|
留給我們的反思:別再把規則當「漏洞」鑽 這個換證風波,其實只是跨國制度相容性問題的縮影。10年前的日本,辦駕照、開帳戶、簽證流程都相對寬鬆。那時的前提是信任。但隨著制度被「策略化使用」,便利性就會慢慢讓位給防範和限制。 今天的日本,越來越多流程需要證明「你不是來鑽空子的」,也越來越多中國遊客發現「想省事反而更麻煩」。制度的初衷,是服務真正需要的人。如果太多人把它當成「投機工具」,那終有一天,這扇門會對所有人關上。 跨國生活,本質是一種對規則的尊重。如果我們總想著走捷徑、搞操作,那就別怪別人對我們另眼相看。要真正融入一個社會,不靠手段,只靠行動和誠意。規則,是用來遵守的,不是「優化」的。在異國他鄉贏得尊重,從來不是因為我們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可靠。別把本來可以通行世界的「便利」,變成了限制自己的「標籤」。 原文網址: 中國遊客湧日本極輕鬆換國際駕照惹怒網民 當地要堵制度漏洞?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3971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